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6年11月20日
副總統於台北大學以「世界的台灣」為題進行專題演講
呂副總統秀蓮女士今天下午應邀前往台北大學,以「世界的台灣」為題發表專題演講,並與侯崇文校長共同為該校數位演講廳啟用主持揭幕儀式。
副總統首先幽默地向現場師生說,在她學生時期曾有機會到台北大學(前身為中興法商學院)就讀法律系,但後來未能實現,希望將來卸任後有機會到台北大學服務,一償宿願。
副總統隨即指出,今天的演講題目為「世界的台灣」,也就是要與所有青年學子共同探討台灣的國家定位以及在世界的重要性。她指出,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正式成立,當時中華民國還是5個創始會員國之一,但是到了現在,全世界192個國家,卻只有台灣沒有加入聯合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在大陸的政權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推翻,至此中國不斷在世界詆毀、阻擋中華民國的生路,在長達20幾年的激辯後,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通過了2758號決議,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代表,中華民國自此退出聯合國,接著江河日下,原本世界承認中華民國的國家有85國,到了1973年減少為39國,現今僅剩24國,這就是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共同問題。
副總統進一步指出,為了拓展我們的國際空間,受到世界更多的注目,作出更多的貢獻,我們必須取得聯合國的承認,並成為會員國。這就是為何我們要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用意。因為,台灣若不是聯合國會員,不僅無法參與聯合國所屬的國際組織,很多重要國際會議都不能參加,對我們的影響相當大。在這樣的認知下,陳總統即便知道自己任期只剩一年,但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做,因此正式提出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倡議,更在今年聯合國大會中,獲得現場130餘國歷經4小時激烈討論台灣入聯案,這是非常難得的一件事,顯見台灣的心聲已經傳達到國際社會,接下來就是2008年的總統大選與公民投票,大家可以更清楚地瞭解到台灣加入聯合國的決心與意志,這一步我們既然已經踏出,就只能往前,而不能退後。
為了加強在場與會者的印象,副總統進一步就台灣未加入聯合國可能造成的傷害與影響表示,雖然我們不是聯合國會員,但許多國際公約我們仍必須遵守,例如京都議定書,我們未參與簽署,但若違反議定書規定,仍須受罰;此外,國際海洋法公約規定,每個國家可以擁有12海浬的領海,及200海浬的經濟領域,在此原則下,台灣的鄰國菲律賓、日本、中國都可自劃經濟海域,台灣的經濟海域無形中就被劃分掉,這就是台灣沒有加入聯合國可能產生的嚴重影響,大家能夠不慎重因應、眾志成城、萬眾一心、努力加入聯合國嗎?
副總統也以波羅的海三小國脫離蘇聯統治,成功加入聯合國為例表示,波羅的海三小國在爭取獨立時,雖歷經一段困難與痛苦的抗爭,但最後獲得國際支持,不僅造成蘇聯解體,也順利成為聯合國會員,湊巧的是,在1991年她第一次前往聯合國為台灣發聲時,剛好看到波羅的海三小國的國旗在聯合國大樓前升起,心中感觸甚深,波羅的海三小國能,台灣當然也可以,因此她力推台灣加入聯合國,但卻受到當時舊政府的跳票,迄至現今才由陳總統正式提出,為台灣的國際空間伸出正義之手。
談到所謂的「入聯」與「返聯」不同版本,副總統也表示,訴求重返聯合國無疑是與中國爭取聯合國的中國席次,那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因為中國已佔據聯合國席次那麼久,要他們放棄,談何容易?因此以台灣的身分申請入聯,阻礙相對較少,但在政府力推以台灣的名加入聯合國同時,年輕學子們不得不對台灣的歷史、現狀與未來多加研究瞭解,否則對台灣定位認知不清,如何眾志成城,早日達成入聯心願?因此,她要以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以及台灣與中華民國的關係三方面出發,作進一步解釋。
副總統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從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建立政權後,不僅和中華民國爭誰代表中國,同時也爭台灣的主權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推翻了中華民國,因此繼承其所有;台灣根據1943年的開羅宣言,是歸還中華民國,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理所當然接收中華民國在台灣的主權;此外,中國也以聯合國2758號決議堅持,該決議文中已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代表,當然也包括對台灣的主權,這無非是漫天大謊,因為該決議文從未提及台灣,「台灣」兩個字並沒有出現在文字中,中國以此作為吞併台灣的藉口,不僅國人要明察,國際社會更要看穿這是一件「國王的新衣」。
副總統進一步表示,歷史告訴我們,每一次影響台灣命運的重大事件都不是島內的人與台灣本土的事情,也不必然是中國,全因世界的情勢或遠處的戰爭。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滿清政府戰敗,台灣被永久割讓給日本;1945年日本撤出台灣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無條件投降。如果沒有爆發韓戰,美國同樣也會承認北京政權。而美國承認台北中華民國的政權一直到1978年的12月31日,1979年開始便承認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權,放棄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主要是因為美國身陷越戰,為了脫身而與北京謀合。
副總統認為,上述四個歷史事件證明了澈底影響台灣命運的都來自國際間的事件,為何台灣無法做自己命運的主人,因為過去沒有獨立自主的力量參予國際事務,在國際上產生影響力。二次世界大戰時台灣毫無戰略地位,但當共產世界在亞洲建立,便凸顯出台灣的戰略地位,今後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民能否擺脫被人操弄、出賣的命運,關鍵點是領導人是不是能讓台灣和世界接軌,若一心一意以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或認為關起門來,台灣人民就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這都是不懂歷史、不懂歷史教訓。
那麼台灣的世界地位如何?又應該如何與世界接軌,成為「世界的台灣」?副總統表示,台灣不僅是世界的台灣,也是太平洋的台灣,台灣的面積大概佔世界的萬分之一、人口2300萬,佔全球人口萬分之367、海岸線約佔世界400分之1、海洋魚類2500多種,佔全球的十分之一、珊瑚則佔全球的三分之一;這樣受到上帝奇妙的恩賜,又因為台灣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恰好在全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以及全世界最大的歐亞大陸交會點,所以小小的台灣成了世界重要的海洋資源,更註定了台灣是一個海洋的台灣。此外,台灣不但是全球最大海洋與最大陸地的交會點,同時也是東北亞和東南亞的中心點,台灣具有最好的戰略優勢,台灣海峽每天有400艘來自不同國籍的船隻自由通過,天空上每天有350架不同國籍飛機營運,因此台灣應該發展自己的全球運輸中心。
副總統也以日前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各國競爭力評比報告提醒大家,台灣雖有許多優勢,但國人與政府共同努力的決心與毅力絕對要繼續堅持,因為在報告中,台灣的競爭力由原本的第13名退後一名,退居為第14名,其中金融制度健全的評比更由原先的100名成為第114名,這樣的排名結果雖然是因為評比方式改變,加以去年國內許多金融機構出現問題,以及政局呈現較為混亂現象,影響國際人士對台灣印象所致,但也無疑是項警訊,值得自我惕勵。
副總統最後表示,雖然國際競爭日益劇烈,台灣仍應該積極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台灣不是鳥籠,而是鳥巢,是提供台灣人舒適、安全、溫暖、休憩而且是充滿尊榮的地方,儘管投資者飛往世界其他角落,但是心留台灣、錢留台灣,才能為台灣創造更有利的契機,也才能為台灣政府與人民營造更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