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7年12月19日
總統出席第12屆「國家講座」暨第52屆「學術獎」頒獎典禮
馬英九總統今天上午出席第12屆「國家講座」暨第52屆「學術獎」頒獎典禮,致詞肯定獲獎者長期以來的付出與貢獻,也代表政府致上最高的敬意與謝忱。
總統表示,他今天是帶著高興、敬佩與羨慕的心情出席頒獎典禮,因為不論是「國家講座」或「學術獎」的得獎人,都是國內這段時間以來在學術研究與教學表現最傑出的一群,歷經辛苦、長期努力所得來的。總統說,他個人曾有18年在大學任教,也有機會接受國科會委託進行一些評鑑與審查,深刻感覺追求學術的卓越是一件非常辛苦,而且常常沒有掌聲與鎂光燈聚焦的工作,需要有堅強的毅力與持續不斷的努力才能有所成果。
總統回憶,5年前我國遭SARS肆虐時,中研院請在美國研究冠狀病毒的賴明詔博士返台擔任副院長,當時賴博士說,他研究冠狀病毒20餘年,從無新聞界注意他,結果在那時候只要一出門,就有好幾家媒體守在門口要訪問他,感到受寵若驚,但長期的辛勞和孤寂並不會影響他對學術研究的執著。總統說,可見學術是一件寂寞與辛苦的事業,因此,他要對所有獲獎人孜孜矻矻、焚膏繼晷、夜以繼日的努力,表達高度的敬佩之意。
總統指出,台灣沒有什麼天然資源,真正能讓台灣出人頭地的是人才的努力以及培育優秀的下一代,根據「經濟學人」雜誌智庫EIU評比全球資訊科技產業競爭力報告中,台灣排名第2,僅次於美國;世界經濟論壇(WEF)2007-2008全球經濟競爭力報告特別提到,台灣的競爭力主要來自教育部門與企業的創新,台灣各層教育的就學率很高,教育質量也非常優良,屬於全球入學註冊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基礎教育與深造教育的註冊率分別位居全世界第3與第5;在品質方面,我國的數學與科學教育也在全世界名列前茅,甚至美國專利局去年所核發的專利中,除美國外,台灣排名第3,僅次於日本與德國。總統強調,從上述種種數據顯示,台灣雖然土地面積有限,人口也不太多,但卻能創造出這麼多人才與成就,證明我國的教育有非常值得肯定的地方,這也要感謝在座的研究人才引領大家不斷向前發展。
對於教育預算的問題,總統也特別表示,他非常重視「公教分離」的議題,這次提名考試院長時,也特別與關院長溝通,希望能有更具體的作法,適度區隔教育人才與公務員,讓教授們能有更好的待遇,研究資源不至於與其他的競爭國家相距太遠。總統說,包括香港、新加坡都重金禮聘傑出的學術人才,大陸亦然,目前已有若干台灣的績優教授被聘請至大陸任教,政府應該趕快採取行動,不要讓情況更嚴重。總統指出,許多教授並不會將待遇看成是唯一的目標,因此留在台灣繼續奮鬥,但政府有義務讓優秀的學術人才獲得更多鼓勵。
總統指出,從科學文獻引用指標(SCI)來看,我國今年的論文數量排名全球第15,引用次數則是排名第23,顯示我國的努力確實有效果,但還必須繼續努力。總統進一步指出,我國98年度的教科文經費在我國中央政府總預算中,以政事別而言是第1名,也比去年增加了240多億,這個幅度差強人意,但還不符合大家的需求,希望將來會進一步增加;尤其是如果要提升科技研發經費達到國內生產毛額 (GDP)3%的目標,未來每一年必須以8%至10%的幅度成長,才能在8年後達成這個目標,這也必須及早規劃,他今年7月1日在中研院院士會議中也曾經提出這個承諾。
總統進一步表示,國科會目前已準備推動「學術攻頂研究計畫」,每年將遴選10位具有高度潛力的傑出學者,做為重點補助對象,每年給予2000萬的研究經費,5年為期,希望他們專心投入研究工作,也希望在10年內能有本土學者得到諾貝爾獎的桂冠。總統強調,這需要很多的時間與資源投入,但他向大家保證,政府一定全力支持所有研究人員的努力。
總統也特別提到,我國在工業設計方面的成就,近來也有長足的進步,包括德國IF及Red Dot工業設計大獎以及美國的IDEA工業設計大獎,都有很好的成績,還囊括10多個首獎,可見台灣的頭腦非常好,應該多加開發與努力。而政府的角色,就是要提供良好的環境與足夠的資源,讓研究人員能夠如魚得水,在關鍵時刻來臨時,一飛沖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