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萬長副總統今天上午出席在政治大學所舉辦的「第27屆國際商學研究生會議」,並以英文發表題為「全球化趨勢下兩岸經貿發展的機會與挑戰」專題演講。
副總統表示,亞太區域經濟協定快速發展,例如北美自由貿易區協定(NAFTA)、東南亞國協自由貿易協定(ASEAN FTA)、東協+中國、東協+南韓、東協+日本、東協+印度等。亞洲重要經濟體日本、韓國、中國大陸等,基於戰略考量,陸續與ASEAN及相關國家洽簽雙邊經貿協定;迄今,日、韓、中已分別與11至14個國家簽署或洽簽雙邊經貿協定。另外,新加坡已與16個國家或國際組織簽署經濟協定。
副總統指出,中國大陸、香港、澳門、新加坡、台灣是典型的華人經濟,其重要性在亞洲及全世界與日俱增。東協國家經濟泰半由華人掌握,與大陸、港、澳、新加坡、台灣形成大中華市場。無論從人口、GDP、貿易額或外匯存底等加以衡量,大中華市場均名列世界前矛,影響力舉足輕重。因此形成磁吸效應,吸引了愈來愈多的外資到中國大陸投資。
然而,在此波世界性的金融風暴中,中國大陸也受到某種程度的衝擊,副總統指出,包括經濟成長率、出口對外貿易等,中國大陸的表現都不如過往亮麗,但即使如此,他所受到的影響卻仍比其他國家輕微,尤其金融海嘯後,他展現強靭的經濟實力,並在區域金融穩定及經濟成長扮演火車頭角色,隱然取代日本,成為亞洲經濟新龍頭。最近G20會議剛在倫敦舉行結束,世界經濟情勢已產生不小變化,形成G2局面,就是美國與中國大陸,可見大陸在全球經濟的影響力已有顯著提升。
至於兩岸經貿趨勢與影響,副總統指出,2008年台灣對大陸貿易總額1,053.7億美元,順差425.9億美元,大陸已是台灣第一大出口地區及順差來源。此外,近年來台灣對大陸(含香港)貿易依存度快速上升,2001年至2008年台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佔總出口比重從26.6%升高至39.0%。2008年台商經核准赴大陸投資金額為98.4億美元;迄2008年累計金額為756億美元。非正式估計,累計投資金額達1,500億至2,000億美元。投資產業類型也由加工型勞力密集到現在的資本及技術密集產業。總體來講,在去年而言,中國大陸對台灣經濟的影響甚鉅,他是台灣的最大貿易夥伴、最大貿易順差來源、最大出口市場、第二大進口來源以及第一大對外投資地區。
副總統表示,在此情況下,對於兩岸關係發展,政府已有新的思維與作法。他說,從過去20年經驗顯示,兩岸關係改善,有助台灣擴大國際空間及增強與其他國家的實質關係。反之,台灣國際空間將受到限縮。此外,台灣生存發展命脈在經濟,兩岸關係改善有助兩岸經貿正常化及台灣經濟國際化。反之,將損害兩岸經貿的正常運作,並讓外資對投資台灣卻步。過去8年,就是因為兩岸關係惡化,致使台灣經濟表現受到影響,同時也被國際社會所孤立。
副總統強調,和平與發展是世界各國追求的目標,也是海峽兩岸應該共同努力達成的目標。身為國際社會的重要成員,台灣要作為和平締造者、負責任的利害關係人。兩岸主權衝突,現階段尚未存在可以解決的客觀條件,鑑此,兩岸應秉持「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原則,優先解決兩岸交流所衍生的問題,逐步建立雙方互信。
副總統說,中國大陸崛起,對台灣是威脅,也是機會。新政府政策是將「機會極大化,威脅極小化」。兩岸關係發展應循序漸進,現階段以推動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為政策主軸,藉以促進台灣經濟自由化、國際化,加強台灣與全球市場的連結,發展台灣成為台商的營運總部,外商的亞太營運中心。因此,政府近期在兩岸政策上大幅鬆綁,包括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開放海空運直航、大幅放寬大陸投資金額上限及審查便捷化、開放台灣地區辦理人民幣兌換業務、放寬兩岸證券投資、鬆綁海外企業來台上市以及開放大陸合格境內投資人(QDII)來台投資股市、「小三通」全面正常化、有限度放寬大陸學歷採認、放寬縣(市)長赴大陸交流、大陸商務人士及專業人士來台便捷化以及大幅放寬公務人員赴大陸限制等。
副總統也指出,政府推動兩岸協商、體現互利雙贏,主要是為台灣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他說,推動兩岸協商的基礎是「擱置爭議,互不否認」,而基本原則是「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優先順序則秉持「先易後難」、「先急後緩」、「先經濟後政治」的原則,逐步累積經驗,培養互信,為政治敏感度高乃至涉及主權議題的後續協商,逐步鋪路。他指出,去年520之後,兩岸迅速恢復中斷將近10年的制度化協商管道,海基會與大陸海協會在去年6月及11月分別在北京及台北舉行兩次「江陳會談」。兩次「江陳會談」簽署六項協議,包括:「海峽兩岸包機會談紀要」、「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協議」、「海峽兩岸空運協議」、「海峽兩岸海運協議」、「海峽兩岸郵政協議」及「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
副總統表示,兩次「江陳會談」的順利完成,為制度化協商奠定基礎。兩岸亦確立制度化協商的常態運作機制,未來每半年將舉行一次兩會高層會談。兩岸制度化協商彰顯兩岸已揚棄過去的對立衝突路線,而以協商代替對抗,以和解代替衝突,邁向「和平發展、互利共榮」的兩岸協商新時代。
副總統提及,第三次江陳會談將在今年上半年舉行,將延續「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的協商主軸。協商議題涵蓋兩岸定期航班、兩岸金融合作及陸資來台投資,以及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四大議題。其主要內容則包括:
一、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建構民刑事司法互助的機制,並就重點打擊的各類型犯罪、偵查合作、資訊交換、人犯遣返等,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
二、兩岸空運定期航班:在既有平日包機的基礎上,實現兩岸空運航班常態化的運作。航路的優化,航班、航點的擴增等。
三、兩岸金融合作:兩會將簽署整體性的兩岸金融合作協議,內容涵蓋銀行業、證券及期貨業及保險業三項監理MOU(備忘錄)內容、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及其他金融合作事項。
四、陸資來台投資:實現兩岸雙向投資,改變台灣資金單向流向大陸的扭曲結構。建立共識開放陸資來台投資製造業、服務業、愛台十二項建設及不動產等。
副總統表示,此外政府也刻正規劃推動「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此乃因應東協+中國、東協+3等區域經濟整合發展對台灣可能造成的衝擊。推動ECFA的主要目的是追求台灣在國際貿易競爭中立足點的平等,也是為加速台灣經濟國際化。ECFA也可以為兩岸經貿建構制度化的保障,促進兩岸經貿關係的可預測性及穩定發展。
針對兩岸關係改善,副總統表示,國際社會對近來兩岸關係發展多數持正面看法。美國、歐盟等對兩岸關係改善均表達高度肯定,並對兩岸進一步加強經濟合作,表示支持。東協國家普遍認為,兩岸關係紓緩可以為東亞地區帶來和平與發展的遠景。也由於台海緊張情勢大幅降低,扭轉外商對投資台灣的負面觀感。據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BERI)所作全球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台灣的政治風險指標從2008年1月的第15名提升為2008年9月第9名;整體投資環境提升至第5名。
副總統說,台灣主要貿易對象為大陸、美國、日本及東協,分屬世界第一、二、三、五大經濟體,台灣又位居四大經濟體中心地帶,語言、文化與四者皆能銜接;兩岸關係的大幅改善,更能凸顯台灣此一無可取代的優勢。他指出,1995年3月中華民國政府布實施「發展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計畫,但因為兩岸關係持續惡化,讓該計畫的推動困難重重。現在兩岸關係大幅改善,三通、直航陸續推動,對台灣發展亞太營運中心目標的向前推進,有非常正面、積極的助力。
副總統也指出,世界金融海嘯造成全球經濟衰退,對台商「以大陸為工廠」的代工生產模式,構成嚴酷的挑戰。因此,台灣正配合三通、直航的實現,努力調整產業結構,並引導台商轉向「以大陸為市場」的新發展模式,藉以提升台灣經濟發展的層次與國際競爭力。而兩岸關係改善有助亞洲的和平與穩定,增強對抗金融海嘯衝擊的因應能力。兩岸三通、直航的實施,降低區域經濟合作的阻力,有利大中華市場的進一步形成,並有助促進東亞地區對外貿易及吸引跨國企業的投資。
副總統表示,大陸已成為亞洲經濟成長的新火車頭,台灣則是亞洲第二大資本輸出國及機器設備和技術的提供者,兩岸加強經濟合作,不僅互利雙贏,而且有利於亞洲乃至亞太地區的共榮發展。兩岸經濟擴大合作,對亞洲乃至亞太經濟長期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兩岸可以扮演更具建設性的角色,但關鍵在於能否排除台灣參與區域整合的阻力,深化兩岸及區域經濟的合作與共榮發展。
副總統總結表示,過去11個月兩岸關係改善,開啟了歷史的機遇,為兩岸「擱置爭議,共創雙贏」作出最佳的見證,也為建構兩岸永久和平、共榮發展的長期互動架構,奠定基礎。兩岸關係是區域集體安全及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如何善加運用兩岸關係發展,為區域的和平與繁榮作出更大貢獻,是未來亞洲乃至亞太國家應該共同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