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7年08月13日
副總統與外貿協會同仁座談
蕭萬長副總統今天下午前往外貿協會,和貿協同仁分享他從事國貿工作的經驗與對當今世界經濟景氣的看法。
副總統首先推崇貿協董事長王志剛是知名的行銷學學者,歷任擔任政府多項經濟要職,擁有豐富的專業學識與完整的實務經驗,此次重新接掌貿協後,一定可以領導所有的同仁,發揮貿協的能量與戰力,成為執行政府經貿政策、協助業者開拓市場最好的前哨。
副總統表示自己和貿協的關係可說是相當深厚,因為1970年代他任職國貿局期間,和貿協就像連體嬰一樣,是一體的兩面,經常一起從事擴展國際貿易的行動。他並推崇貿協是帶領我國出口商拓展海外市場的尖兵。然而,近年來台灣的經濟、政治、社會都有很大變化,貿協同仁面臨的挑戰較往昔更為複雜,也更為艱困,因此他也要在此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觀察與心得。
副總統指出,參與總統大選的過程中,他發現到台灣經濟即將面臨景氣循環的衰退,並且在面對世界經濟整合的巨大變遷的同時,台灣在全球經濟的地位卻變得不明確,沒有方向跟願景。此外,國際局勢的變遷如下,讓情勢變得更加嚴峻:
一、美國次級房貸的風暴。次級房貸引發了信貸緊縮的負面影響導致美國家庭負債比率提高及消費者信心低落,也造成家庭儲蓄率提高及私人消費降低。許多經濟學家都認為,這次的次貸風暴比起十年前的亞洲金融風暴更為嚴重,且負面影響將不會馬上結束,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二、油價上漲。雖然大家都預期油價是長期看漲的趨勢,但沒想到這幾個月的上漲幅度如此大,嚴重影響台灣經濟成長,並帶動國內通貨膨脹。近來雖然油價有回跌,但經濟學家建議,未來最好做高油價的準備及推動相關政策。
三、國際原物料的飆漲。小麥成長幅度達100%,而玉米的漲幅也達到70-80%,國際原物料的價格帶動了全球性的通貨膨脹。
副總統指出,在這些巨大而快速的變化中,情勢並不樂觀,而對於新政府更是一大挑戰,目前政府已經有一些作為,希望能先穩定物價,而後阻止衰退。目前政府朝向四個政策發展:
一、鬆綁。透過政策鬆綁,加強對外連結。雖然有人質疑政府的作法是向中國大陸傾斜,但許多經濟學家及外資都對此表示贊同,因為他們認為中國大陸是台灣的最大機會,我們不應該輕易放棄。如果台灣的經濟體質更自由、更國際化,台灣的經濟力量才能得到更大的發揮。
二、投資。要促進民間投資,並吸引更多外資來台。投資增加,消費才會增加。為了要增加民間投資,政府需要推行相關政策來改善投資環境,以培養更好的競爭力。
三、建設。政府應不斷投入軟硬體的建設,才能讓整體投資環境越來越好,因此政府正積極推動愛台十二項建設,並希望透過人力資源的提昇及生產條件的優化,來提高產業附加價值,為日後的發展做好準備。
四、發展新興產業。我們應該要積極帶動新產業的發展,特別是文化創意產業、節能省碳的環保及生物科技產業。
副總統表示,雖然可以預見在未來兩年內,我國的出口將更為困難,因為目前我國的主要市場,包括美國、中國大陸、歐洲,都處於經濟衰退期,相對來說需求會減少,連帶影響我國出口產值。但我們更應在此期間顧本培元,培養實力,靜待景氣好轉,才能盡情發揮。
因此副總統勉勵貿協同仁,未來應朝幾個方向著手:
一、拓展新市場:目前台商在幾個既有的主要市場中已經建立了完善的管道,然而在主要市場受到經濟衰退影響的同時,貿協更應該協助中小企業拓展新市場,特別是像中東、中南美洲及俄羅斯等市場,在上一波信貸、油價及原物料上漲的危機中受到衝擊較小的市場。
二、促銷新興產業產品:新興產業經常過於專注於產品的開發,而忽略市場行銷,因此貿協應該協助他們擬定市場行銷策略。
三、農產品外銷:這部分雖然已經開始在做,但是還可以繼續努力,從包裝、廣告跟通路上多加著墨。農產品外銷首重通路,有通路才有希望,因此貿協應協助台灣農產品找到穩定的通路。
四、當台灣的化妝師,促銷台灣的意象,打響台灣的品牌:在商品市場上,品牌是很重要的要素,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國家的品牌也很重要,過去我們的MIT是以產量大、價格低廉聞名於世,但現在隨著產業變遷,世界對我們有了新的認知,MIT的產品是高價的、精緻的、高科技的。貿協應該致力於提昇我國的貿易形象,如此我國廠商出去,才能以更好的價格來賣精緻的產品。
副總統最後勉勵貿協同仁一起努力打拚,繼續在第一線奮戰,為台灣經濟開創另一個光明燦爛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