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8年04月29日
副總統出席「懷念‧傳承‧柏楊辭世週年紀念會」

蕭萬長副總統今天上午前往華山藝文特區參加「懷念‧傳承‧柏楊辭世週年紀念會」,除致詞表達對柏老的追思之情,也代表馬總統表達最高敬意。
  副總統致詞內容全文如下:
  柏老已經離開我們大家1年了。今天萬長與各位柏老的好友在這裡一同追念柏老,這位為台灣奮鬥一生的自由鬥士、人權之父、文學家、史學家,我們內心有著無限的感慨與感動。
  柏老生前一直把我當做晚輩好友,從不因為我職位的高低而有所差別。他總是笑嘻嘻地尊重每個人,包容不同黨派、不同族群,欣賞與他立場不同的人,也將自己的幽默、才學分享給全球華人。他的筆像劍,但他的人、他的心卻是非常柔軟。所以,凡接觸過他、讀過他的著作的讀者,都會自然對他產生敬佩與好感。我很榮幸成為他的好友、也是他的讀者,就如同在場的各位朋友一樣。
  歷史不容曲解,教訓不能遺忘。民國56年,柏老因為一幅漫畫,而含冤入獄9年又26天。出獄之後,柏老不但沒有因為蒙受不平之屈而鬱鬱寡歡,反而積極地化為正面行動的力量,投入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台灣分會的成立,一方面積極參與營救各國的政治受難者,另一方面也再度以他的筆,投入《柏楊版資治通鑑》,以及各種不同文類的創作。
  柏老是作家,但他並不侷限在書房的象牙之塔,而是多方面地參與各種社會弱勢的救助及公益的文化活動。大家都知道柏老入獄之前,在民國50年出版的小說《異域》,可說非常暢銷,風靡全球華人。而他與夫人張香華女士也在80年先後獲得國際詩人桂冠獎的榮耀,在在都肯定了柏老是台灣近代文學上有有最輝煌成就的小說家及詩人。
  在他過世前,耗時十多年才完成的《柏楊版資治通鑑》,是柏老對史學的卓越貢獻。柏老要把歷史主體從帝王將相扭轉成尋常百姓,他說這部書「與其說是帝王的鏡子,毋寧說是人民的鏡子。透過《資治通鑑》,可看出我們所處的歷史位置,和面對的禍福命運……。」
  萬長至今仍記得,民國87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我代表李前總統主持綠島人權紀念碑的動土典禮。這是個人一生最榮耀的一件事,因為在綠島設立「垂淚碑」,原本就是柏老出獄後最大的心願。
  在籌設的過程中,我記得在座有多位朋友當時都曾到行政院來開會,我與各位多次接觸、互動,了解其中的辛苦,便以行政院長的身分,要求相關部門以專案全力推動協助。個人始終相信,我們建碑的目的,不是為了要挑起仇恨,而是要尊重事實,記憶歷史,作為爾後的警惕。也因此,我當時大膽建議柏老,是不是將「垂淚碑」改成「人權紀念碑」,柏老聽了之後也欣然應允,這就是柏老的氣度,由此可見柏老的智慧及包容心。
  柏老推動人權教育與倡導族群和諧也是不遺餘力。柏老曾說,人權就是對生命絕對的尊重,因為人生來平等,也都有完整表達自我意志與言論的自由。也因為如此,柏老的朋友不分男女老少,不分黨派、宗教、省籍,這是「族群和諧社會」的最佳體現。
  政府重視人權、尊重歷史的態度,絕不會改變。馬總統對人權議題也特別重視,今天早上,他也特別要我代表他向柏老的家人致意,並對柏老畢生推動人權事業表達敬意。綠島人權紀念園區、景美人權園區,都具有重要歷史與教育意義,是超越黨派的。這些是台灣的資產,也是台灣社會走向和解的基礎。如同柏老生前所說,仇恨的化解,不是避而不談,更不是硬生生把它抹滅,而是真正把它昇華成為一種溫暖的感情,永永遠遠地存在。綠島人權紀念碑,代表一個錯誤時代的結束,同時代表一個新的人權時代來臨。
  令人欣慰的是,在柏老辭世1週年前夕,立法院也在3月31日三讀通過「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兩個人權公約及施行法。未來,政府將努力在兩年內完成制定相關的法令,並大力推動人權教育,遵守國際人權規範,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人權國家,相信可以告慰柏老在天之靈。
  如同國際特赦組織所奉行的座右銘,點燃燭光總比詛咒黑暗要好。我們要一同面對歷史,記取教訓,緬懷柏老精神,完成柏老的遺願。讓我們共同努力,讓後世子孫以台灣為人權與自由之島而感到自豪,一同打造族群和諧的新台灣、新社會。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