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8年05月02日
副總統訪視高雄縣

蕭萬長副總統今天上午前往高雄縣大樹鄉義守大學,以「台灣經濟轉型與新興產業的發展」為題進行專題演講,說明在全球金融大海嘯的考驗下,台灣企業能夠生存發展的關鍵在於研發與創新。
  副總統表示,台灣企業要在全球產業版圖空窗期中搶得先機,所必須憑藉的就是創新。創新要在研發、行銷、運籌及品牌方面下工夫。政府要營造備創新的良好制度,並推動六大新興產業。「軟硬兼施」的全面性改造,定能重塑台灣產業新優勢,創造下一波產業發展的契機。
  副總統專題演講內容為:
  壹、前言:
  全球金融大海嘯,造成世界經濟大衰退,國際政經秩序大洗牌,整個產業結構隨之大變動。最壞的時機往往蘊藏著無窮契機,金融風暴正是台灣產業再上層樓的最好時機。金融風暴的考驗,說明企業能夠生存發展的關鍵在研發、創新。

  貳、金融海嘯後的國際經濟情勢
  一、經濟成長推估
  經濟成長:依據全球透視機構(Global Insight Inc.)今年4月最新估計:2009年世界經濟成長率將由2008年的2.2%轉為-2.5%,為二次大戰後最嚴重的衰退。
  全球貿易:工業國家需求大幅萎縮,IMF預測2009年全球貿易量將負成長11%,世界貿易陷入嚴重衰退。
  全球就業:國際勞工組織(ILO)估計,2008年全球企業裁員1,100萬人,2009年失業人數將持續增加5,000萬人。2008年美國失業人口達258.9萬人,創63年來新高。
  二、各國政府救經濟
  各國推動規模龐大的振興景氣措施,全力挽救經濟:
  ‧美國8,500億美元「緊急經濟穩定法案」,7,870億美元「美國復甦及再投資計畫」。
  ‧歐盟執委會2,000億歐元的振興經濟方案。
  ‧中國大陸投入4兆人民幣推動振興經濟十大措施等。
  ‧G20同意投入5兆美元刺激經濟,並推動金融改革、發展綠色經濟等。

  参、從「海嘯」中吸取「教訓」
  教訓一:由「虛幻」回歸「踏實」
  美國金融業利用高財務槓桿,操作金融衍生商品等「虛幻資產」,並進而堆砌出金融繁榮的幻覺。
  美國「商業週刊」首席經濟學家孟岱爾(M. Mandel)指出,美國過去十年平均經濟成長率為2.7%,若扣除負債消費,平均經濟成長率僅1.3%,是過去50年中最差表現。
  金融海嘯之後,經濟成長終歸必須回歸三要素:人力資本、投資與技術進步。
  教訓二:「守舊」不敵「創新」
  除了金融業外,美國汽車業在這波金融海嘯受創嚴重。一個重要原因是長期抱持「守舊」思維,不思「創新」。
  通用汽車vs 日本汽車
  2008年年銷售量首次低於豐田汽車。
  -生產效率:日本汽車工人每人每年生產汽車67輛,而GM工人年產汽車只有21輛。
  -生產設備更新:日本汽車業平均14年,GM為39年。
全球化的21世紀,產業面對來自世界各地的競爭對手,抱殘守缺終被淘汰,不斷創新才能生存。

  肆、從「危機」中尋找「契機」
  各國振興經濟方案中,也投入龐大經費進行長期的產業培植奠基,尋找未來產業致勝的契機:
  ‧美國:「美國復甦及再投資計畫」,用於發展清潔能源和節能交通等環保綠能產業,更達677億美元。
  ‧南韓:推動綠色新政,投資50兆韓元於綠色公共建築、低碳與高效率的產業技術、生態綠色生活等三大部門。
  ‧中國大陸:提出10項重大振興經濟措施,投資4兆人民幣於醫療衛生和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生態環境建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等項目。
  金融海嘯中被突顯出的台灣產業問題:
  ‧台灣的IT產業及傳統產業多以委託代工(OEM)及委託設計(ODM)為主,缺乏自有品牌,核心關鍵技術亦待提升。
→未來必須具備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創造更高附加價值。
  ‧出口產品集過度中,2008年商品出口中HS code84及85項,也就是ICT相關產業就占總出口44.7%。
→未來必須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特別是具有「未來性」,屬於內需性的產業。
  面對這波世界性金融危機衝擊,台灣經濟已進入創新趨動階段,也就是轉型時期,就像人在生長時的「轉骨(台語)」。
  從要素驅動到效率驅動後,現在正轉進創新驅動的時代,也就是天然資源之外的人力資源,因為人類有智慧、知識,能夠創造產品的差異性,在國際市場上也才會有競爭力。

  陸、發展新興產業,創造競爭優勢
  馬總統日前特別提出發展生物科技、綠色能源、醫療照護、精緻農業、觀光旅遊及文化創意等六大新興產業。
  目標是協助企業取得關鍵技術,並發展自有品牌,推動出口產品多樣化,創造台灣未來產業競爭新優勢。
  一、生物科技產業:
  政府通過「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推動生技創投基金(BVC)、生技整合育成中心(SIC)等機制、食品藥物管理局(TFDA),期能讓生技產業產值倍增,成為兆元產業。
  行動方案的核心概念:
  ‧強化產業價值鏈,向前銜接優質基礎研發、向後攻佔商業化機會。
  ‧成立目標新台幣600億元的生技創投基金。行政院國發基金出資40%、民間投入60%,初期先募集100億元能。
  二、綠色能源產業:
  未來優勢產業將由IT(資訊科技)向BI(生物科技)及GT(綠能科技)轉移。因此,除了生技產業外,綠能產業也是政府推動的重點。
  聯合國提出「綠色新政」,望世界各國能共同投資7,500億美元。為掌握全球綠色新政的龐大商機,政府將:
  ‧優先發展能源光電雙雄(太陽光電、LED照明)。
  ‧發展能源風火輪:風力發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
  三、醫療照護產業:
  台灣的醫療技術先進,又有全世界羨慕的全民健保制度,要把醫療照護變成產業而不是負擔。為此,政府將推動下列措施:
  ‧發展長期照護產業,活絡周邊產業,進一步藉由培訓長期照護的人力資源,增加就業機會。
  ‧發展遠距健康照護、電子病歷及健保IC卡改善計畫等智慧醫療服務。
  ‧推動醫療服務國際化,發展觀光醫療產業,讓「顧客走進來、醫療走出去」。
  四、精緻農業:
  我國農業占GDP比重近年來皆不超過2%,加入WTO之後
傳統農業的挑戰更加嚴峻,必須朝精緻化轉型才能有活路。
  策略一:
  輔導具市場潛力的優勢產業,舉如:花卉、熱帶水果、觀賞魚、良質米及有機農作物等。將發展優質種苗產業,推動台灣成為亞太植物、水產及種畜禽等種苗中心。
  策略二:
  結合政府農業科技研發成果,農業朝科技化、企業化、精緻化、品牌化與國際化發展。
  五、觀光旅遊產業:
  東南亞、東北亞與中國大陸觀光市場皆衰退;唯有台灣 逆勢成長。2008年來台觀光人數達384.5萬人次,成長3.5%。
  政府推動的六大新興產業,未來也將以「觀光」加以串連,日前通過的「觀光拔尖領航方案」。例如:觀光與文創產業結合。
  目標:2012年創造5,500億元的觀光收入,帶動40萬觀光就業人口,吸引2,000億元民間投資,引進至少10個國際知名連鎖旅館品牌進駐台灣的預期目標。
  六、文化創意產業:
  2004年至2006年文化創意產值平均成長率7.5%,高於同期名目GDP成長率3.7%。台灣文化多元豐富,具有發展文創產業的優勢。
  文化創意產業是21世紀創造經濟新局的關鍵新興產業,美國新任國務卿希拉蕊:這是smart industry,也是國家的軟實力。
  行政院通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考量文化創意產業具有小型、分散及多樣化且多屬微型經濟規模的特色,訂定了相關獎勵與輔導措施。
  政府整合資源,加速文化創意的產業化,以文創產業的「軟實力」作為台灣再一次經濟躍升的基礎。

  柒、結 語
  台灣企業要在全球產業版圖空窗期中搶得先機,所必須憑藉的就是創新。創新要在研發、行銷、運籌及品牌方面下工夫。
「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實施已達18年,將在今年底廢止,為提升我國產業競爭優勢與創新能力,政府將制定「產業創新條例」,從明年初起實施。
  產業創新條例的精神:取消產業別租稅獎勵,而改以創新與研發能力認定。強調智慧財權、品牌。強化人才培養。
  政府要營造備創新的良好制度,並推動六大新興產業。「軟硬兼施」的全面性改造,定能重塑台灣產業新優勢,創造下一波產業發展的契機。
  下午,副總統前往旗山鎮視察旗山溪旗山北勢仔護岸防災工程,抵達時除聽取經濟部水利署第七河川局張良平局長所作工程進度簡報,並視察工區。
  副總統表示,去(97)年7月19日卡玫基颱風襲台,夾帶豐沛雨量,在旗山溪流域降下豪雨,造成旗山地區嚴重淹水,當地居民遭受水患之苦。他在去年視察災區後,隨即請行政院列為最優先治理地區。
  副總統指出,5月1日起台灣即進入一年一度的防汛期,為了解工程進度,他今天南下視察,希望去年的水患不要再發生。在聽取張局長的簡報及實地視察工區後,得知河川內的高灘地不但移除,同時加寬河道,工程進度並超前,他對所有工程人員所作的努力表達肯定,也嘉勉他們的辛勞。
  副總統強調,在工程尚未完成前,無論中央或地方政府各相關單位務必在汛期內作好應變措施,以維護民眾生命安全,減少財產損失。
  隨後,副總統前往美濃鎮視察美濃溪福安中壇護岸防災減災工程,除聽取簡報,也實地視察工區。
  副總統表示,美濃鎮由於俗稱的「三夾水」地區的地勢特殊,大量雨水容易造成淹水,極需透過治標與治本方式、分段分期進行治理。美濃溪整治工程不但時間長,與拆遷居民的溝通協調工作要做得更多,他期盼中央與地方政府一定要能夠相互充分配合,期治理工程如期完工。副總統也再次強調,在工程尚未完成汛期來臨期間,各相關單位務必要做好各種應變措施,避免災情發生。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