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8年04月28日
總統出席「百年回眸-臺北賓館的故事」活動揭幕儀式

馬英九總統今天上午出席「百年回眸-臺北賓館的故事」活動揭幕儀式,除致詞回顧「中日和約」在中華民國歷史發展的重要角色,也為中日和約的5位簽約者中華民國全權代表葉公超、副代表胡慶育、成員汪孝熙,以及日本全權代表河田烈、首席團員木村四郎七等銅像揭幕。
  總統表示,今天是臺北賓館對外界開放後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因為57年前的今天,「中日和約」在此簽訂,而這天也是「舊金山和約」生效的日子。「舊金山和約」是在1951年簽訂,比「中日和約」早7個月,「中日和約」則是在1952年的4月28日簽訂。
  總統指出,臺北賓館是一座美侖美奐的建築,1899年開始興建,1901年落成,1913年整修完畢,結合了羅馬的廊柱、希臘的山牆與巴洛克的華麗風格,由知名建築師森山松之助設計,在當時就是非常著名的建築。總統回憶,他小學時就讀女師附小,經常經過這棟建築,長大後才瞭解在台灣統治了50年的日本,19位總督中有16位在這裡住過,登基前的昭和天皇也曾在此接受招待。
  總統認為,任何古蹟在硬體上除了建築本身的美麗,更重要是要有軟體的部分,也就是歷史。臺北賓館過去是日本總督的官邸,光復後自民國50年歸屬總統府,成為招待外賓的地方。而最重要的就是57年前的此刻,在這裡簽訂了「中日和約」。總統指出,「中日和約」具有多重意義,一方面是「舊金山和約」的延續,「舊金山和約」又是處於非常特殊的情況,大戰已經結束6年,還沒有簽訂和約,6年中發生了中國的內戰,中華民國政府遷台,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美國總統杜魯門要求第七艦隊協防台灣,在中國內戰及韓戰兩個大戰進行期間,要召集和平會議是非常困難的,因此當「舊金山和約」簽訂後,共有46個國家批准,但是台灣與大陸都沒有被邀請參加和會及締約,然後蘇聯又率領一些東歐國家退席抗議,在這種情況下,簽約的對象變得比較特殊,因為真正跟日本交戰的國家,反而不是簽約國。所以「舊金山和約」第26條留下一個伏筆,日本準備跟所有1942年1月1日簽署「聯合國宣言」的國家,以及曾與日本交戰但是沒有成為「舊金山和約」締約國的國家,另外再訂雙邊條約,就是因為「舊金山和約」第26條提供了這個伏筆,所以7個月後在臺北賓館簽訂了「中日和約」。
  總統表示,有人質疑,為什麼日本只是放棄了過去所佔領的領土,包括韓國、台灣、澎湖、東三省及太平洋的一些島嶼,但沒有說給誰?那是否代表台灣的地位就不確定呢?主要的原因是「舊金山和約」第2條規定的都是放棄這些領土,並沒有說要給誰,那是英國與美國當時很重要的一個理念與策略,因為這件事牽涉太複雜,所以把有共識的部分先定下來,其他的由雙邊訂約處理,不只有我國個別與日本訂,1956年蘇聯也與日本簽訂類似和約處理有關領土問題。總統認為,從「中日和約」條文的字裡行間可以清楚瞭解,如果日本不是把領土讓渡給中華民國,雙方就不會簽約了,包括國籍都是對於1945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當時狀況的一個再確認。
  總統表示,有人說,日本最後一任總督安藤利吉與行政長官陳儀1945年10月25日於臺北公會堂已經完成交接儀式,台灣人民恢復中華民國國籍,之後也成立地方政府、辦理選舉等,這些都是主權行為,為何還需要再次確認?總統說,這是因為國際法上,兩國交戰結束後,必須有一個和約作總結,但是二次大戰的情況比較特殊,其實有人認為中國與日本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就已經開戰了,到了1937年的蘆溝橋事變真正全面開戰,但當時我們也沒有向日本宣戰,一直到了1941年的12月9日,也就是珍珠港事變的第二天,當時的國民政府由主席林森宣布對日本、德國及義大利宣戰。之後戰爭結束了,台灣都光復了,政府也已經行使主權7年了才簽和約,可見情勢非常複雜,但不管情勢怎麼複雜,和約簽訂之後,情勢就已經穩定下來。所以「中日和約」的意義首先是在法理上結束中日之間的戰爭狀態,事實上,就日本來講,不管是法律判決或當時的政府,從1945年8月15日之後就沒有再把台灣人看成日本人,雖然我們恢復國籍是10月25日,但很多日本學者都認為從天皇宣布投降之後,就沒有再把台灣人看成日本人了,日本1946年的選舉也排除了所有在日本的台灣人與韓國人。總統表示,中日和約的簽署是一個確認的行動,確認戰爭狀態的結束,確認主權移轉給中華民國,同時開展了中華民國與日本的友好關係。
  總統表示,當時中華民國才遷台兩年多,中央政府非常困頓,有了「中日和約」之後,在外交情勢上比較穩定了,再過兩年,美國與中華民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整個情勢更加穩定。因此,「中日和約」在當時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當我們來到臺北賓館,除了欣賞這美麗的建築,更重要的是從這棟建築看到曾經發生的歷史,瞭解「中日和約」所扮演的角色,它在戰後結束中日戰爭狀態,法理上確認台灣主權移轉給中華民國,以及恢復與日本的正常關係。雖然1972年日本與中共建交的時候,日本外相大平正方曾宣布「中日和約」無效,但事實上,一個結束戰爭的和約有兩大類別,一類是處分性條約(dispositive treaty),換句話說,確定後就不會改變,尤其是關於人民的國籍、財產等;另一類是執行性條約(executive treaty),如兩國的交往就告一段落,但這都不影響1952年當時「中日和約」所扮演的角色。
  總統指出,國史館林館長是台灣史專家,對「中日和約」與相關問題的研究非常深入,相信這次由國史館承辦的展覽對此會有非常詳盡的呈現。大家若能回顧這段歷史,真的要感謝我們的上一代,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刻,穩定台灣的情勢,也讓東亞情勢獲得至少20年的穩定,這對台灣的發展非常關鍵。
  總統也特別感謝出席揭幕儀式的日本齋藤代表以及日本交流協會的協助。總統強調,除了回顧過去,更要前瞻未來,所以他上任之後就把台日關係訂為特別夥伴關係,今年是台日特別夥伴關係促進年,除了之前與日本互免簽證、承認對方的駕駛執照外,6月1日開始,雙方的青少年可以有長達一年時間的打工渡假機會,未來我國政府預定在日本北海道札幌設立辦事處,也籌劃在東京成立文化中心;此外,台北松山機場與東京羽田機場將於明年羽田機場新跑道完成後,開始每天各四班包機對飛。總統期待,未來台日雙邊的交流可以更密切、更暢旺,更能符合當初「中日和約」的精神。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