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8年03月18日
總統出席「2009台灣投資論壇」午餐會
馬英九總統今天中午應邀在我國證券交易所和美商美林證券在台北遠企飯店聯合舉辦的「2009台灣投資論壇」午餐會中,以「台灣如何在未來仍然扮演重要角色(How Taiwan will still matter in the future.)」為題發表演說。
總統表示,2007年3月20日他曾受邀在同一場合發表演說,當時他剛加入總統競選行列,甚至還不是總統候選人,談的是當選後的政策藍圖,如今兩年已過,他已成為總統,今天要談的是台灣經濟的未來。
總統首先指出台灣的重要,他說,2005年5月16日美國商業週刊以“Why Taiwan Matters?”為標題刊出封面故事,主要的訊息是,如果沒有台灣的資訊科技業,全球經濟可能無法順利運作,文章提出台灣資訊科技對美國工業來說,有如中東石油一樣重要,美國產業要發展資訊科技而不涉及台灣,就好像問到除了中東石油,那麼第二個油源在哪裏?總統指出,直到今天,情況仍然一樣,台灣企業繼續在液晶顯示器、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手機、晶圓代工以及資通訊科技產品及元件等方面,扮演世界前茅的角色,專家並估計在中國大陸所生產的資科產品,百分之七十由台灣在大陸的投資廠商所製造。
總統也表示,美國商業週刊2005年6月出版的全球資訊百大的年度調查報告中,美國有44家上榜,台灣有12家;而到2008年同樣刊物的調查報告,美國與台灣亦分居前二名,但美國上榜家數由44家變成33家,而台灣則由12家增至18家。另外,2008年經濟學人雜誌智庫EIU將台灣在資訊科技的全球競爭力列名第二,僅次於美國,其中台灣在研發方面的優異表現被認為是主要的理由。
談到台灣在這波經濟不景氣中所受到的衝擊,總統強調,台灣即使在全球資訊科技產業供應鏈不可或缺,但台灣的經濟仍然對全球經濟的變化極度敏銳,特別是美國市場的萎縮而出現脆弱性。他說,我國國民生產毛額中,64%來自外貿,因此當美國及歐洲市場萎縮時,台灣也受到重創,然而面對這項挑戰,只要我們增加競爭力、提升效能,一定能度過難關,再度躍起。
總統進一步指出,在短期應對策略方面,為了擴大內需,台灣所提出的景氣刺激方案占國民生產毛額2.9%,內容包括:公共投資、銀行存款全保、發放消費券、增加就業及減稅等,這些措施將有增加國民生產毛額2.77%的效果,可望在往後3年製造34萬1千個就業機會。
而在長期應對策略方面,總統強調我國有三項策略,第一,產業再造;第二,提升基礎建設;第三,放鬆管制及全球化。在產業再造上,總統說,我們的目標有二:(一)在維持我國在全球供應鏈上優勢表現的基礎上,加強出口競爭力,以減少產業在全球不景氣上所顯現的脆弱性;(二)多元發展產業及分散出口市場。
總統表示,我國在產業再造方面所採取策略措施在三方面,第一,增加技術獨立性,讓台灣產品有更多附加價值、更能自足而較少依賴外來的核心技術,例如政府會協助DRAM產業,而不會將錢用以挽救個別公司,因此我們要成立「台灣記憶體公司」,以取得必要的技術;第二是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及開拓新興外銷市場。其中東協與中國大陸於2002年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定,並將於明年實施,東協剛與澳洲、紐西蘭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今年並將與印度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以東協為中心的亞洲經濟整合正在成形之中,日本與南韓也將參與其中,而這對台灣而言是一項嚴肅議題,如果台灣被拒絕在外、不能參加這項經濟整合,未來將會面臨難以克服的問題。
總統並以東協與中國所簽署的經濟合作架構協定為例進一步表示,該協定實施後,彼此有關石化、機器、紡織等產業的關稅將降為零,然而台灣出口到兩地的產品仍被課5至15%的關稅,如果成真,我國該等產業將被迫出走到東協國家或中國大陸設廠,這也會增加台灣的失業率,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的估計將有十萬人因此失業。過去我們雖試圖與東協或東協會員洽簽自由貿易協定,但在中國無所不盡其能的阻擾下,並無結果,他對此也感到非常遺憾。
總統指出,要解決問題最好的策略就要回到問題的源頭,如果問題源頭在中國大陸,我們就要與中國大陸商談,這也是我們要與中國洽談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理由。我們的目的是:第一,要使兩岸的經濟關係正常化;第二,避免台灣在區域經濟整合中被邊緣化;第三,加速全球化。雖然在野黨對這項議題有不同意見,但他再度強調,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不涉及政治,不會討論主權,也不會談到統一或是獨立,完全是純粹經濟上的努力,在今後的過程中,我們一定會維持這樣的觀點,未來幾個月經濟部也會舉行公聽會或研討會,與各界充分交換意見。
總統也進一步強調「不會開放大陸勞工來台」以及「不會進一步開放大陸農產品進口」的立場,如果有企業擔心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而受影響,政府也會樂意與之商談進行瞭解。由於我們的情況特殊,因此我們不可能因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而一次解決全部的問題,以東協國家與中國大陸所簽署的經濟合作架構協定為例,也歷經8年才實施,因此他請國人放心,如果國內對某些項目無法達成共識,也只能針對其他的項目議題洽談,我們不會作出無必要、令國人感到不愉快的讓步。總統表示,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是我國參加區域整合的第一步,因此我們將在今年5月或6月第三次「江陳會」中非正式討論這項議題,以瞭解中國大陸的想法,而到目前為止,中國大陸對這項議題也持正面的態度。
總統也提出我國即將發展六項關鍵產業,包括:綠色能源、觀光旅遊、文化創意、醫療照護、精緻農業、生物科技。在綠色能源產業方面,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產業是兩大支柱,目前產能約47億美元,希望2012年能達到140億美元,2015年能達到294億美元;在觀光旅遊方面,2008年受到不景氣影響,來台旅客僅增加3.47%,約385萬人次,與我國國民出國者達800萬人次相比,來台旅客占我國人口比例仍然偏少,今年將以400萬為目標;在文化創意產業方面,我國政府將藉由放鬆管制、擴大國內市場及獎勵出口,政府將注入更多資源,來促進這項產業發展;在醫療照護方面,2026年台灣有五分之一人口超過65歲,政府要有所因應,因此醫療照護產業至為重要,另一方面觀光旅遊與醫療照護可以結合;在精緻農業方面,台灣在這方面有很大優勢,不只可創造財富,也可協助解決失業;在生物科技方面,我國已發展多時,未來會注入更多資源繼續發展。
總統進一步表示,在長期策略有關提升基礎建設部分,今年我國將投入6000億元進行公共建設;而在放鬆管制及全球化方面,過去10個月政府在此一方面已有很多努力,未來會持續進行,不必要的管制會解除,這正是政府目前所積極進行的工作。
總統在結語時表示,未來台灣仍將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我們對台灣的經濟有信心,台灣有很好的經濟發展、有巨額外匯存底、有高儲蓄率、政府努力保持銀行體系運作穩定、銀行有良好資本適足率、政府透過銀行協助經營出現困難的企業取得資金以及搶救失業人口等,雖然我們無法確定金融海嘯或經濟不景氣將持續多久,但至少我國政府採取了解決問題的正確作法。
總統強調,台灣位於東亞中心,東方有全球最大經濟體的美國、北方有第二大經濟體的日本,西方有第三大經濟體的中國大陸、南方有第五大的東協,在如此優異的地理位置下,台灣不只是很好的市場,也是區域跳板,未來台灣將發展成為是全球創新中心、亞太經貿樞紐、台商營運總部,政府已作好準備協助企業完成夢想,我們一定會盡全力,使台灣繼續扮演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