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8年02月11日
總統應邀在「林肯總統200歲誕辰慶祝晚宴」發表主題演說
馬英九總統今天晚間出席台北林肯學社(The Lincoln Society Taipei)等單位共同贊助舉辦的「林肯總統200歲誕辰慶祝晚宴」,並以「容忍與和解是民主的核心價值」(Tolerance and conciliation are the core values of democracy)為題,發表演說。
總統在演說中除緬懷200年美國「林肯年」的時代意義,也提出「在衝突中學習容忍、在和解中學習共存」、「在容忍與和解中建立國家認同的主體性」兩項理念,和與宴人士及全體國人共勉。
總統演說內容為:
本人很榮幸參加由台北林肯學社所主辦、美國在台協會與台北市美國商會共同協辦的「林肯總統200歲冥誕紀念餐會」,能受邀發表主題演說,和各位嘉賓、各位老朋友們分享一位卓越政治家跨時代的睿智與遠見,並且站在這位民主巨人的肩膀上,來共同思考人類和平相處、共存共榮之道,這是本人莫大的榮耀。
一、2009美國「林肯年」的意義
為了紀念這位廣受歡迎與懷念的美國總統,在他200歲冥誕的今年,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美國人民紛紛慶祝2009美國的「林肯年」,而今天晚上,我們更聚集在此,遠在半個地球外的台北市,來分享所謂的 “Lincoln Legacy”,我相信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
上個月我們看到美國歐巴瑪總統使用林肯當年用過的聖經,宣誓就任美國第44任總統,這一切作為都具有高度的象徵意義,而林肯總統在美國民主傳承的重要性上,更是不言可喻。
一百多年來,美國人民始終對林肯總統抱持著一種莫名的「親切感」,原因可能是他出身寒微家庭,是一位有感情、知道是非對錯的正直人士,這和我們一般所認知的政治人物,充滿冷血算計和權謀爭鬥的「刻板印象」是截然不同的。
1863年11月19日,在內戰蓋茨堡戰役結束後的四個半月,林肯總統在賓州蓋茨堡的蓋茨堡國家公墓(Gettysburg National Cemetery)揭幕式中,以幾分鐘時間發表演說,哀悼在蓋茨堡戰役中陣亡的將士。就在「蓋茨堡講辭」(Gettysburg Address)這篇著名演說裡面,林肯總統提出了「民有、民治、民享」(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的重要政治理念。而這篇短短272個字演說,後來更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演說之一。
事實上,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理念的影響跨越太平洋,並進入我國憲法之中。我國1946年制定的憲法第一條規定,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這也是我們非常欽佩林肯的原因。
有許多林肯專家認為林肯總統一生多愁善感、充滿哀傷的情緒,這可能和他的身世、家庭及戰爭的時代氛圍有關,也因此使他對受到奴役的黑人同胞、對內戰的傷患戰士及陣亡家屬們,特別的有感情。毫無疑問的,林肯總統是一個道德意識濃烈、使命感和行動意志堅強的領袖。他對弱勢族群所展現的人道關懷,在美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一位總統比得上他。
二、在衝突中學習容忍、在和解中學習共存
我們中國古代有一句彰顯言論自由重要性的經典名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這句話是出自北宋名臣范仲淹先生的《靈烏賦》。這句話的意思是,一隻老烏鴉寧願因為鳴叫而死掉,也不肯默默不出聲的苟活下去,這種精神也可說是美國革命先賢Patrick Henry(1736–1799)在1775年所講的「不自由、毋寧死」(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的中國翻版。只不過,范仲淹的至理名言要比Mr. Patrick Henry的話,整整早了740年之久。
在古代中國的封建社會,說出皇帝或獨裁者不想聽的「逆耳忠言」,要冒著失去生命的危險,因此也就格外彰顯出「寧鳴而死」的道德勇氣和自由崇高價值。然而在1959年,我國現代最重要的自由主義大師-胡適之先生曾經寫過一篇有名的文章-「容忍與自由」,在此我引述一句:「有時我竟覺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
胡適之先生主張「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的這兩句話,對於我們這個戰後的過渡世代-從威權走向民主、從封閉走向自由的人們-包括我本人在內,實在是具有無比的啟發與感動。
今天,我們以一個很年輕的民主國家,享受著極為珍貴的、沒有政治束縛的自由空氣。不同政治立場的政黨與社會團體,可以在同一個競賽場域、同樣一套遊戲規則下,決定權力的最終歸屬,短短不到10年內,台灣經歷兩次平和理性的「政權輪替」。足以見得今天在台灣的多數人民已經多多少少體認到「在衝突中學習容忍、在和解中學習共存」的必要性。而容忍與和解也就成為我們解決衝突、克服歧見的重要手段。容忍與和解的原則不僅適用於兩岸關係,也適用於台灣內部的政黨關係。
事實上,身居高位者常會覺得自己無可取代,更常常忘了「人,生而平等」這個重要的普世價值。政府存在的最重要目的,就是為所有人創造並追求幸福的環境與機會,一個真正落實「民有、民治、民享」理念的政府,才能免於凋零殞落。我相信:這才是民主體制之下「權力」的真正涵義。
三、在容忍與和解中建立國家認同的主體性
當林肯總統1863年發表他那篇272字的「蓋茨堡演說」時,美國黑人還不算是真正的「人」,是法律定義下不完整的人。當金恩博士發表他那篇「我有一個夢」演講時,美國的公共巴士禁止黑人坐於白人專屬座位上。
從林肯總統的1863年到金恩牧師的1963年,正好是一百年,從金恩牧師的1963年到2009月1月20日歐巴瑪總統宣誓就職,中間卻只間隔了46年;在短短不到150年當中,非洲裔美國人(African American)已走了一段很長遠的道路。
歐巴瑪總統在他的就職演說中提及:「我們了解到偉大絕非必然,偉大必須努力爭取。」(We understand that greatness is never a given. It must be earned.)這段話正足以成為過去一百多年來,美國在奮鬥實踐中辛苦爭取民主進步的重要註腳與歷史證言。
本人認為:美國在分裂與衝突中努力捍衛民主價值的經驗,對於像中華民國(台灣)這樣的「新興民主國家」而言,具有極為重要的啟示作用。美國的民主立國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在容忍與和解中尋求共識、建立制度,才能夠真正建立「國家認同的主體性」。也就是說,在民主多元社會當中,衝突與歧見或許無法完全避免,但是,強調衝突與誇大歧見,絕對不是建立「國家認同主體性」的有效手段。而在這一方面,本人願意告訴大家,中華民國(台灣)政府正努力採取步驟批准「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兩項國際人權公約,希望今年能順利完成,我們的理念是將台灣人權的保障與國際社會160多個國家的標準一致,藉此實現林肯總統所留給我們自由民主的理想。
各位敬愛的貴賓,今天晚上我們不分種族、國籍與性別聚集在此,分享美國林肯總統的 “Lincoln Legacy”,我相信:未來的人類歷史將會以具體的行動證實,「容忍與和解,不僅足以建立一個有效的民主社會,更是人類永續生存的唯一保證。」這正是我們今天在這裡紀念林肯總統200歲誕辰的真正意義之所在。
最後,祝福各位貴賓新年愉快、身體健康!在新的一年裡,每一位都有重要的收穫,圓滿順利地實現與達成。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