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7年08月27日
副總統出席中華經濟研究院「中華財經高峰論壇」啟動儀式暨「中華財經政策高峰會」
蕭萬長副總統今天下午出席中華經濟研究院「中華財經高峰論壇」啟動儀式暨「中華財經政策高峰會」,並以「當前經濟問題與對策」為題發表專題演講。
副總統首先針對國際經濟情勢評析指出,在全球經濟方面,台灣是高度對外開放的海島型、淺碟式經濟體,無可避免會受到國際經濟情勢變化的影響。近兩年國際經濟的劇烈變化及嚴峻局面,可以說是數十年來僅見。
副總統進一步表示,全球經濟同時面臨金融危機及原油與原物料價格飆漲的衝擊,而陷入高通膨、低成長的「停滯膨脹」窘境。未來數年,台灣勢必要面對極為嚴峻的國際經濟情勢,我們必須要有心理準備。
針對美國、亞洲、大陸及台灣經濟情況,副總統也提出看法與說明,尤其是未來台灣經濟發展,他強調,新政府在兩岸經貿政策上持續進行鬆綁,以維持兩岸經貿關係的穩定發展,為台灣經濟注入活水,才能抵銷對歐美出口的萎縮。此一策略,對緩和國際經濟危機具有關鍵作用,也是未來幾年台灣經濟要度過難關的重要憑藉。
至於台灣經濟應如何發展,副總統提出兩大努力方向:一、改善出口結構,維繫經濟成長動能;二、經濟體質的根本調整與自我提升。
在改善出口結構方面,副總統表示,從中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台灣必須致力改善出口結構,不僅只是製造業的出口,更要加強服務業的出口。服務業在經濟發展的角色可概分為兩大類:「經濟活動的支持者」與「經濟擴張的新來源」。而台灣服務業發展的問題可能在於服務業比較偏向於「經濟活動的支持者」,而較少作為「經濟擴張的新來源」。另外,學理與國際經驗顯示,服務業要作為「經濟擴張的新來源」其實是許多因素所共同形成的,科技的融入可能只是其中一項,另外還包括利用社會變遷和生活與營運型態的轉變、政府管制規範與企業或產業營運模式的調整等因素所共同組合。
至於經濟體質的調整,副總統也指出可透過幾個面向來體現:一、進行內部典章制度的調整與體質改造;二、強化人力資源的投資,廣納世界人才;三、加強基礎建設投資,營造優質的生活與投資環境;四、激勵民間消費,持續擴大內需;五、善用兩岸經貿新局,創造國際競爭優勢。
副總統表示,典章制度的調整是改善經濟體質最關鍵的因素;台灣要與國際接軌,營造有競爭力的經營環境,就必須拿掉著眼於管理與管制企業行為的框架,進行法規與制度的鬆綁,讓企業的活力及經濟的潛力能夠完全激發出來。政府目前正致力於法規與制度的鬆綁,未來還需進行更大規模典章制度的調整,包括健全節能減碳制度;推動金融改革,強化金融體質;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租稅環境,透過營利事業所得稅的調整、經濟特區環境的規劃來吸引外資及國人投資,以達到建設台灣成為企業營運總部、亞太資產管理中心等目標。
副總統也強調,台灣必須正視中國大陸崛起成為大國的可能性。面對這些趨勢的改變,台灣未來之兩岸互動模式,可能必須要思考「環陸國家」如何因勢利導側身「潛在大國之鄰」。參考這些國家的經驗,台灣未來在發展各種產業時,需要有不同於過去的一些思考方向,特別應該要去挑戰一些我們過去常認為的高難度目標,例如,成為技術領導者、成為生活形態的先驅者,甚至於建立多元化的發展動力。
副總統總結表示,展望未來台灣的經濟發展,雖然受到全球經濟停滯膨脹的不利影響,但是,只要我們能夠持續改善出口結構,全力進行經濟體質的調整與自我提升,強化基礎建設,提供更好的投資環境及生活品質,激勵消費,擴大內需,以及為兩岸關係作出正確的定位,將是台灣經濟轉好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