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7年02月25日
總統主持97年2月份總統府月會暨宣誓典禮
總統府今天上午舉行97年2月份總統府月會暨宣誓典禮,陳總統水扁先生親臨主持,月會並聽取總統府前資政、現任工業研究院董事長林信義所作的專題報告。
典禮上午10時在總統府大禮堂舉行,總統由總統府秘書長葉菊蘭陪同抵達會場,中央政府機關首長均與會。
在唱國歌及向國旗暨國父遺像行三鞠躬禮後,首先舉行宣誓儀式,宣誓人在總統監誓下宣讀誓詞,儀式莊嚴隆重。隨後,林信義董事長以「創新加值與競爭力」為題,進行專題報告。
宣誓人員為:
國防部部長蔡明憲、行政院政務委員劉世芳、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委員長張信雄、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王拓、臺灣省政府主席林錫耀、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林錦昌、法務部政務次長郭林勇、經濟部政務次長陳佐鎮、交通部政務次長李進勇、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郭正亮、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彭添富、駐聖克里斯多福特命全權大使吳榮泉、駐多明尼加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蔡孟宏。
專題報告內容為:
我想今天我要用「創新加值與競爭力」-新世紀、新思維、新台灣作為期勉。大家關心台灣的經濟,在上個世紀的最後15年,1986年到2000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平均7點3,也因為這樣才能在安定的成長中有穩定的訂單,以及栽培人材,但是在2001年我們遭遇到從來沒有過的經濟不景氣,大家都知道IT產業的過渡投資、訂單的減少、過度的庫存,再加上2000年的泡沫經濟,全世界面臨經濟的衰退,因此台灣在這一年出現了從來沒有的負2點17成長,之後我們在2003年遭遇SARS,但仍維持3點5,2004年是我們10年來最高的成長率,6點15,之後就一直維持在4到5點7之間,台灣也由開發中的國家進步成為已開發國家,但是我們前有強者,也就是美國、法國、英國、日本等,這些國家經濟成長率2到4,而我們屬於已開發的二線,跟亞洲的南韓、新加坡等國家經濟成長率保持在4到6,是維持在這樣的狀況。
我們擺脫了2001年負成長的經濟不景氣之後,經濟成長就穩定地恢復了,但是我們又遭遇了SARS,但SARS之後,在2004年第一季我們甚至高達9點23。我們也看到過去6年來,出口持續成長,進口也是,貿易出超180億,這些都創歷史新高,但後來因為油價上升有點降低,但最近又回升到300多億的貿易順差,我們的失業率雖由2000年的2點99爬升到4點57、5點17,然後在政府努力下,現在降低到3點91,整個失業率的原因很多,最大原因是結構性的失業,從1986年來看,我們的工業占整體產業的百分之47,農業百分之6,但是現在服務業已經達到百分之72,工業只有百分之27,其中製造業剩下百分之20,因為生產力提升了百分之23,所以僱用人數下降百分之7,這是合理的。中小企業的產值,家數占全部企業數量的百分之99.4,但是產值占37.5,卻提供了百分之63.4的就業機會。
台灣前有強者後有追兵,開發中國家在後面追趕,我們過去的產業,不管從設計、生產、品質、服務都比他們好百分之10,但是世界開放之後,增加了20億、30億低價的勞工,在這種情況下,台灣的失業情況才逐漸加深,我們現在與其他追在我們後面的國家相比,我們的產品價值仍然比他們好百分5到10,但他們的價格則比我們便宜百分之30,所以台灣許多產業一夜之間失去了不少訂單,因此產生了關廠、外移情事。
至於產業結構的轉型,製造業每年產生12萬的失業勞工,而服務業則要吸收這些人員,當然製造業及服務業是不一樣的,加強訓練需要時間。因此,就價值鏈而言,經過研發、製造之後,要走的是物流、商流及管理。大家也知道,創新研發的境界最高,但製造也是台灣的擅長,因此,如果沒有製造的基礎,如何進一步創新與研發?所以,我們要提升我們的製造及附加品質,東西一定要自己做好,然後去外包,核心的技術留在手裡,把設計留在手裡,把市場的品牌留在手裡,我們把高附加價值的東西留在手裡。所以是根據這樣子的想法來做。我國曾經在1995年規劃成為亞太營運中心,但是各位回憶一下到現在沒有一個中心成立。我們覺得當時台灣就已經是製造中心,所以我們要作研發,我們不能讓這些關鍵的材料、原組件被掐在國外手裡,我們產業要加值、高質化,不能跟開發中國家做一樣的東西,所以我們也要營運總部,也要自由貿易港區。金融的改革就要務實,那時候的不良債券占百分之11.74,一個銀行借出去100億就倒了將近12億,當然謹慎,中小企業的籌組會發生很多困難。2年半的時間,我們吸引了25個研發中心在台灣設置,因為研發在台灣,用台灣的人才,研發出來的訂單留在台灣,IBM設了3個,Sony就設了2個,美國的微軟、英代爾通通在台灣設立了研發中心,政府也給他們很多補助。
現在的環境有了大變化。過去的產品少種類、多量、生命週期很長、研發成本普通、品質要求還好、價格也還不錯、交貨期比較長、人力充分、設備也還好、利潤也還可以;現在的環境完全和以前不同,多種、少量、生命週期非常短、研發成本提高、品質要求提高、價格很低、交期2天就要交貨、設備又要增加、利潤減少。看到環境變了,悲觀的人就說我們沒有機會,其實我們應該要正面思考。
台灣常常以產品來分高科技產業或是傳統產業,只要是被界定為傳統產業,就算每股賺EPS(本益比)5元、6元,股價還是1/2,3、40元,但是若以高科技這種產品來講,大家想想,我們的衣服、紡織,大家一定認為它是傳統產業,但是它可以透氣、排汗、防水、防臭,是新科技,這個訂單要接過來;過去大家一定認為說我們傳統的機械產業是黑手的產業,但是你會發現他們不斷地轉型、不斷地升級,他們現在每股的獲利都在提昇,都在6元、7元;三年前各位會告訴我,PC、個人電腦是高科技,但是現在可能會跟我說,那只是傳統產業,因為那幾乎沒有利潤了。所以我認為,不應該以產品來分,而是,它只要應用創新的思維,不斷地投入知識,升級、改進,就是高科技。那麼,什麼是傳統產業?想要用傳統的思維、不求進步,用傳統的經營手法、傳統的技術繼續經營,有一天一定會被淘汰的,這就是傳統產業,跟產品沒關係。
顧客購買產品是購買價值,只要他認為有價值,他就願意付出高的代價去買這個產品。所以如果產品沒有什麼差異的話,我想大家會選擇便宜的東西,其input很容易估算,他付了多少代價去購買,但是output是靠感覺的,我付出100元,但是我覺得我得到的是1000元,我的得到是10倍,我就覺得有價值。所以,怎麼樣讓客戶覺得有價值,讓客戶歡喜買、甘願被你賺錢?就是要加值。所以台灣的產業一定要有加值。
加值其實可以用幾個例子來說。星巴克一杯要90元,我想那咖啡豆應該才15元,那麼他賣咖啡嗎?我想他可能是在賣美國空間跟美國市場,他在賣那個氣氛。我們的羊肉30元,加了當歸變當歸羊肉就賣50元,可以多賣個幾元,排骨湯20元加了藥燉之後變成30元,多賣了10元,搞不好中藥只要3元。也就是加值跟增加的成本不一定成正比,所以產品必須要加值,讓顧客覺得它有價值,他們願意排隊去買。
台灣事實上有18項產品是世界第一的佔有率,主機板的市場佔有率是98%,筆記型電腦去年的市場佔有率是92%,全世界一億台的筆記型電腦,台灣生產的有九千萬台,當然我們在國內接單、國外生產的比率,是要找附加價值高的地方來做,我們的晶圓代工、LCD顯示器、電動代步車、腳踏車有26%,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的平面顯示器,我們已經超越韓國,成為第一,我們先超越了日本,從大尺吋的中科的開發、友達的擴廠,到大尺吋地超越韓國,現在我們的總量也超越韓國。科技的確是我們的強項,但是我們也有隱憂,附加價值在降低當中,我們的電子零組件在1999年時是32%的附加價值,現在剩下17%;我們的電腦通信從20%,現在降到11.4%;我們的紡織業去年賺了很多,表示紡織業不斷創新,新的產品一直在出現。
主要國家的整個製造業附加價值,台灣從27.7%降到2004年的20.8%,韓國沒有什麼降,美國沒有什麼降,而附加價值必須扣掉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剩下的是你可以努力的部分-附加價值,這一部分你可以努力的空間只有30%,我們把材料成本加上去就已經七成以上,所以成本的降低是很重要的,但是它不是唯一的因素,成本的降低有限,但價值的創造卻是無限;此外,工資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不是全部,若產業的產品、服務或人才沒有特色,你搬到哪裡都一樣,這就是你有我沒有、你辦得到我做不到的,所以台灣的產業必須要建立自己的特色,況且我們有我們的特色,所以雖然我們佔了很多大幅度的成長,扣除中間的成本後,產品附加價值並不高,關鍵的技術與通路掌握在他人的手裡,這就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
我們接下來要走品牌、要走全球的系統,所以在新產品的服務與品牌方面來努力。台灣在工具機械的產值在世界排名第六,但是我們出口排名第十,2000年以來政府投入很大的人力與財力在促進機械業升級方面,目前台灣的機械業的實力已經很堅強。
大家都很瞭解基隆河一直淹水,過去潮汐可以有治洪的效果,但經過上下游的截彎取直後,現在潮汐直接就沖到汐止,此外,基隆河上游的火燒寮跟三貂角全年雨量很大,在雨勢大時每秒鐘沖下來的水是更是造成基隆河水位升高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們致力於員山子分洪的案子,如今在96年8月17日啟用,會因應基隆河水位到達63公尺則自動啟動,將洪水排入東海。
高雄位處台灣南部,時常面臨缺水問題,所以南部的水必須互相調度。台南有曾文水庫、烏山頭水庫等,高雄卻是有水無庫,高雄一年從高屏溪、荖農溪流出去的每秒有81億噸,所以怎麼樣把水做有效調度成為重要的課題。我們從南化這個地方拉一條水管到高雄,解決高雄用水的問題。此外,為了水質潔淨,必須還要透過薄膜技術使水質淨化,才能成為可飲用的民生用水。
中科在2003年年初協調的時候,土地的整理要兩年,大家可能不太瞭解,竹科土地整理了5年半,廠商才可以進駐現場,南科土地整理了3年廠商才建廠,但是中科呢?兩年算是快了,但是我們要想想看,我們的競爭對手韓國,六代廠是2005年第一季開工,我們不能在韓國開工時才開始建廠,我們必須要與他們同步開工,所以到符合一年半的建廠、裝機及試俥,廠商的開工只剩下半年,所以那時候所有的同仁沒有信心,我說,7月一定要開辦,否則我們就輸給韓國,有人說那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我鼓勵同仁說,Impossible的英文也可以叫做I am possible-我們來努力,因為你們都是各單位派在中部的,你們的子女、你們的親戚、你們的孫子都不必到外地去工作,在家中可以工作,這是非常重要的任務,我想各單位非常努力配合,終於在7月28日開工了。土地的整理與廠商的開工可以同步,為什麼要等到土地整理好才可以開工呢?這是不同的想法,今天的中科帶來這麼多的就業機會,地價也漲了兩倍多。
國營事業在2000年有5家民營化,其他企業全部虧損,中船與唐榮虧了101億,過去的10年虧了300億,每年虧30億。後來經過再生計畫,中船有47%的員工退休,並有配套措施。退休員工可以自組公司,回來包工作,50%的員工薪水降35%,中船終於站起來了,現在訂單也接到2012年,中船的同仁說他們的收入沒有減少,但是工作多了5倍,這是一個國營事業績效的提昇,是絕對可以預期的,它的效益絕對可以2倍、3倍,中船今年已經賺了24億,兩年之內就轉虧為營,唐榮也是,過去101億是納稅人所繳的稅,現在是兩家賺40億回來,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這就是改革。改革是非常寂寞的,改革的成果沒有出現以前,等到成效出來了,看到了結果才會認同,這段時間是要有非常大的決心與能耐。
過去有一段時間,我們的金融呆帳是17.74%,現在已經是1.84%,回想當時候,金融股是6元、7元的水餃股,現在已經差不多是3倍,18元到20餘元,銀行的股東非常不簡單。
大家都知道,亞洲金融風暴台灣好像都沒有受傷,其實我們埋下太多的地雷,還是有20幾家的廠商遭遇到許多本土型的金融風暴、甚至倒閉,他們只因為經營上的週轉不靈、跳票,然後經過協商、降息、分期付款,還有6個月繳不出來,才列入銀行的逾罰,而這個發生的爆發點,剛好在2000年與2001年間,2001年各位可以看到銀行賺了2828億,抵消呆帳2300億,一年增加了5430億的呆帳,這樣惡性循環,銀行當然無法經營。但銀行界經過努力之後,2003年的數字,賺了2938億抵消呆帳,這是銀行界與政府各單位的努力。
政府編預算,科學園區是租的,加工區也是租的,但工業區是沒有編預算的,由中華開發、榮工去開發,經濟部去背書、去附議。各位想想看,買下這土地之後、廠房建好、設備安裝已經負債70%,而大陸可以租,為什麼我們不能租呢?所以當時還在研究「006688」,兩年免租金、兩年打6折、兩年打8折,150億現在應該做到1500億,這個對於廠商的成本減少許多,而且21年之後,繳的租金可以抵,這塊土地就是你的,我想大家都知道,租房子不敢裝潢,但是房子是我的,我就敢裝潢。經過5年多的努力,870家的廠商租用224公頃的土地,創造了許多的就業機會,許多台商都回流了,我想這個制度值得繼續做下去。
最後,我覺得有兩個結論,第一個就是,很多人都說,我也想過啊、我也講過啊!但是你沒有做。所以你如果只是講(Just talking)、只是想(Just thinking),假如沒有行動(If no Action),將會是Nothing,光說不練;第二則是要知道問題在哪裡,對於問題只要對症下藥,找到病因,該服藥的就服藥、該打針的就打針、該開刀的就開刀,找出問題點。所以我覺得還是要做對的事情、做正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