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7年01月19日
副總統出席第11屆10大艾馨獎頒獎典禮

呂副總統秀蓮女士今天下午出席財團法人台北市艾馨公益慈善會所舉辦的「第11屆10大艾馨獎暨96年殘障獎學金頒獎典禮」,並在致詞後為頒發艾馨獎座給10位得獎者,表揚他們濟貧扶弱的公益精神。
  致詞時,副總統首先對艾馨公益慈善會長年致力於社會服務表達敬意,同時也恭喜10位得獎者,他們的愛心受到大家的肯定。
  副總統表示,近年來台灣社會發生結構性的變化,特別是人口結構的變化,即高齡化及少子女化兩項趨勢,對未來的影響十分深遠。她並以實際的數據來說明這樣的變化。以2006年為例,14歲以下的孩子有415萬人左右,65歲以上的老年人約有229萬,也就是說,平均一位老人身旁有2位小孩子;10年以後,以目前的出生率及死亡率來推估,台灣的總人口數不會有太大增加,但是人口結構已經改變,年輕人越來越少,但老年人越來越多;40年後,總人口預計僅有1700萬人,其中老人人口數為680萬到700萬,但14歲以下的孩童卻只有200萬人,平均一位小孩子身旁會有3.5位老人,而擁有工作能力具有收入的青壯人口約只有800萬人。
  副總統進一步表示,目前全世界各國當中,台灣的人口老化速度是第三位,僅次於義大利及日本之後。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是一種趨勢,雖然影響深遠但少有政治人物關心,也不會因為任何人執政而有所改變。這種趨勢也影響到許多產業,比如說過去大量成立的幼稚園、托兒所、學校、大學,未來在少子女化的趨勢中,勢必將面臨招生不足的問題,這種問題並不是經濟層面的因素所造成,而是因為人口結構變化所致。她認為,為這些機構尋找一種退場機制,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考量。比如說她曾經建議幼稚園、托兒所可以成立「托老班」,當阿公阿嬤帶著孫子去幼稚園的時候,也可以為他們安排一些活動。
  副總統並指出,除了人口結構的變化,族群結構的變化也值得關注,因為目前出生率較高的族群,除了原住民族之外,就是外籍新娘的孩子,有句話說「台灣之孫在湄公河畔長大」:因為在台灣養育小孩的費用較高,因此將小孩送回外婆家。這些孩子也是台灣之子,40年後也許他們之中便出現一位台灣總統,如何面對這樣的變化是一個挑戰。副總統強調,我們對於族群的觀念及定義不應該繼續停留在過去的分類,此外也要正視這些變化可能帶來的衝擊或影響。
  副總統表示,由於自己年屆退休之際,近來她常告訴大家,在高齡化的趨勢中,老人要更重視自己,不要成為孩子的負擔。所以她推動「愈老愈年輕」的觀念,希望老人們要重視身、心、靈的健康;此外,也要注重理財的觀念。她進一步表示,她退休之後將致力於推動老人福利工作,除了希望能夠為越來越多的老人進一份心力外,也希望喚起國家社會對高齡化的重視,希望大家都能活得「愈老愈年輕」。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