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6年11月17日
副總統出席「認識緬甸研討會」
呂副總統秀蓮女士今天上午出席由「支援緬甸民主化行動聯盟」在台北市國家圖書館所舉辦的「認識緬甸研討會」,期勉在場來自亞洲各國,包括緬甸在台的留學生,將所學貢獻給國家,促進亞洲地區民主化發展,同時協助緬甸邁向民主,與其他國家享有同樣的自由及人權。
研討會一開始即播放泰緬邊境的緬甸難民流離顛沛的生活情形,與會者對片中難民遭遇的情境,面對軍政府殘暴屠殺,頓失親人子女的傷痛,以及生活居無定所、缺乏醫療設施,只能借助外來支援的窘迫,無不感到十分痛心。
副總統在隨後的致詞中首先請參與「支援緬甸民主化行動聯盟」的國內團體起立,接受大家掌聲肯定,感謝他們發揮大愛,為緬甸發出正義之聲。她指出,今天的研討會是行動聯盟一系列活動的開始,上星期由「民主太平洋聯盟」執行長林前大使基正率領小組深入泰緬邊境實地瞭解難民狀況,回來後已完成了詳細報告,除將與大家分享討論,也將呈報陳總統,希望能為緬甸民主化以及解決難民們的困境,盡一點心力。
副總統指出,緬甸是個農業富庶的國家,礦產豐富,寶石更馳名全世界,但由於人為因素讓這個國家及他的子民一直生活在真正的水深火熱當中,1960年代即開始走入長達40年的軍事統治。倘以台灣及緬甸的歷史進程作一對比可以知道,緬甸在台灣割讓給日本前10年,也就是1885年時被英國侵佔成為殖民地,10年後,馬關條約簽訂,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隨後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投降,日軍撤出台灣,3年後的1948年,緬甸也脫離英國統治,緬甸聯邦正式誕生,然而獨立後的緬甸卻未能邁向自由之路,因為軍閥的統治與橫行、彼此爭權奪利、一黨獨裁專政,緬甸陷入政治困境,終於在1988年8月8日,緬甸人民發動8888起義,抗議當時的獨裁政府造成的經濟不振與政治迫害,軍政府非但不自我反省,更對民眾大開殺戒,就在8888抗議活動如火如荼展開前一年,1987年,台灣卻正脫離戒嚴統治,從國民黨政府自1949年即實施的軍事戒嚴中得到解放,1987年的7月10日,台灣正式擺脫了長達38年的戒嚴生活。
副總指接著指出,8888起義後來雖未能成功,但那年卻出現了一位女性民主鬥士-翁山蘇姬女士,她由英國留學歸來、投身民主運動,父親被稱為緬甸獨立國父,有這樣顯赫的實力與背景,她在國家有難時,毅然回來,成立緬甸全國民主聯盟,1990年加入選舉,並在國會大獲全勝,但卻也因為如此,使得軍政府更加緊張,也造成她1990年至今3度進出牢獄。副總統告訴現場年輕學生,緬甸有7省7邦,7省為緬人居住,7邦則遍佈很多少數族群,人口有其特色,今天的研討會就是要從各個面向來討論緬甸的情勢演變,以及國際社會應如何進一步協助緬甸走向民主,因此她以台灣與緬甸的歷史對比開始,希望大家集思廣義,將台灣的發展經驗,提供給所有的亞裔年輕學子,讓他們在學成歸國後,貢獻所學,促進國家的民主、自由化。
副總統以堅定的語氣說,我們都是地球村的一份子,台灣不幸曾遭受日本50年統治,以及歷經國民黨政府38年的戒嚴陰影,但不幸中,我們何其有幸在1987年的解嚴後,台灣的自由、民主與人權都逐一獲得實現,當然未來我們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但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如何將台灣走過的路及得到的經驗與世界各國分享,尤其是須要幫助的國家,讓台灣經驗成為他們邁向民主的助力與推手。副總統感觸良多地表示,台灣的民主是來自國內不同角落、階層與族群,共同努力攜手打造,現場的年輕朋友或許不記得,或不瞭解當時民主先進如何在追求台灣民主的道路上流血流汗,藉著今天的會議,除了可以回顧過往,更可以展璆憎荂A深入瞭解緬甸難民目前的景況,幫助的地方與渴求,大家同心協力,伸手雙手,讓他們早日走出陰霾、重見民主和平的燦爛陽光。
副總統也宣布,今天的研討會只是第一步,在得到初步結論後,12月8、9日兩天將針對在台留學的亞洲國家學生,包括緬甸僑生,舉辦亞洲民主發展先修班,以台灣民主經驗為教材,邀請如參與美麗島事件的民主先進暢談心得與感想,讓大家對「民主」以及如何促進、追求民主有所瞭解,回國後才能略盡棉薄,就像翁山蘇姬女士一樣,她也是在英國留學,接觸歐洲先進國家的民主制度及運作後,回到緬甸投身反對行列,成為民主鬥士;副總統回憶,她本人也有同樣經歷,當美國政府決定與台灣斷交,她正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習,但聽到消息,心中的憂慮無法止歇,因此毅然決然回到台灣,「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決意投入民主自由陣營,即便在2年後因一場演講而被捕入獄,但現今回想仍覺沒有白走一遭,看到今天台灣所享有的民主、自由與進步,她除了寬慰,更有幾許感觸。
副總統強調,想想台灣,再看看緬甸,緬甸是個佛教國家,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希望在現場年輕朋友以及地球村子民的共同努力下,發揮影響力,感動掌權的獨裁統治者,讓他們放下權力,承擔更多的責任,讓緬甸能早日和台灣人民一樣同享珍貴的人權、民主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