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7年03月27日
總統偕副總統為「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紀念碑竣工」揭碑獻花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上午偕呂副總統秀蓮女士為「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紀念碑竣工」揭碑、獻花,並在建築師的導覽下參觀碑園。
總統致詞表示,豎立在凱達格蘭大道旁的「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紀念碑」,不只是紀念那些被關、被殺的無辜青年同胞,那些暗夜哭泣的母親與妻子,更是紀念那段集體被噤聲、被強迫袖手旁觀、只能明哲保身的數十年歲月。紀念碑遙望著總統府、國家權力的最高象徵,隨時提醒我們堅持民主、保障人權的重要性,以及維護國家機構之間的權力制衡,以避免權力受到濫用,傷害人民,傷害社會,傷害得來不易的民主果實。
總統並強調,積極行動,堅持民主,捍衛人權,就是最好的紀念!
總統致詞內容全文為:
由行政院、內政部所負責的「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紀念碑」新建工程在今天舉行竣工典禮,大家在這裡作夥來紀念這段歷史,非常有意義。
過去獨裁政權從一九四九年開始,在台灣實施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期間許多人被羅織罪名,逮捕、羈押、酷刑凌虐、甚至槍決。此種「寧可錯殺一百,不可放過一個」的恐怖氣氛,籠罩整個臺灣社會的每個角落,成為臺灣人民揮之不去的夢魘,對臺灣社會的發展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這就是「白色恐怖」。
二次大戰之後,許多國家都開始反省自己的歷史,制裁屠殺人民的兇手,並落實民主法治的機制,尊重基本人權與普世價值,變成世界的潮流與趨勢。但台灣一直到一九八七年解嚴之後,才開始有人敢公開探討這段歷史;隨著各種社會運動蓬勃發展,人民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公共事務,民主化的腳步加快,解嚴二十年後,台灣已經成為一個真正自由、民主的國家,人民的各種權利受到法律的保障。
然而,對於過去的歷史以及所造成的傷害,我們要認真面對、積極處理,尋求歷史真相與轉型正義,並兼顧社會的和諧與安定。一直到目前為止,政府透過「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所受理通過的補償案件已達到8462件,予以補償的也有6808件,累計發放補償金額187億550萬元,回復名譽3543人。
不管是金錢補償、回復名譽,或者是舉辦紀念儀式、設立紀念碑,對於受難者和家屬、以及整個社會而言,都是洗滌心靈、重生與重建的過程,也是繼續深化與鞏固民主的力量泉源。還原歷史真相,記取教訓,才能避免悲劇重演。
豎立在凱達格蘭大道旁的紀念碑,不只是紀念那些被關、被殺的無辜青年同胞,那些暗夜哭泣的母親與妻子,更是紀念那段集體被噤聲、被強迫袖手旁觀、只能明哲保身的數十年歲月。紀念碑遙望著總統府、國家權力的最高象徵,隨時提醒我們堅持民主、保障人權的重要性,以及維護國家機構之間的權力制衡,以避免權力受到濫用,傷害人民,傷害社會,傷害得來不易的民主果實。
紀念碑也遙望著「自由廣場」,這兩個星期以來,每天晚上都有人在那裡點蠟燭、祈禱、吟唱,聲援受到中國共產黨暴力壓迫的西藏人民。誠摯呼籲大家為普世人權站出來,積極表達關切之意,為西藏人民點一支溫暖的蠟燭;也呼籲中國北京當局放棄使用暴力,透過和平對話解決問題。因為只要我們其中的一份子受到傷害,就是對整體的傷害。身為人類大家庭的一份子,我們有責任、當然也有義務要捍衛每一個成員的人權與尊嚴。
豎立在波士頓的一個紀念碑上,刻著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德國牧師馬丁.尼莫拉(Martin Niemoller)為了讓世人記住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歷史教訓,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
「起初他們德國納粹黨追殺共產主義者,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我不說話;
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不是猶太人,我不說話;
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不是工會成員,我繼續不說話;
此後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還是不說話;
最後,他們奔向我來,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積極行動,堅持民主,捍衛人權,就是最好的紀念!敬祝各位先進、嘉賓、好朋友身體健康、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