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總統今天下午前往外交部訪視,並向該部同仁闡述「活路外交」的理念與策略,希望能為台灣在國際間找到一條新的出路。
總統致詞內容為:
今天非常榮幸有機會到外交部來與大家分享個人對「活路外交」的理念與策略。我在念大學時,就對國際事務有興趣,1970年參加由救國團舉辦的「國際事務研習會」。畢業後留學美國,回到台灣服務於總統府,承辦的業務也涉及外交事務。1984年在國民黨中央黨部擔任副秘書長,負責推動國際友好政黨聯繫,從那時開始即與外交部同仁有所聯繫並建立深厚友情。我在過去20年中曾訪問德國13次,就是因為當時與德國政黨有密切的聯絡。
在台北市服務期間,也有機會到國外訪問,每一次都會利用訪問機會與外交部駐外主管或同仁討論中華民國的外交問題,孕育了相當時間,慢慢形成了今天的想法。
過去八年,中華民國的外交採取的是「烽火外交」與「金援外交」,從實際效果來看,這些政策實施的結果,無論是雙邊或多邊關係,對台灣到底有多大利益值得商榷。中央政府總預算有關外交部分,在民國82年佔總預算1.11%,97年為1.82%,增加率為64%。可是邦交國數量變少了,從8年前到8年後少了6個國家。無邦交國家中的一些大國,與台灣的互信也受到相當衝擊。台灣參與外交活動一向困難,尤其是這8年特別困難。此外,台灣的國際形象也開始有一點往負面方向走,而這4、5年在出國期間也曾與外館同仁討論台灣的下一步該怎麼走?因此,今天我把競選時所提出的「活路外交」作為今後台灣的外交基本策略。
中華民國的外交在憲法第141條有明文規定-獨立自主的精神,平等互惠的原則,尊重條約及聯合國憲章,維護國家利益,保護僑民生命財產,維護世界和平,這些目標都沒有變。變的是要採取何種策略來達成此一目的。因此我希望透過「活路外交」能夠脫離過去的困境,總體目標仍是鞏固邦誼,擴大友誼,參與國際與維護尊嚴,同時也相信如此可以使台灣的外交情況變得更好、外交部預算的使用效率更高。
「活路外交」與過去所推動的「務實外交」,在精神上是前後一貫的,都是以務實主義為原則。外交不應該是一個「零和遊戲」而是「務實主義」。我們也發現過去在外交上所遭遇的困難,並不是因為推動一個為世人所反對的政策,或者從事為國際社會所不齒的言行,完全是因為台灣與中國大陸在外交戰場上多年的競爭、鬥爭乃至於對立、衝突所造成的結果。責任當然不在我們。大家都在爭取國際社會的承認,這場從1949年10月1日即開始的競爭或鬥爭,當中起起伏伏,中華民國邦交國最多的時候是68個,現在23個。
如何讓雙邊關係與多邊關係,不但要保持現狀,而且能夠在某些方面擴大友誼的基礎,對我們而言是一個非常嚴肅且嚴峻的挑戰。「活路外交」基本的構想是,台灣是不是在國際社會上每一個場域,都要與中國大陸對立與衝突,有沒有可能找出雙方互動、對話的模式?也就是說當台灣在兩岸關係上開始與對岸和解休兵時,在外交上是否也能擴大延伸乃至於比照?這些在許多外交先進聽起來會認為怎麼可以呢?在外交戰場上就像軍人一樣,守土有責、寸土片石、在所必爭。這個沒有錯,但問題是經過兩岸相互鬥爭近60年後,兩岸關係已開始有不同的發展,這種發展也非完全由人的主觀的意識所左右。政府在21年前開放台灣地區人民到大陸探親,完全是基於人道主義,並透過紅十字會進行。但發展到後來由探親變成貿易,貿易變成旅遊,旅遊變成投資,所以這種發展不完全是任何一個人或一個政府可以控制的。兩岸距離這麼近,雙方的發展有很多可以互補的地方,很自然就發展出目前的型態。不論主政者的意識形態是什麼,恐怕都沒有辦法用主觀的意志去改變客觀的現實,所以我們520接掌政府後,就必須把現實考慮進去。「活路外交」基本的理念就是希望為中華民國的外交尋找一個出路,具體的方法就是看能不能在兩岸關係當中,在國際社會方面,找出一個雙方可以互動的模式。
我們先從雙邊關係談起。那天我上網去查國家的數目,上面說,現在全世界有195個國家,包括我國在內。不管如何,與我們有邦交的國家是23個,與大陸有邦交的國家是171個,我們的活路外交就是希望能夠在雙邊關係上做到「和解休兵」。「和解休兵」不是要大家都去休假,而是說雙方不要在對方的邦交國去進行惡性競爭,不浪費資源來挖對方的邦交國,同時在自己的邦交國處理對方人民的相關事務時,能秉持人道原則。有人會覺得這樣的理念太理想化了,萬一對方不做怎麼辦?「活路外交」、「外交休兵」成功的基本要素就是兩岸之間已經建立一定程度的共識,雙方願意改善兩岸關係,如果我們能擱置爭議、建立互信並且求同存異的話,這是一個雙贏局面。
過去好幾個月來,從3月22日選舉結束,3月26日美國布希總統與中共胡錦濤先生透過電話熱線確認了「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到4月12日蕭副總統以當選人的身分到博鰲與胡錦濤先生達成16字的共識。4月29日國民黨的連前主席到大陸去,也與胡錦濤先生有了16個字的共識。5月26日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先生到大陸去,一樣的,也有16個字的箴言。6月份海基會江董事長到大陸與大陸的海協會簽署有關週末包機直航與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的協議。這一連串的活動,最重要的特色就是雙方開始願意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協商,並且就可以解決而且有迫切性的問題開始解決,互信很明顯開始增加。
最近為了奧運名稱的問題,大陸過去在與奧運有關的活動用「中華台北」,但與奧運沒有直接關係的活動可以自由使用「中國台北」或其他名稱。但是,這次他也同意在他主辦的奧運,通通都用「中華台北」,雖然前兩天發現有一些意外的情況,不過很快就做了一些調整。就像蕭萬長副總統到博鰲去,開完會,新聞稿突然間出現了「一個中國」,但後來經過蕭副總統表示抗議之後,對方很快就收回,從這些地方來看,兩岸的互信已經開始逐漸建立。
為什麼我們這時候要提出「活路外交」、「外交休兵」的理念?就是因為台灣人民感覺到在國際社會的能見度涉及我們的尊嚴,因此很多的同胞都希望在國際間能夠得到更多的空間,但這也不可能一個晚上就能達成。所以我想到把我們在兩岸之間達成的互信延伸、擴大到雙邊關係。如果大家擔心若對方不願意這麼做,或後來有些改變怎麼辦?我想關鍵是在兩岸關係是不是有互信與共識,如果在雙邊關係上發生意外,當然會影響到兩岸關係的繼續發展。我在520就職演說中特別提到,如果台灣在國際社會繼續受到孤立,兩岸關係就不可能達到有意義的成長,這兩者之間已經掛起來,變成相互依存的關係。
我們相信如果兩岸都認為雙方應該「擱置爭議、求同存異、正視現實、共創雙贏」的話,就應該有機會在國際場域也達成某些共識。這不是我們一廂情願,而是這樣做,就像在兩岸雙邊關係上追求雙贏,不是台灣去求他們而已,大家都會覺得鬆一口氣。這是322、520之後,我們所有無邦交的大國都有這種感覺,都鬆一口氣。各位不要以為,如果我們追求「外交休兵」,不是只有我們在邦交國的外交官鬆了一口氣而已,大陸其實也鬆一口氣。有些國家的外交官告訴我,大陸的外交官也擔心我們去大陸的邦交國發展關係,會影響到他們。所以我相信你們從事同一種行業,感受應該是很相近的。
事實上,大家都覺得惡性競爭,意義實在不大。兩岸在國際場域中,實在不必走到不擇手段的地步。有時雙方在競爭激烈時,就會使用不為國際社會所接受的方式去爭取外交承認,造成惡性競爭。這不僅使得雙方的國際形象受到損害,同時也不見得能在外交上獲致很大益處。
因此,雙方若能在雙邊關係上有「和解休兵」的共識,我們就可以、也應該繼續鞏固我們的邦誼。我們可以從較為務實的角度改善援外政策。首先,我們可以理性訂定援外的目標、策略與標準,不再從事讓專業外交人員與一般國民產生反感的「金援外交」,以免傷害我國的國際形象。我國的慈濟功德會、世界展望會在災難援助與貧童認養,都有非常好的表現。這是我們應該發揮的。可是如果台灣在國際社會從事「Dollar Diplomacy」(金錢外交),甚至是「Checkbook Diplomacy」(支票外交),相信很難受到世人的尊重,也抹煞所有外交部同仁長年的努力。
其次,該不該從事援外?從我國國民所得與國際地位而言,當然應該。當歐美與日本等國的國民所得達到一萬七千美金至一萬八千美金之際,很多國家就已經提出國內生產毛額的0.7%作為援外經費。目前我國距離此一目標仍然差了一截。我國應該從事援外工作,幫助發展中國家是我國的國際義務,也是憲法上所提到的目標。台灣過去也曾經接受其他國家的援助,因此現今的回饋是天經地義、理直氣壯的,但是方法上必須注意是否違反國際規範。這些國際規範在國際組織如國際透明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或是聯合國反貪污公約(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Corruption) 都有制定參考模式。我已要求國安會、外交部與經建會共同研究,改善將來我國援外的目標、策略與方式。
第三,我們千萬不可因不適當的援外方式腐化了自己,因此如巴紐案這類令人髪指的弊案,絕對不應該再出現。正確的外援也可改善我國在無邦交國中的國際形象。這些無邦交國包括美國,其實與我國的生存發展有絕對的關係。但過去數年我國在這些國家的心目中,似乎成為trouble maker(麻煩製造者),因此我在兩年前出國時即強調我國應該成為peace maker(和平締造者),而不是trouble maker;要做一個responsible stakeholder(負責任的利害關係者),不希望被世人認為是對於國際或區域安定是沒有貢獻的國家。因此建立高層互信(high-level trust)至關重要。
我們要讓無邦交大國瞭解到,第一,兩岸關係的改善是我國善盡「負責任的利害關係者」的角色;第二,國際援助議題,我國會以人道、理性作為考量標準,不僅僅以外交承認作為考量,我們幫助需要幫助的國家,也有助國際社會整體的穩定。
在今年五月大陸四川發生地震,我方的政府與民間反應非常快,立刻表達願意提供援助的意願,到處發起募款。台商最後在全球捐助川震的前十名中佔了六名。台灣的援助也是全世界國家中最多的。這些畫面在大陸整日轉播,使得大陸民眾對台灣的印象產生很大的改變,對台商的印象也有很大的改變。我們的人民與廠商相較大陸人民、廠商要來得大方,當然也許台灣較為富裕,但富裕的國家很多,因此大陸人民真的能感受到大家都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這是很自然發生的事情。沒有人會在此時考慮大陸有飛彈對著台灣,或是要挖走台灣的邦交國,沒有人考慮這些因素,該援助就援助,這點也是台灣人非常可愛的地方。
正直、善良是台灣很大的軟實力(soft power),看起來也許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很多大陸人民看在眼裏卻非常感動,包括他們的高層在內。因此往後兩岸關係的發展與五月我們的救災努力有非常大的關係。國民黨的吳主席在大陸一下飛機,在歡迎典禮上就表示要為震災死難同胞默哀一分鐘,全大陸一直轉播,這對兩岸關係有非常正面的影響。
其次,台灣在洗刷「麻煩製造者」的角色之後,台灣就更能凸顯軟實力,如果有經費,就多做人道捐助,如果有其他的條件,就在這些條件下,做出不同形式的外援。例如,美國總統稱許台灣是「民主的燈塔」,台灣不一定要輸出民主,但卻能在許多方面展現民主政治帶來的好處,相信愈來愈多國家會有興趣。
對美關係毫無疑問是我國對外關係中最重要的一環。我們現在要告訴美方的就是希望發展出「surprise-free relationship」(沒有意外的關係)。我們不能老是給他人意外,總是要朋友見報才知道事情的變化,要盡可能地建立高層互信,讓他們知道我們的動向。我們一方面不會片面改變海峽兩岸的現狀,推動「不統、不獨、不武」的政策,其他方面我們也會非常注意。但這並非怕事或沒有勇氣鬧事,而是我們需要自己衡量,不要因小失大、得不償失。因此我下個星期出訪,經過美國只是單純的過境,不會「出口轉內銷」,也不會利用過境的機會製造一些新聞畫面。我覺得沒有必要,因為我們高層的互動暢通而頻繁,實在沒有必要做這個動作。而事實上我們也希望在這些地方能夠展現自制,以建立我們跟友邦高層的信任。另外一方面我們跟大陸發展關係,其實是有助對美關係的。我們非常高興看到,美方對我們有充分的信任。在7月30日美國總統在白宮接受訪問的時候,就特別提到,兩岸關係已經「in a better place」,然後他說「My only point to you is that I am very pleased with the state of the relations now.」(非常高興看到兩岸關係有這樣的發展)。這一點很有趣,我們改善兩岸關係的同時,讓美方也產生了互信,產生了對我們的信賴,因為我們不再把兩岸關係弄成一個使美方寢食難安的題目。如果各位瞭解在過去一年當中,尤其是入聯公投最盛的時候,美方的焦慮,各位就可以瞭解到,這方面的壓力解除對他們來說是多大的助力。我在這裡特別強調除此之外,我們還會多次的跟美方強調,改善兩岸關係不會影響我們與美方在安全與軍事方面的關係。我們會信守承諾,展現出自我防衛的決心,並且把我們的國防預算,定在不低於國內生產毛額3%的水準。同時我們也會合理地向外採購防衛性的武器,這部分我都講得非常清楚。
過去這幾個月常常有一些謠言,在台灣與美國之間散播,說我們要暫緩採購等等,這完全都是謠言,從頭到尾每一個字都是謠言。我們提出來的軍購項目,從來沒有改變過,而且一直都在催促美方行政部門通知國會,我們的立場完全沒有改變。並並不是說改善兩岸關係了還要打仗,而是「備戰的目的是為了止戰」。所以最近這段時間我經常到軍中、到外島,我們該做的準備還是要做。而且我相信未來如果要與中國大陸談判有關和平問題,我們必須要從一個有力量的立場出發,而不是從一個虛弱的立場出發,這一點非常重要。
對美關係方面,我們還是會積極爭取機會與美方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雖然非常不容易,但是我們還是要繼續嘗試。我在這裡要特別感謝外交部在這段時間的努力,讓美方充分瞭解我們的想法。尤其是7月30日布希總統這番談話,可以說化解了許多外界有意或無意的要破壞台美關係所發表的評論。我要特別感謝劉院長,因為內閣才上任兩個多月,可是卻能同時把兩岸關係與台美關係做有效地改善。各位想想,上一次美國政府、美國總統公開讚美我們是什麼時候?可見這次美國布希總統能這樣說,我覺得是非常正面的發展。
有關對日關係方面,我們非常重視台日的傳統友誼。過去這幾年不論是雙方相互免簽證或者承認雙方駕駛執照,都是一個很好的發展。這兩年來我每一年都去日本訪問,不斷地讓日本朋友知道我不是一個「反日派」,我希望做一個「知日派」與「友日派」。他們覺得我幾十年來研究釣魚台問題,一定很反日,我告訴他們如果把我的書看完,就會知道我是主張和平理性解決釣魚台的。我的解決方案都是理性和平的,只是媒體往往沒有機會詳細地讀到我的解決方案。而且我也常常說我們支持「美日安保條約」,我們認為這是東亞和平非常重要的支柱。此外,一方面我們鼓勵日本人多到台灣投資、多購買台灣的產品,因為我們最大的逆差國還是日本。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希望日本,多多利用與台灣廠商已經建立的合作關係,共同成立策略聯盟,開發中國大陸的市場,這個想法其實對日本來講是適用的。我在這裡還特別強調一點,在6月10日發生的「聯合號」海釣船在我國領土釣魚台12海浬領海當中被日本海上保安廳的船艦撞沈的事件,這個處理過程非常值得我們瞭解與肯定。事發之後外交部很快地能夠掌握情勢,並且要求日方道歉、放人並賠償。劉院長在立法院也把這個立場交代得非常清楚。我個人在6月12日也發表了正式聲明。後來我們又有一艘「全家福號」在海巡署船隻的陪伴之下,到釣魚台領海去宣示主權。整個事件的發展在當時使得很多人很擔心,我們剛剛上任,在日方來看碰到一個好像對日本比較不友善的總統,會不會破壞台灣與日本多年來的友好關係。但是後來的發展各位可以看得很清楚,我們與日本在高層的互信,使得日方很快地在放人、道歉與賠償上與我方達成協議。而且我們也理性地處理後續的發展,沒有再安排任何軍艦到釣魚台領域去。更重要的是,這個事情告一段落後,日本外相高村正彥還在東京的電視上公開肯定我們對釣魚台事件的處理,這還是我第一次看到日本外相說這樣的話。所以我非常感謝歐部長在這事件上的處理。劉院長在這整個過程當中,從6月10日當天這個事件一發生他就打電話給我,而且從頭到尾都非常關注並且親自指揮,能夠讓這整件事情圓滿落幕。
我覺得這件事不但沒有傷害到台灣跟日本的關係,反而透過這件事讓雙方建立了更好的互信,這點我感到非常欣慰。
其次,談到我們與歐洲的關係。大家都知道,歐盟在台灣的投資是所有外資之首,他們也很願意在其他方面與我們改善關係,尤其是在兩岸關係有了良性變化之後。我還是要強調,歡迎歐商和台商建立策略聯盟,一方面在台灣投資,一方面開發中國大陸市場。這個觀點我在1992年前往慕尼黑出席一個研討會時,以及在布魯塞爾演講時都曾一再強調,該演講稿也刊登在1993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評論」(NATO Review)上。我當時強調,希望大家聯合來開發大陸市場。16年後,我認為還不算遲。事實上我發現,日本的廠商,當他們與他們在台灣的老夥伴一起去大陸的時候,其實是順利了許多,這點是很多日商都發現到的。
最後是關於東南亞國家,大家都在講我們希望能加入十加一、十加三、最後變成十加四。早在五年前我前往新加坡,在一場演講中我的題目便是「為什麼不是十加四?」(Why Not Ten Plus Four?)之前我們本來有機會跟新加坡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可惜我們在名稱上過度地堅持,再加上中共從中作梗,使得已經談了幾年的FTA因而胎死腹中。然而,即使如此,我也不覺得機會不復存在,因為現在情況又不同了。我覺得還有機會重新再來,只是我們必須要把事前的工作做好。比如說,如果在兩岸經貿正常化的議題上沒有大幅進展的話,我不相信美方或新加坡會來跟我們談FTA。大家都知道,美國商會過去七、八年來,年年都出版白皮書批判此事,歐洲商會後來也加入,可見這是很重要的關鍵。美國人講得很清楚,他們來台灣不是看中台灣的本地市場,他們希望台灣變成一個「區域跳板」(regional spring board)。這是外商一致的看法,如果不順著這個走,可以說是我們讓自己的強項無法發揮,這是令人十分惋惜的事。
最後談到多邊的關係,過去十多年來,每一年我們都到聯合國叩關,但是每一年都失敗,過去兩年改變方式,用「台灣」名義直接要申請聯合國會籍,結果仍是一樣。今年總統選舉時,「入聯」、「返聯」公投雙雙沒能過關。我們了解到,雖然台灣人民都希望有機會能重返聯合國以及其專門機構,但除了國際政治現實的阻礙我們之外,現在又加上一些國內法律上的侷限。即使如此,我們覺得我們還是有理直氣壯之處。比如說,這些聯合國專門機構中,像WHO等都和台灣人民的生活福祉有密切關係,和主權問題關係並不大。因此在這方面我們會在國際社會中強調,國際社會應該將心比心、設身處地,讓台灣有機會能參與國際活動。所以我在就職演說中特別提到,兩岸在國際組織、國際活動中,相互協助、彼此合作,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應該各盡所能、齊頭並進、貢獻國際社會,而非惡性競爭、虛耗資源。我相信,在這個理念下,明年我們參與世界衛生大會或者世界衛生組織,應該採取不同的策略,讓我們能夠確實參與。
事實上現在G8國家都贊成、支持我們,美國、日本、歐盟,還有其他跟我們關係並不是很好的國家,都願意支持我們,我相信如果我們能把策略更彈性、身段更柔軟,我覺得是很有機會的。參加世界衛生組織對我們而言非常重要。各位不見得有這樣的經驗,但是五年前SARS來襲時,我擔任台北市長,當時為了這個兩週就傳遍全世界的傳染病而焦頭爛額,深深感覺到世界衛生組織的重要性。
今天談到這裡,最後要強調,我們今天外交的最大資產,不是新台幣,而是自由民主的制度跟生活方式。憲法要我們維護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這點我們不會忘記。若我們國家尊嚴或生存受到威脅,外交同仁當然要像國軍戰士一樣,捍衛國家尊嚴,然而我們仍然有許多可以挑選的策略,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採取一個活路的外交,能夠把兩岸關係改善的成果或經驗,延伸到外交領域,讓大家能夠從新的角度、新的出發點來思考。我相信,若照此方向推動,應該有機會得到若干成果。
我即將到中南美洲友邦訪問。各位都知道,有些國家過去似乎和我們有些想法不盡相同,不過最近都回到了友誼的原點,願意跟我們在現有的基礎上擴大關係。我相信,兩岸關係如果穩定,對於在座這麼多優秀的外交人員,絕對是很重要的訊息。大家不必在海外去作無謂的惡性競爭,可以把精力放在鞏固邦誼,並且在無邦交國家擴展我們的友誼。我相信,這對台灣、對大陸、對全球,應該都是正面的。
有些人也許這些想法比較理想性,但這些想法如對台灣有益的話,我覺得很值得嘗試,所以我今天來這裡跟各位報告,就是希望往後我們從這個角度開始推動工作。外交休兵、和解,不是外交休息,而是我們不必再從事無謂的惡性競爭。對有意義的工作我們還是要全力以赴。我剛剛說過,援外的目標、策略、方法、標準,都可以重新思考,讓我們用更有效的方式,來執行我們的政策及預算,我相信中華民國的外交還是很有前途的,我也相信各位跟我一樣有信心,讓我們一起努力,讓大家在從事多年的外交工作上能夠創造更務實、更璀璨的未來。祝福大家,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