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8年04月10日
總統出席中國國民黨舉行「紀念蔣經國先生百年誕辰座談會」

馬英九總統今天上午出席在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舉行的「紀念蔣經國先生百年誕辰座談會」。出席座談會之前,總統由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等人陪同,參觀「跨越三世紀-中國國民黨的變與不變」特展。
  總統在座談會致詞表示,如果不是經國先生解除戒嚴、開放組黨,後來李登輝總統推動經國先生未能完成的這些改革,把台灣帶到自由民主的境地,我們不可能有目前這樣的情況。
  總統也指出,經國先生也為兩岸關係解凍上踏出第一步,我們後續把它發展到現在的情況,過去10個多月,兩岸關係可謂處於60年來最平靜的狀態,海峽和平的曙光已逐漸出現。當然我們不能過度樂觀,我們不能天真,還要注意各種情勢的發展,但至少在我們採取這樣的和解政策之後,已為台灣本地區及整個世界帶來正面的效應。
  總統並推崇經國先生是一位有遠見及睿智的政治家,在「經國之治」的16年期間,不但把台灣的經濟整個升級,全面更新先總統蔣公的建設,把台灣的基礎建設提高到歷史上空前的地位,另外一方面,他也從事政治建設,讓台灣真正走到自由民主的道路,而他的政策到目前為止,我們仍然得到很大的利益。
  總統在座談會的致詞內容為:
  今天英九以非常感恩及懷念的心情,前來參加由本黨為紀念經國先生百年誕辰所舉行的座談會。在座的各位長輩與先進追隨經國先生的時間都比我長,對經國先生的瞭解也比我多,在此我謹以抛磚引玉的心情,來談談對經國先生的追思與懷念。
  經國先生年輕時離家12年到蘇聯留學,回國之後抗戰八年,在各地奔波;來台之後整整待了40年,超過他一生的一半,最後安息在大溪的頭寮。他半生歲月奉獻給台灣,如果我們回憶一下,他當國家的領導人最大的貢獻在於保衛台灣、建設台灣,尤其是建設台灣。從他擔任行政院長到總統,從民國61年到民國77年的16年,可謂是「經國之治」,在行政院長階段主要推動國家重大建設,比較著重在財經、教育、社會福利等領域,從擔任總統之後,他的建設逐漸轉向政治的改革。
  經國先生自己說過,「看人看晚年」,而他在人生最後階段所推動的工作,對台灣發生最重大的影響。經國先生知道,要保衛台灣、建設台灣,台灣才能生存,而個人追隨經國先生的時間比較晚、也比較短,從他開始推動政治改革之後,許多重大的決策,我幾乎都有機會擔任幕僚工作,因此感受特別地深刻。民國75年3月29日中國國民黨舉行第十二屆三中全會之前,當時文工會主任周應龍先生說,經國先生的意思是,這次的三中全會「無改造之名,而有改造之實」。談到改造,只要國民黨黨員都很清楚指的是政府遷台後在黨內所進行的澈底改革,而那時經國先生提出那樣的一句話,大家都意識到會進行非常認真的改革。實際上,在三中全會結束後的4月9日,就在中央黨部組成了包括12位中常委在內的幾個小組,處理12大議題,由於每一個議題都非常敏感,因此都用比較委婉的名稱,舉例來說,「解除戒嚴」就稱為「國家安全體制的建立」,「開放組黨」叫做「修訂動員戡亂時期人民團體組織法」,「國會改選」稱為「修訂動員戡亂時期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或「中央民意代表新陳代謝問題」。那時改革的腳步已開始啟動,也經過多次的研討,然而開始有行動則要到民國75年10月7日經國先生在總統府接見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萊姆女士及新聞週刊的記者,那時經國先生明確地宣布,「我們會在制定國家安全法之後,解除戒嚴及開放組黨。」儘管當時的媒體對這個議題已有報導,不過經國先生宣布後也引起極大的震撼。我記得宣布後兩個星期,中國時報作了一個民意調查,仍有68%的人不知道台灣實施戒嚴,可見儘管許多人有要解除戒嚴的呼籲,但經國先生還是走在時代的前面。那年的國慶,經國先生還談到,「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10月15日中常會通過決議,到了第2年的7月15日,台澎地區實施38年的戒嚴就此解除,其中最重大的意義在於,它一方面對人民權利與自由的限制大幅減少,也讓我們的憲政體制回歸常態。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時在討論國家安全法時,大家不知道國家安全法應如何訂?記得當時黨外的雜誌很多,言論尺度如何也拿不定?有一天在接見外賓之後,經國先生問我有關社會方面的意見,我回覆說,他們在關心一些解除戒嚴之後有關言論、集會的管制尺度,他聽了說,「既然要解嚴,就不能不變,不能夠換湯不換藥」,我覺得這句話非常重要,有了這樣的指示之後,所有的主辦單位就可以放手去做。那時我聽了經國先生的話後,我是很感動的,那表示是玩真的,不是說說而已,他真的希望把國家帶到一個自由民主的大道。解嚴後的次年1月1日接著解除報禁,報紙不再限制張數,報社不再限制家數,可惜13天之後他就過世了。
  另外一個重要的政策就是開放探親。一直到他去世後很多年,仍然有外國記者來台會問我,解除戒嚴、開放組黨已是很大的改革了,為何會想到要開放探親?自民國76年11月2日起開放探親,然而在那年3月立法院就有這樣的質詢,趙少康委員、洪昭男委員都曾質詢是否能開放老兵赴大陸探親?其實當時已有很多人經過香港偷偷赴大陸探親,而有些老兵雖然想去,但又不想違法,因此就到街道陳情,穿著白色長袍,上面寫著「想家」,特別是在西門町,讓人看了實在不忍。經國先生也是在有一天接見賓客後問我,我就將這樣的情況向他報告,他聽過之後請我向張副秘書長報告,我隨後向張副秘書長報告,結果張副秘書長告訴我,經國先生已有指示,我們應該開放台灣民眾到大陸探親。之後經過研究,我們在當時「三不政策」下發展出一些原則,第一,間接的原則,即經過香港,不是直接過去;第二,民間的原則,即由兩岸的紅十字會進行聯繫;同時除了探親之外,也可以通信及通電話。這些都是人道的考量,這些案子經過多方討論後呈報經國先生,他就交給包括俞國華院長、李煥秘書長、宋楚瑜副秘書長等人在內的中央黨部專案小組,9月15日中常會通過,11月2日開始實始,這為解凍兩岸關係踏出了第一步。
  這兩項重大決策的影響,到今天我們都感覺得到。去年3月22日總統大選揭曉之後,我接到美國總統布希的賀電,除了向我們道賀、讚美選舉的成功,還稱道台灣是亞洲及世界民主的燈塔,這句話讓我感動了很長一段時間,這句話我們自己也講了很多年,但是我們自己講的,別人不見得認同,而這次是由美國總統講的,而且講的時機是在我國總統大選結束之後,因此整個感受完全不同。我當時想到,如果不是經國先生解除戒嚴、開放組黨,後來李登輝總統推動經國先生未能完成的這些改革,把台灣帶到自由民主的境地,我們不可能有目前這樣的情況。經國先生也為兩岸關係解凍上踏出第一步,我們後續把它發展到現在的情況,過去10個多月,兩岸關係可謂處於60年來最平靜的狀態,海峽和平的曙光已逐漸出現。當然我們不能過度樂觀,我們不能天真,還要注意各種情勢的發展,但至少在我們採取這樣的和解政策之後,已為台灣本地區及整個世界帶來正面的效應。我們所接觸的外賓、智庫專家都對台灣採取這樣的做法,給予高度的肯定。前不久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薄瑞光來台,在我接見他時,他還希望媒體多停留5分鐘,他要告訴大家,美國人民及美國政府對這個事情的感受,他說「我們在華盛頓覺得很溫暖而且給予高度的肯定」,有人說,會不會因為我們與大陸走得太靠近而使美方感到憂慮,他說「完全沒有這回事」。事實上,在經國先生時期有了開端之後,我們的做法不但在兩岸關係及國內民主改革有了具體成就,使我們的對外關係也發生了正面效應。
  經國先生是一位有遠見及睿智的政治家,在「經國之治」的16年期間,不但把台灣的經濟整個升級,全面更新先總統蔣公的建設,把台灣的基礎建設提高到歷史上空前的地位,另外一方面,他也從事政治建設,讓台灣真正走到自由民主的道路,而他的政策到目前為止,我們仍然得到很大的利益。他自己特別講過:我要牢記著,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是財產金銀,不是房屋田產,不是身體的舒適與逸樂,而是真理、榮譽、謙虛、勇敢和對於國家純潔的愛。他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個人追隨的時間很短,但是卻剛好落在他人生最後的階段,我認為也是最精彩的階段。「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追念經國先生,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把他愛民如子、效忠國家的精神能夠傳承下去,我個人長期主張「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從觀察經國先生一生的風格之後所歸納出來的原則,我們希望能在這個原則下努力建設,薪火相傳,讓台灣在經國先生過世21年之後仍然秉持著他建國愛國的精神,繼續向前邁進,這是我們紀念經國先生最好的方式。
  祝福大家,謝謝各位。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