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8年04月30日
總統出席第2屆「公共藝術獎」頒獎典禮
馬英九總統今天下午前往台北市紅樓劇場出席第2屆「公共藝術獎」頒獎典禮,除聽取「卓越獎」入圍作品介紹,並代表主辦單位頒發「卓越獎」給得獎人。
總統致詞時表示,近年來台灣的公共藝術愈來愈公共化及空間化,將藝術與「公共」連結在一起創作,其表現方式與一般藝術不盡相同,其中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將藝術民主化,並大幅增加藝術的可及性,也就是不一定要到博物館或私人住宅去感受舒適的藝術,因此公共藝術大大提昇了生活美學對我們環境的影響。
總統指出,政府於民國81年公布實施「文化藝術獎助條例」,隨後訂定「公共藝術設置辦法」,規定所有的公共工程預算中,有1%必須是使用在公共藝術。法規實施初期,大部分的政府機關都無法適應,工程結束後再進行公共藝術,常發生不搭調的情況,但經過時間與經驗的累積發現,工程在發包施工時,就必須同時邀集建築師、藝術家等開始融入整個公共藝術的創作,公共藝術因此才能夠獲得完美的呈現。
總統進一步表示,現今公共藝術在車站、碼頭、校園,甚至街角都能看到,當看到這些公共藝術時會有欣喜的感覺,這種感覺成為我們生活在城市中重要的支持力量。對於入圍的作品有些是在擔任台北市長參與過的公共藝術,他感到欣慰。
總統也指出,88年至96年間全國已有1000多件的公共藝術,投入的成本已超過10億元,經過這10年來的耕耘,公共藝術總算在台灣深耕。他以96年榮獲公共藝術獎「最佳卓越獎」的南港軟體園區公共藝術為例表示,雖然該園區屬經濟部,但台北市政府投入許多人力及物力,他親自視察該園區達30餘次,曾舉辦10次以上的座談會,因此他鼓勵大家能前往感受舒適的公共藝術。
總統期盼能有更多的藝術家從事公共藝術的創作,讓公共藝術不再只是待在美術館、博物館或富豪宅邸內,應該要能夠成為大家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也希望社會各界對「卓越獎」所有的入圍作品應該給予高度的肯定。
針對全球金融海嘯對台灣產業發展所造成的衝擊,總統表示,有些產業面臨消失或是萎縮狀態,為了讓台灣產業繼續發展,政府決定將對文化創意產業、醫療照護產業、觀光休閒產業、精緻農業、生物科技與綠能產業等6大產業投注更多的資源,其中文化創意產業為各界高度期待,因此他請蕭副總統擔任召集人,就該議題召開圓桌論壇會議廣泛交流各方意見,希望在凝聚共識後,作為未來發展文化創意的重要依據。總統也希望公共藝術能不斷推陳出新,讓社會大眾有更多的機會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增加我們繼續往前邁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