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7年09月27日
總統出席「第一屆蔣渭水研究學術研討會」
  馬英九總統今天出席「第一屆蔣渭水研究學術研討會」,並致詞表達對蔣渭水的追思與敬意。
  總統首先表示,很欣慰能看到這個研討會順利召開。今年八月五日是蔣渭水逝世七十七週年的日子,政府為他整理了墓園,並整修聯外道路,算是為這位台灣先行者、台灣偉人身後安息之地,維持了起碼的尊嚴,但總統認為,以蔣渭水對台灣民主社會啟蒙的貢獻,實應有更好的墓園,希望大家可以一同來思考如何改進。
  總統表示,他過去不太了解蔣渭水,但當他自己接觸到蔣渭水的事蹟時,便不由自主地成為蔣渭水迷。總統並和大家分享他自己從不認識蔣渭水到後來對他由衷景仰的過程。總統說,他在台北市長任內,民政局局長林正修因為環保因素,打算提倡免燒金紙的政策,但為尊重人民的信仰活動,因此將金紙收集起來,送到木柵焚化爐,經過法會儀式後焚燒,以減少污染問題。一開始是80公噸,後來他離開台北市時,已達400公噸。當時他覺得這個政策相當前瞻,因為台北市終於邁出改善民俗的第一步,並且有許多縣市都來取經,但是後來開始研究蔣渭水時,卻發現在1925年台灣民報中,蔣渭水已經在提倡「免燒金紙」,令人不得不發自內心的敬佩蔣渭水的前瞻眼界。
  總統表示,蔣渭水的國際觀也令人景仰。1931年霧社事件時,日本總督石塚英藏以毒氣攻打莫那魯道的部落,不僅引起日本國會反對黨的批評,蔣渭水更是一狀告到國際聯盟去,指陳即使是交戰國都禁用毒氣,更何況是對自己的人民,這個事件因而造成當時包括石塚英藏總督在內的四位日本官員下台。此外,在更早之前,為了日本人在台灣採取「鴉片官賣」的毒品管制方式,蔣渭水也曾經向國聯告狀,國聯還因此派員前來台灣關切,東京的報紙也有報導。對於蔣渭水的國際觀及不畏懼當局打壓的抗爭精神,總統表達感佩之意。
  總統指出,為了讓大家更了解蔣渭水的事蹟,他在市長任內透過228紀念館辦了許多展覽與活動,但是相關學術活動仍然不夠多。他認為,在全球反殖民化的運動中,蔣渭水不論是在行動、語言、出版各方面,都不遜色於任何一位反殖民運動者,這部份值得更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因此,總統十分肯定今天有許多年輕人願意以蔣渭水作為主要研究題材,持續發掘蔣渭水的時代意義與歷史價值。
  總統表示,因他對蔣渭水的景仰,所以在他任職國民黨主席期間,曾將蔣渭水及另一位抗日名將李友邦的圖像懸掛在中央黨部之外,以致許多日本人都視他為反日派。但其實他的初衷是希望發掘國民黨和台灣的歷史關係,因為有些報導指出,蔣渭水在日本醫學校就讀期間,曾經祕密參加過同盟會。
  總統進一步表示,為了紀念蔣渭水一生的貢獻,未來將在當時的北警署、現在的台北市警察局大同分局,也是他過去被關的地方,開闢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展覽相關資料,讓大家對台灣歷史有更多了解。尤其近來大家重視台灣主體性的發揚,研究蔣渭水正是一個好的方式。總統說,過去因為政治因素而使蔣渭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他擔任國民黨主席後,對蔣渭水深感歉意,認為應該還蔣渭水一個公道,因為蔣渭水對台灣的貢獻,絕對值得載諸史冊,留後人景仰。
  總統推崇蔣渭水是台灣的傳奇人物,其才華與對台灣的熱愛都令人感佩,也希望透過任何機會,讓過去這些對台灣有貢獻的人物,能夠更受到重視,這是他今天出席本研討會的主因。他不否認自己已經是蔣渭水身後的頭號「粉絲」,因為蔣渭水以短暫、年輕的生命,為台灣做了許多貢獻但死後卻兩袖清風,的確值得後人敬重。蔣渭水去世時年僅41,所幸其事蹟、著作豐富,從1920到1931年,對台灣的社會文化政治有諸多論述。他的革命戰友張晴川形容他是「傷心身外一無餘,剩得蕭條數卷書,兒女遺孤猶在讀,親朋同志痛何如」。
  總統最後期許,希望在未來「蔣渭水學」能成為台灣研究的重要項目,也希望以後能有更多相關學術討論出現,讓蔣渭水的事蹟能為後人有更多啟發。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