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8年03月21日
副總統出席磐石會第69次例會暨新舊任會長交接典禮
蕭萬長副總統今天中午前往台中市出席磐石會第69次例會暨新舊任會長交接典禮,除應邀致詞並見證交接儀式,感謝卸任會長過去的辛勞,並對新任會長寄予最大的期許。
副總統致詞全文為:
非常高興與大家見面,在一年後來到這裏,頗有意義,首先要感謝去年大家對馬總統及我的支持,今天場面隆重,看到許多老朋友,十分感動。我要特別向曾會長表示敬意,因為一年來他領導磐石會,在此風雨飄搖之際仍然屹立不搖,足證「磐石」堅固,而接任的紀會長是學者 與會計師,具有專長背景,相信接任後,貴會的財務一定會愈來愈好。
大家都知道,磐石會人材濟濟,在座也有我們總統府資政劉金標先生,他是創會會長,其他在座的很多老朋友,也是我的鄉親,大家都很有淵源,因此今天的交接意義特別重大,我講這些不是官樣辭令,事實就是這樣,因為現在全世界正面臨金融大海嘯衝擊,產生經濟大衰退、 世界秩序大洗牌,因此產業發生大變動,在此時機,貴會許多企業不被大海嘯、大衰退、大洗牌及大變動擊倒,讓磐石繼續堅固,相當不容易。
我也在想,此時企業界心情應是頗沉重,但大家要有信心,我說有信心也不是因為有幾位首長進行信心喊話,而跟著喊,我是有依據的,因為這段時間我一直在看資料,也拜訪很多廠商,我自己一直在想,在此大動亂時代,政府與企業該如何做,才能找出一條新的出路。我想不管政府或企業都應該具有新的思維與作為,政府也該有些變動,所謂變動不是指人事,而是思維。因為,從以前到現在,我們政策形成與執行都是在舊思維之下,因此很多事情還跳脫不出舊窠臼,所以政府現在要有新的作法,以前是太多管理,而太少服務,但現在則要擺脫這樣的思維。昨天我去中科參訪,其中一家台灣精銳公司,在這樣的時代中仍有決心一直投資下去,他們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也非常受歡迎,業績成長很快,不太受金融海嘯的影響,該公司管理者跟我說,政府最好是管理少一些,以前是管到街上,現在是管到門口、甚至房間,這樣的管理會讓人覺得政府想要限制企業,然而,我們同時一直在說鬆綁,講了很多,外界感覺似乎未落實,這是我們要檢討的地方。
政府要營造一個經營環境,靠的就是要有一個創新的思維,沒有創新思維,很難有所作為,因為時代變化太快,沒有創新的想法,就無法跟上時代變化,這就是政府現今的問題,也就是要由管理面轉到服務面。各位知道我們是貿易立國,貿易出口佔GDP很大比重,我記得30年前,當我在國貿局長任內時,台灣貿易總值為34億美金,我當了幾年局長後,增加到700億美金,一開始時職員兩百多人,幾年下來人力也沒有增加,產值卻增加,靠的是貿易行政的改變,由管理改為服務。 我接任時,想到如果沒有思維的變更,將貿易行政作徹底改革,那麼貿易產值將無法有效增加,當時有百分70到80的自動進出口要送到貿易局來辦理,但我改變作法只要在海關辦理即可,再把資料送到貿易局,而貿易局主要負責推廣、談判等工作,就這樣,兩百多位職員還是夠用,而且效率更高,各位從事貿易如此多年,應該深知現在貿易行政是給大家找麻煩最少的一環。
我覺得,如果思維可以改變,效率及效益都會隨之增加,馬總統在此方面很用心推動行政院組織再造,大家有目共睹。企業就是要創新,而創新就是研發、行銷、運籌及品牌,把這些加起來就是創新,想要提升企業競爭力,其策略就是創新,今後只有提升競爭力以及附加價值,產業才能有更大發展,尤其我們面對大陸國力及其企業實力都在崛起,其他臨近國家也是一樣,感受到很大壓力,我們必須找出自己生存之道,就是創新,只有創新才能讓我們的製造業,加上服務業的元素,帶來競爭力的提升。我們的產業升值條例在今年年底日落,接下來是產業創新條例,不管傳統產業、甚至農業都要在創新下功夫,政府則要在租稅等方面提出誘因,並拿出其他工具,以協助企業發展。
我近期看了很多產業,包括農業、文化創意產業等,這些我們都可以做,像農業,有人專門培植蘭花,其過程、市場拓展及產銷,都要科技化,如果農業能與科技結合,將其企業化、國際化,就能走出新的道路。因此,政府在整個經濟危機下,如何找新的契機,就產業面而言,針對適合台灣經濟環境與未來市場考量,政府可以推動幾項新興產業,首先是綠色能源產業,包括光電、電池,所有可以節能減碳的都受到世界重視,此次歐巴馬總統提出7000億美元振興經濟方案中就把綠色產業作為其中重點,這是世界趨勢,我們一定要掌握,在這方面,台灣在中部已有很好基礎,但如何整合,把這些產業商品化並拓展國際市場,則是我們要好好著力的方向。
第二是生物科技產業,我們談了將近10年,但做的不是很多,因為資金、風險都很大,等到有盈收時的期間也會很長,健保局曾提到台灣一年花在降血壓的藥,健保局就有46億多,降膽固醇的藥也一樣,這些藥花了10多年研究,包括臨床到上市,花了很多錢,後來終於成功,這就是生物科技在製藥方面的作為,但台灣生物科技也不見得要用在製藥上而已,相關疫苗育種、農業食品生物科技都可以,其領域是很大的。
第三是醫療照顧產業,台灣在此方面品質很好,又有全世界羨慕的全民健保制度,尤其台灣的醫療支出佔GDP百分之6,所以要把它變成產業而不是負擔,這樣才會對經濟有所幫助。前兩天有一位從美國來的保險業者,他告訴我,美國歐巴馬總統在這次振興經濟中也編列了不少錢在醫療方面,然而美國醫療的錢是台灣的6倍,如果美國人士能來到台灣,享受台灣的醫療照顧,美國保險公司都很有興趣。總言之,台灣國際醫療體系如果做起來,是很有希望的,泰國就是這樣做起來。
第四則是文化創意產業,這項產業各位也許覺得與我們無關,其實我這十個多月來用的心最多就是文化創意。過去文化對我是白紙,但我現在身份與時間比較容許做這些學習,在文化素養上我學習很多,發現太多可以著墨的空間,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共有十三個產業別,各有其特性與需求,而台灣文化多元豐富,我們有中華文化為基礎,以及本土文化、西方文化等,相當多元,有創意的人也很多,他們發揮的不少創意,例如我居住的嘉義市,當時有個建國二村,那裏的故事被編成戲劇─寶島一村,演出時相當轟動,還遠赴新加坡演出,兩場均爆滿 ,當地媒體包括聯合早報等全部大篇幅報導,相當正面,十分受到肯定,代表台灣文化創意可以走出去。然而我們面臨的問題是,文化豐富、人才也不少,卻缺乏產業,例如雲門舞集,林懷民先生的才華受到國際肯定,但每次演出時經費都讓他傷透腦筋,如果能成為產業,這些事情應該有經理團隊來處理,他只要發揮他的專長、他的創意,但現在他要花很多心思用在不是他專長的工作上,浪費了很多心力,這就是文化創意尚未產業化的關係,所以文化、創意與產業,三環要連結,才能有作為。
第五是觀光旅遊業,此項產業我們要看遠一些,它是要提升國人生活品質以及文化水準的產業,法國是觀光旅遊最發達的國家,一年有7000萬人次觀光客,西班牙也是,它一年有6,500萬人次觀光客,可見觀光旅遊業是項軟實力的產業。現在很高興看到觀光旅遊業每次來到台中,由胡市長帶領將整個城市形象提升,日前大陸安利團來到台中,也有很好的成果。觀光旅遊業帶動地方特色與產品,我們要好好做,未來可預期大陸觀光客會愈來愈多,同時再吸引鄰近國家東南亞得觀光客,更延伸到歐美到泰國的遊客 也來到台灣,如此,相信台灣觀光旅遊的優勢一定會更為凸顯。
最後則是精緻農業。過去農業被定位為地域、弱勢產業,但現在農業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加上企業化、科技化與國際化,一定可以找出有特色的農產品,在國際市場成為有特色的產品。
這六項產業如果一起推動,其特色是不會有大企業,但會有很多中小企業,而中小企業剛好適合台灣,可以創造很多就業機會。我們要有一個思維,台灣經濟發展不是在追求高成長,而是高品質,換言之,我們不會再有20年前經濟成長兩位數的景況,因為我們的經濟成長已進入成熟的階段,藉由經濟發展,來追求環境永續發展,以及生活品質不斷提升,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做台灣是一個好山、好水、好人居的地方。我們要多下功夫,讓我們的產業永續發展。
最後,再度感謝貴會過去很長時間對我們的支持與配合,祝福此次活動圓滿成功、生意興隆、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