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8年03月26日
副總統出席2009多國籍企業學術研討會開幕活動
  蕭萬長副總統今天上午前往中國文化大學出席2009多國籍企業學術研討會開幕活動,並應邀致詞。
  副總統表示,非常榮幸能夠參加《2009年多國籍企業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他要向所有與會者表達敬意及歡迎之意。而這次研討會主題為「社會責任、公司治理與企業全球化發展」,正是當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副總統指出,此次金融風暴是由美國次級房貸引起,使得美國金融體系崩盤而產生金融大海嘯,甚至是全世界的經濟大衰退、企業的大洗牌與大變動。他以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為例表示,當時公司治理被認為是企業對抗危機的良方。1998年「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部長級會議指出,公司治理運作未能步上軌道,是亞洲企業無法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1999年,OECD也首度於韓國漢城召開亞洲公司治理研討會,邀集東亞各國產官學界共同討論公司治理的議題。
  副總統進一步指出,雖然在上個世紀末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已被提出來,但本世紀初,依然陸續爆發了許多因為公司治理問題而衍生的危機。從安隆、世界通訊(WorldCom)、北電網路(Nortel Networks)等弊案,讓政府部門與投資大眾更警覺到公司治理問題的重要,也讓各國政府採取更多積極的手段來規範企業。投資人也愈見重視公司治理問題,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在 2002年針對印度、馬來西亞,墨西哥、南韓、台灣、土耳其等六個新興市場的調查發現,股市投資者願意支付28%以上的溢價給予在公司治理方面表現良好的上市、上櫃公司,這也代表著公司治理能夠大幅提升企業價值。
  副總統指出,上述幾個重要企業弊案,都涉及公司財務透明度不夠,資訊揭露不全,造成利害關係者被企業主以及經理人蒙蔽,最後導致對經濟衝擊重大的危機。這不只涉及投資股東的權益受損,也涉及到其他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的權益。利害相關人除了董事、股東,還包括員工、上下游廠商通路、策略聯盟夥伴、債權人、消費者、社區居民、競爭對手、社區、社會團體與政府。在一個經濟體系中,個別公司的治理問題,會牽動整個經濟體系眾多成員。因此,在OECD的「公司治理原則」裡,一個完整的公司治理改革議程,包括了與其他利害關係人間的制衡。
  副總統說,公司治理問題其實是整個企業社會責任(CSR)的一環。若要深化公司治理,必須讓企業擔任起它應該負擔的社會責任,包括環境政策,也就是環保,它可以帶來很多附加價值,另外就是公平競爭、勞資關係與員工福利、社會參與、消費者權益等面向,都是規範公司治理要考量的面向。
  副總統表示,過去很多企業覺得企業社會責任是負擔,但今天他要特別強調,這絕不是負擔,而是機會,企業社會責任做得好,就可產生很多附加價值,並提升企業形象。因此,隨著全球化的開展,企業的影響力愈深入不同地區,也擴及商業以外的領域,全球各地的政府、社會團體都愈來愈嚴格要求企業負起社會責任。現在可以看到很多企業將盈利用在公益事業方面,作法則是成立基金,協助或輔導弱勢團體,讓和煦的陽光照進陰暗的角落,可見現在的企業精神與以往已有很大不同,台灣許多企業專赴偏遠地區,幫助當地發展,與世界接軌,相當不容易。因此,CSR已成為企業領導者不可規避的課題。
  副總統指出,從歐盟國家到許多先進市場,愈來愈重視CSR,這也讓許多台灣企業都感受到,社會責任對企業經營的重要性,從環保生產、勞工人權、社區關係、財務資訊透明度等面向,都必需先檢驗合格,才有希望接到訂單。當台灣企業要在全球市場競爭,想要積極引進外來投資技術移轉以及對外投資擴大市場,就必需聚焦於公司治理與社會責任的全球化主流價值,發展「被信任」的軟實力。
  副總統表示,CSR觀念在台灣也逐漸普及,根據《遠見雜誌》2004年到2008年的「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發現,企業社會責任做得愈好的公司,資產報酬率、股東權益報酬率等財務績效也愈好。這項調查還顯示,有69.4%的企業在選擇供應商時,會把供應商的CSR履行績效列為下單的考量因素,顯見CSR已成為必須嚴肅面對的未來生存課題。
  副總統說,未來企業競爭力必須根植於公司治理與企業社會責任,這兩者已經是全球企業的共識。世界知名的企業,如耐吉與可口可樂等企業,每年都會出版《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CSR Report)。截至2007年為止,全球已有116個國家,約4000家企業組織簽署聯合國的全球盟約(UN Global Compact),支持並落實善盡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的九項基本原則。
  副總統表示,這一波全球金融海嘯重創各國經濟,台灣也不例外。要能夠在這波風暴中平穩渡過,並且化危機為轉機,必須看得更遠,除了全力因應經濟衰退帶來的立即衝擊,也要為下一波的復甦做好準備。正如哈佛大學教授約翰‧科特(John Kotter)在新出版的《急迫感:破局致勝的關鍵》(A Sense of Urgency)一書中指出,急迫感是一切變革的開端,人民從變革中看到未來的機會,從而產生專注與積極行動的能量,將現有的威脅轉化為新的成長機會。
  副總統認為,這種危機引發的急迫感,就是改革的動力。台灣企業要在全球競爭中勝出,就善用這段經濟低潮期,改革自己的制度,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一方面透過產業創新來提高附加價值,創造被需要、被依賴的利基;另一方面透過公司治理與社會責任的實踐,創造被信任的倫理與文化。他相信:只要我們看準方向,全力創新,厚植「被需要、被依賴」的硬實力,發展「被信任」的軟實力,必定能夠在此關鍵時刻「軟硬兼施」,再造下一個經濟榮景。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