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總統今天上午舉行記者會,就我國今年受邀以觀察員身份參與5月19日至27日於瑞士日內瓦舉行的「世界衛生大會」(World Health Assembly)發表談話。
總統指出,這是我國國民健康重新受到國際社會重視的開始,也是我國在離開聯合國體系38年以後,以功能性考量參與聯合國專門機構活動的重要里程碑。
總統強調,世界大環境在變,人的思維也在改變,因此我們對於國際組織的參與也應該反應新情勢,以順應世界潮流,不是為加入而加入、不是為突破而突破,更不是為了彰顯某種意識形態而去做無謂的衝撞,參與國際組織為的還是人民。
總統也表示,38年來世界局勢和兩岸關係都有很大的改變,但不變的是我們的原則,即一切作為要「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從我們爭取參與世界衛生大會的12年奮鬥過程,我們深刻體會到「台灣需要世界,世界需要台灣」,未來我們的對外關係也會在這個主軸上,繼續向前邁進。
總統談話內容全文如下:
昨天,衛生署葉署長接受世界衛生組織幹事長陳馮富珍女士的邀請,以觀察員身份參與5月19日至27日於瑞士日內瓦舉行的世界衛生大會(World Health Assembly)。這是我國國民健康重新受到國際社會重視的開始,也是我國在離開聯合國體系38年以後,以功能性考量參與聯合國專門機構活動的重要里程碑。英九在此除預祝葉署長及代表團成員此行順利成功之外,也感謝全國同胞的關心,和所有相關工作人士的辛勞。
大家都知道,1945年6月26日聯合國創立的時候,中華民國是創始會員國。當時由我們駐美大使顧維鈞博士率領8人代表團參加,當時顧代表還是50國代表當中,第一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而且還是用毛筆簽的。一直到今天,中華民國的正式國名Republic of China還留在聯合國憲章第23及110條當中。我記得在民國60年(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通過2758號決議排除中華民國時,消息傳來,舉國震驚,痛心莫名。當時的先總統蔣公提出「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的概念,整個台北街頭都是這些標語的紅布條。當時我在台大唸三年級,深刻感受到整個氣氛。但那畢竟是38年前的事情,今天台灣2300萬人口,38歲以下的約佔52%,如果把當年10歲以下、還不瞭解聯合國是怎麼回事的人算進去,大概超過現在人口三分之二的台灣民眾都不瞭解這次能參與世界衛生大會,對我們的重要意義。這38年,我們走過非常艱辛坎坷的道路。我們政府,尤其是外交人員,最先受到衝擊。隨著我國對外開放,越來越多的民間團體也關心國家的外交處境,同時對於我們所遭遇到的許多困境,感受良深。以世界衛生組織而言,世界衛生大會是世界衛生組織每年最重要的活動,自民國86年開始,政府決心爭取參與以維護國民健康為宗旨的世界衛生大會觀察員,全國民眾,不分黨派、區域、職業,可說一致關心與支持。許多民間的個人與團體為本案付出極大的心力,因為人數實在太多,我無法在此一一唱名致謝。過去這一年當中,不可否認地,兩岸關係也有了非常大幅度地改善,雙方互信互諒也有增進,大陸當局更是體現去年12月31日「胡六點」的精神,對這個問題採取務實、善意的態度。此外,我們的外國朋友,無論是邦交國或是無邦交國,長期堅定的支持與同情,這一點在過去一年中尤其明顯,在各種場合,美國、日本、歐盟、東南亞國家、紐、澳等等,都對我們非常支持。對這些善意與支持,我要表達由衷的感謝。當然,我們也要感謝世界衛生組織秘書處對本案所給予的善意協助。
我們對於能參與世界衛生大會一事固然感到欣慰,但是卻一點也不會驕傲自滿。因為我們在推動相關工作時,一開始就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台灣的國際參與和兩岸關係相輔相成,兩者都是全體台灣人民一致的願望。所以我們過去提出、現在也一直在執行的「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理念,也是大家的共識。一個有為、有守的政府一定要有魄力、有辦法、勇敢的走出去,讓人民的期望能夠達成。
參與世界衛生大會是英九個人520就職以來,推動活路外交的重要成果。此時此刻,我們還有下列的體會:
首先,38年前我們離開聯合國,那時冷戰、對抗是國際政治的主軸;38年後的今天,國際社會對議題的關注也開始有了轉變,大家關心的是衛生、人道援助、貿易、投資、交通、金融、環保、人權、氣候變遷、永續生態等議題,這些議題背後反映了普世價值的改變。38年來的發展說明了世界大環境在變,人的思維也在改變,因此我們對於國際組織的參與也應該反映新情勢,以順應世界潮流,不是為加入而加入、不是為突破而突破,更不是為了彰顯某種意識形態而去做無謂的衝撞,參與國際組織為的還是人民。因為這個國際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它所關心的是人民的健康,我們參與的目的要能解決台灣本身所面對的一些問題,就像6年前我們面對的SARS,如果當時我們能夠跟世界衛生組織有更多、更密切的聯繫,我相信我們一定可以處理得更好。現在我們又碰到H1N1新型流感,在這個時候我們能夠參加世界衛生大會,我相信對於往後這段時間在流感真正來臨之前,我們一定可以做更好的準備工作。這是對雙方都有好處的,我們可以得到更多資訊,更多的援助,我們同樣可以透過世界衛生組織提供台灣能夠提供的協助。因此我們要確實著眼於個別國際組織的功能,要解決台灣人民切身的問題,要讓台灣能對國際社會有實際的貢獻。我們會依據這樣的思維,來重新調整我們參與國際組織的順序及策略。換言之,我們認為,以這種務實的方式、彈性的策略,反而比較容易達成台灣參與的終極目標。
其次,我們認為,所有外交資源都來自人民,如何利用這些資源、使之不浪費,是一個大有為政府的重要責任。38年來,兩岸雙方把太多的外交資源投入了彼此的對抗與衝撞,結果不但無益於區域和平與安定,反而造成雙方外交資源無謂的浪費,最後還升高彼此對立的情緒,增加兩岸人民的疏離感,完全不利於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所以,過去一年我們推動「活路外交」,就是要減少兩岸無謂的爭奪與消耗。這次順利參與世界衛生大會一事,說明了和諧善意的兩岸關係和台灣的國際參與實際上是相輔相成而不互相衝突的。換言之,透過我們的努力與善意,及雙方的互信,我們可以創造一個過去不曾出現的空間,此一良好模式也益發增強我們的信念:兩岸之間不僅要在經濟議題上共創雙贏,也可以試著存異求同,由易而難,協調減少兩岸在國際上的磨擦。去年520我就職時曾經在這一點上多所著墨,兩岸如能在國際上相互協助彼此尊重,對兩岸關係一定有重要幫助,相反的,如果台灣在國際上繼續受到打壓,對兩岸關係的發展當然是不利的。而國際社會也深刻體會到,當兩岸能夠和解時,他們也獲得很大的利益,所以每一個國家幾乎都樂見兩岸和解,不論是在海峽的和解,或是在國際社會的和解,都是如此。從這個角度看,兩岸的和解、共存、雙贏,基本上反而是中華民族對世界和平的重要貢獻。
第三,隨著活路外交的開展,我相信我們台灣在參與國際事務及在國際舞台作出貢獻的空間一定會越來越寬廣。因此,不論是和邦交國維持雙邊邦誼,或是加強無邦交國家的實質關係,我們絕對要做到務實不務虛。既然兩岸的外交鬥爭能降低,將來我們就能把過去無謂消耗的外交資源,為我們的經濟找活路。新年春節時我便提出,希望外交人員能夠幫台灣經濟尋找新市場、新商機,也就是新活路,有商機才有生機,讓我們的工商界能夠在現有的力量之外加一把勁,也讓非政府組織在國際間施展更大的能量,對全世界作出更多的人道關懷。以台灣目前的國民所得水準及目前援外金額,和國際社會的期待還是有差距,因此我們樂於在我們能力範圍內,能夠逐漸增加這方面的援助,幫助世界上需要幫助的國家、團體及人們。用這樣的方式來使用我們的外交資源,我已經交代外交部,從剛才的思維來思考,逐步來付諸實施。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對一個人來說,38年是一段不算短的日子,當年呱呱墜地的嬰兒已即將邁入中年,時間並不短。38年來世界局勢和兩岸關係都有很大的改變,但不變的是我們的原則,即一切作為要「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從我們爭取參與世界衛生大會的12年奮鬥過程,我們深刻體會到「台灣需要世界,世界需要台灣」,未來我們的對外關係也會在這個主軸上,繼續向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