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6年11月12日
總統府舉行中樞紀念國父誕辰暨文化復興節大會
  總統府今天舉行「中樞紀念國父誕辰暨文化復興節大會」暨宣誓典禮,陳總統水扁先生親臨主持,並聽取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何美玥專題報告。
  典禮在上午十時於總統府大禮堂舉行,總統由總統府秘書長葉菊蘭陪同抵達會場,呂副總統及中央政府機關首長均與會。
  在唱國歌及向國旗暨國父遺像行三鞠躬禮後,首先舉行宣誓儀式,宣誓人在總統監誓下宣讀誓詞,儀式莊嚴隆重。
  宣誓人員為:最高行政法院院長林奇福、司法院秘書長謝文定、總統府副秘書長陳其邁、總統府副秘書長林佳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林宗男、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祥榮。
  隨後,經濟建設委員會主委何美玥以「增加投資台灣,擁抱全球商機」為題,進行專題報告。
  專題報告內容為:
壹、前言
近年來全球化快速推展,各國企業莫不開展全球布局,國際資金亦積極尋找最佳投資機會。因此,如何營造優質投資環境,競逐全球資金與人才,已成為21世紀各國國力競賽致勝的關鍵因素。
為掌握全球化商機,總統就任以來即揭示「深耕臺灣,布局全球」經濟發展戰略,並提出「增加投資臺灣」、「創造就業機會」、「拉近城鄉距離」、「縮短貧富差距」四大目標,行政團隊亦積極改善土地、勞力、法令、基礎設施等投資、營運條件,創備具國際競爭力的投資環境,讓本土企業根留臺灣,國際企業樂於以臺灣為全球投資布局首選。
以下,謹就7年來政府「投資臺灣」的成果進行檢討,並說明未來政府增加投資臺灣的具體作法。
貳、臺灣投資現況與成果分析
2000年以來,國內投資雖一度受全球資訊產業泡沫化、美國911恐怖攻擊、SARS疫情等外在不利因素衝擊而轉趨停滯,惟近年來在政府「拼經濟、大改革」,全力開展各項財經興革工程下,國內重點產業投資大幅躍升、僑外投資亦創下歷史新高,顯示政府投資臺灣之施政已展現具體成果。
一、全國固定投資穩健擴張
近年來,全國固定投資總額持續穩健擴張,2004至2006年平均每年達24,359億元,高於2001至2003年平均每年19,262億元,亦較1997至1999年平均每年21,235億元為佳。
(一)民間固定投資
自2004年起大幅躍升,創下超越18,000億元的歷史新高;2004至2006年投資金額平均每年達18,285億元,遠高於2001至2003年平均每年12,796億元,以及1997至1999年平均每年13,957億元。
(二)政府固定投資
近年來政府投資雖因財政控管、民間參與公共投資擴增等因素制約,2001至2006年平均每年4,169億元,低於1997至1999年平均每年5,036億元。惟在有限資源限制下,政府仍積極進行資源調配,篩選「重中之重、急中之急」項目重點推動,力求建設績效。
-交通建設:完成南北高速鐵路全線345公里,於2007年1月正式營運;陸續完成二高、東西向快速公路,建構1,414公里高快速路網;打通雪山隧道完成國道北宜,縮短臺北宜蘭距離至40分鐘;充實臺北捷運路網,提升臺北市大眾運輸使用率至47%;高雄捷運系統紅線將於2007年底由小港站通車至橋頭站;臺中捷運系統綠線將於2007年底開工,預計於2011年通車營運。
-水資源建設:完成寶山第二水庫工程,滿足新竹地區用水需求;完成高雄水資源改善工程,提升高雄水質及穩定供水量;完成石門水庫第一階段改善,於颱風水濁時桃園及板新地區仍可正常供水。
-治水建設:完成基隆河整治,解決臺北及基隆地區嚴重淹水問題;完成大里溪三期河川整治工程,保障大臺中地區居民安全;自2006年7月起,預計8年編列1,160億元特別預算,辦理全臺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可改善易淹水地區面積約500平方公里,讓250萬人生命財產安全獲得保@。
-環保建設:推動垃圾零廢棄,至2007年度止垃圾回收率達33%;推動污水下水道建設,用戶接管普及率自2002年底10.10%提升至2007年9月的16.87%,整體污水處理率由21.80%提升至38.14%。
二、僑外投資創歷史新高
近年來,政府持續進行財金體制改革、加速經貿體制與國際接軌,來臺僑外投資金額不斷攀升。
(一)直接投資
2001至2006年僑外投資金額平均達56.9億美元,為1993至1999年平均28.5億美元的二倍。其中,2006年更高達139.7億美元,創歷史新高;2007年1至9月亦已高達101.6億美元。
根據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CTAD)2007年「世界投資報告」, 2006年臺灣外人直接投資在全球218個國家排名,由2005年的第62名進步31名,在亞洲國家排名第6名。
(二)證券投資
外資匯入股市累計淨額,由2000年的314億美元激增至2007年9月1,378億美元;同期間,外資持有股票市值占總市值比率則由15%倍增至31%。
三、重點產業投資成效
政府投資臺灣的施政成果不僅反映在統計數字上,更具體呈現在臺灣產業的轉型與躍升上。
(一)半導體產業-導入奈米製程跳躍成長
1999年半導體產業產值僅0.42兆元,臺灣全島沒有一座12吋晶圓廠。現在我們已經擁有14座12吋晶圓廠,2006年半導體產業產值已達1.37兆元,較1999年增加3.3倍,2000至2006年平均每年促進投資金額超過2,200億元。
(二)平面顯示產業-6年破兆之世界奇蹟
2006年平面顯示產業產值達1.28兆元,較1999年的0.032兆元增加40倍,大尺寸面板全球排名躍居第1。2000至2006年每年促進投資金額平均超過1,183億元,2007年已有5-6代廠12座、7.5代廠2座。
(三)石化業-適度擴充規模推動石化產品高值化
2006年石化業產值達1.2兆元,較1999年0.4兆元增加3倍。每年促進投資410億元,全球排名由1999年的15名晉升至2006年的第12名;自給率由53%增至90%。
(四)鋼鐵業-成為高級鋼材亞太供應中心
7年來,我們逐步建立完整的產業供應鏈,並成立汽車扣件、管件液壓成形、條線手工具等研發聯盟。2006年鋼鐵業產值由1999年的0.48兆元增至0.99兆元,出口值由2,219億元增至4,759億元。
(五)機械業-躍升工具機、機械零組件世界主要出口國
7年來,機械業已由單機進入系統化產品,品質、功能大幅提升。同時,我們也積極結合新興平面顯示器設備產業需求,提升國內自主供應能力,發展臺灣成為全球平面顯示器設備主要製造供應中心。2006年機械業產值達0.78兆元,全球排名由1999年的第12位升至第10位,零組件、工具機出口規模更高居全球第3位及第4位。
四、創新研發績效
過去7年來,政府除全力充實硬體建設與產業投資外,亦積極鼓勵創新研發投資,並已展現耀眼績效。
2005年全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額高達2,810億元,較1999年的1,905億元增加905億元。其中,企業部門研發投資經費則由1,222億元增至1,884億元,占全國研發經費比率達67%,充分顯示政府鼓勵民間加強研發創新的各項措施已產生具體成效。
此外,自2002年5月至2007年10月已有27個國際知名跨國企業來臺設立32個研發中心;同時,國內企業也成立94個研發中心。這些研發中心的設立,不僅強化企業的全球競爭力,更是對臺灣科技研發能力的肯定。
參、增加投資臺灣的具體作法
過去7年來,政府投資臺灣的施政努力,雖已獲得相當進展,但是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衡酌我國主客觀條件,決不容我們有片刻的鬆懈與絲毫的自滿。以下,謹由「營造優質投資環境」、「創造產業投資商機」、「塑造魅力生活空間」、「打造具競爭力財經體制」等面向,扼要說明未來政府增加投資臺灣的具體作法。
一、營造優質投資環境
優良的投資環境是吸引企業投資的基本要件。為此,行政團隊將持續透過土地、資金、人力、公共設施等協助,為企業營造低營運成本的優質投資環境:
(一)協助用地取得
-推動國有土地四免六減半(前4年租金全免,第5年開始連續6年租金減半):預計可提供100公頃,供各縣市政府辦理招商作業;至2007年9月底已審查通過臺北縣「樹林大同科技園區」,將可引進投資176億元,創造2,484個就業機會。
-釋出臺糖公司土地:臺糖已公告擬釋出4,832公頃,至2007年8月,已釋出2,686公頃,預計投資金額195億元,增加就業2,874人。
-延長並擴大006688措施第2期:擴增200億元,延長實施至2008年12月底止;至2007年9月底止,獲准承租廠商314家,面積246公頃,可創造投資1,273億元,年產值1,986億元,並增加就業24,989人。
(二)提供資金協助
-參與投資:國發基金積極投資國內產業,包括投資傳統產業200億元,其中100億元委由中小企業處投資中小企業;投資生物技術產業200億元;投資數位內容、軟體及文化創意產業200億元。
-資金融通:2000至2007年9月,提供中小企業保證金額1.74兆元,協助取得融資金額2.88兆元。
(三)充實人力資源
-機動調整外勞政策:包括核配引進3萬名「特殊製程」(3K)或「特殊時程」(3班)外籍勞工,補充產業不足勞動力;依產業關聯度及缺工指標,彈性調高核配外籍勞工比率最高至20%;取消引進外籍勞工需事先增聘足額本國勞工規定等。
-培育與引進科技人才:強化重點產業職能培訓部分,2007至2009年每年估計培訓研發及專業人才2萬5千人次,至2007年9月已結訓17,750人次;擴大產業專班培育部分,實施科技重點產業碩士專班,2007至2009年預計招收4,800名研發碩士,至2007年9月已達到2,606人;競逐延攬國際專業人才部分,至2007年9月「延攬海外資深科技人才計畫」(伯樂計畫)已延攬18位博士擔任企業、法人研究單位顧問;補助延攬科技人才計畫已延攬講座教授、博士後研究等1,079人次。
(四)完善公共設施
1.交通建設
-陸運建設:面對高價能源時代,將以軌道建設為主,健全高鐵車站無縫轉運、構建西部城際高速軌道骨幹及縮短城鄉運輸時間。同時,強化營運管理,包括逐步建立全國票證整合系統、推動及戶(Door-to-Door)運輸、健全串聯(Feeder)系統。
-空運建設:發展桃園成為臺灣對外之全球洲際機場,清泉崗及高雄為亞太區域機場,以一主二輔概念,積極改善桃園機場航廈、跑道等設施,提升國際客運服務水準,並興建清泉崗國際航廈,穩定中部地區國際航空客源市場。
-海運建設:基隆港東岸、高雄港1-21號碼頭、花蓮港、安平港等舊港區配合都市更新,形塑都市新水岸,並引入遊艇及郵輪產業,發展地區觀光;臺北港及高雄港則加速興建深水港,提供國際航商建立全球運籌基地;臺中港則配合腹地廣大優勢,發展原物料、石化及電力產業。
2.新專業生產研發基地
為整合研發資源,擴大研發能量的可及性,我們將妥善運用高鐵的快捷特性,沿高鐵路線,配合地方資源特色及學研機構,規劃投資7處新專業生產研發基地,使臺灣西部成為「創新科技研發走廊」。
-北部地區:包括臺北南港國家生技發展園區、新竹生物醫學園區。
-中部地區:包括苗栗銅鑼國防科技園區、臺中精密機械創新園區。
-南部地區:包括嘉義精密機械園區、臺南高鐵學研生態村、高雄軟體園區。
二、創造產業投資商機
為創造產業新興投資商機,政府於「大投資、大溫暖」產業套案計畫中,已選定無線寬頻及相關服務產業、數位生活、健康照護、綠色產業等四大深具全球龐大商機與我國發展潛能的產業,擬訂具體發展策略,全力推動。預估2009年新興產業產值至少可達400億美元,2015年高達1,570億美元。
為發展新興產業,政府將改變以往「市場追隨者」之發展模式,針對個別產業發展特性,結合國際大廠,建置完善應用發展環境,打造臺灣成為孕育新興產業的試鍊場,並充分運用臺灣產業群聚的競爭優勢,建立完整的產業供應鏈,以吸引國際大廠投入、國內廠商加入投資,發展成為各該新興產業的「市場引領者」,掌握新興產業全球龐大商機。茲就重要新興產業發展策略舉例說明如下:
(一)無線寬頻及相關服務產業-推動WiMAX產業
面對數位時代,無線寬頻通信產業的發展前景可以期待。因此,政府特別選定WiMAX產業為推動重點,以持續擴大臺灣ICT產業競爭利基。主要發展策略包括:
-積極參與國際活動與標準制訂:鑒於WiMAX標準尚未底定,臺灣廠商有機會早期介入掌握關鍵技術。因此,我們與Intel簽署合作備忘錄,積極推動合作事宜,加入WiMAX論壇並積極舉辦國際標準會議,邀請WiMAX論壇設立臺灣辦公室,並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訂(臺灣已有50項標準建議已被採納)。
-讓臺灣成為大規模WiMAX測試環境(Test-Bed):透過補助設置示範運用區提供試鍊場所,以培育應用服務、局端設備等產業鏈廠商,並開放內需市場,以邀請國際大廠參與;至2007年7月已發出6張無線寬頻接取業務(WBA)執照,預計2008年將建立1,000個基地臺,2012年基地臺數目20,000個。
-建立WiMAX產業供應鏈(ecosystem):完成IC/模組、CPE及基地臺開發與製造、測試與認證、應用服務及內容等完整產業供應鏈之建構。
(二)健康照護-推動生技產業
高齡化社會來臨,健康照護產業商機無限。為此,政府已將生技產業列為新一波知識經濟產業,並由法制環境、產業群聚、研發補助、資金協助等各層面著手,全力推動。
-完備法制環境:「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已於2007年7月開始施行。透過租稅獎勵、法令鬆綁等措施,將可以有效吸引資金及人才長期投入。
-營造產業群聚:建設南港生技園區、新竹生醫園區、國家生技發展園區等生技園區,提供單一窗口的高水準服務,並適用租稅優惠,發揮產業群聚效益。
-加強研發補助:透過業界科專及學界科專,分擔廠商開發產業技術及產品之風險,並協助各大專院校成為新興技術孕育中心及技術升級能量來源。
-提供資金協助:國發基金提供200億元投資生物技術產業;另匡列300億元投資創投事業,其中將對以投資生技為主之創投給予較優惠條件。
(三)綠色產業-推動太陽光電產業
面對高油價時代及全球環保趨勢潮流,各國莫不致力發展綠色產業,以掌握全球環保商機。臺灣能源依存度偏高,發展綠色產業刻不容緩。為推動太陽光電產業,政府研擬發展策略下:
-訂定專法:制定「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保證收購太陽能發電之電力,並強制一定規模建築物裝置太陽能電池。
-設置陽光電城(Solar City):選定臺北縣、花蓮縣,集中設置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建立使用太陽光電之模式,營造太陽光電整體應用示範區域,帶動太陽光電科技產業發展。
-建立太陽能光電供應鏈:發展多晶矽材料生產、開發高效率與低成本矽晶太陽電池、開發次世代太陽電池、開發太陽光電生產設備、建立太陽光電模組檢測驗證技術。
三、塑造魅力生活空間
在講求生活品質與空間美學的21世紀,舒適、便利的生活環境成為吸引投資與人才的重要因素。政府將藉由都市再開發、農村改建及高鐵新市鎮的加速推展,塑造臺灣魅力生活空間,並開創相關產業的商機。
(一)加速都市再開發
為加速都市再開發,2006年1月政府核定「加速推動都市更新方案」,選定50處公地為主都市更新示範地區,2007年選定指標性個案(政府11案、民間20案)加速推動。
目前確定以「基隆火車站暨西二、西三碼頭」、「臺北市華光社區」、「臺北南港高鐵沿線」、「臺鐵舊高雄港站及臨港沿線」、「新竹火車站後站地區」及「嘉義火車站附近地區」等6處為指標性都市再開發推動個案,將由政府投資458.5億元、民間投資320.5億元,分別打造成為「商旅新都心」、「金融管理及數位通訊中心」、「臺灣智埠中樞」、「優質住商新天地」、「新竹時尚中心」及「雲嘉南藝文休憩中心」。
(二)推動農村改建
為全盤檢討鄉村發展需要,強化鄉村公共設施質與量,政府刻正積極推動「農村改建方案」,推動重點包括:
-鄉村公共設施之改善:改變以往大型主體工程思維,著重以社區總體營造方式,引導社區參與鄉村重要公共空間及視覺景觀焦點之改善建設。
-鄉村地區住宅修繕與興建之補貼:採評點制,以經濟、社會弱勢者優先,並鼓勵集村化,對於具農村特色風貌之住宅單元、以綠建築指標及生態工法改善、採用標準圖說者等增加評點權重;修繕補貼每戶最高金額6萬元,興建住宅每戶最高金額20萬元。
-整體開發方式發展「田園社區」:由政府審慎評估開發區位並訂定開發總量,配合都市發展及國土空間規劃,將符合要件之都會區鄰近低度利用或長期休耕之農地,經一定比例之地主同意後,公開甄選開發者辦理。
預計未來10年將投入1,000億元辦理農村改建,將可協助約4,000個社區辦理鄉村公共設施改善及住宅修繕與興建之補貼、約53萬戶居民辦理修繕或興建住宅、創造出400個田園社區。
(三)推動高鐵新市鎮開發
高鐵通車後,不僅縮短南北距離,也為沿線空間利用思維帶來重大改變。為使高鐵能夠成為帶動整體城鄉發展與繁榮的動力,政府將積極進行沿線5個車站特定區開發,其發展定位分別如下:
-高鐵桃園站:引入國內外企業營運總部及展覽館,發展成「國際商務城」。
-高鐵新竹站:建設生醫園區及知識經濟旗艦園區,發展成「生醫科技城」。
-高鐵臺中站:成為中部中央行政中心、娛樂商務區及產業研發區,發展成「娛樂購物城」。
-高鐵嘉義站:透過長庚醫療園區、故宮南部分院及旅遊規劃,發展成「休閒遊憩城」。
-高鐵臺南站:規劃國家級文史研究及綠色科技研發機構、生態城市與綠建築永續示範教育基地,發展成「學研生態城」。
四、打造具競爭力財經體制
為建構具全球競爭力的財經體制,競逐全球資金與人才,政府將積極規劃具國際競爭力租稅環境、建構吸引僑外投資友善環境,並鼓勵臺商回臺。
(一)規劃具國際競爭力租稅環境
為打造具國際競爭力之租稅環境,政府將積極推動稅制改革,期能建立透明、可預期,且具國際競爭力之租稅制度,提高國家與產業國際競爭力。
-所得稅改革:目前香港營所稅稅率17.5%、愛爾蘭12.5%,新加坡也將逐年降至18%,而我國營所稅稅率卻達25%,明顯不具競爭力。未來,政府將利用促產條例於2009年底落日之機會,秉持「輕稅簡政」原則,全面檢討降低營所稅至可與國際競爭之稅率,以及取消未分配盈餘加徵10%營所稅的可能性,並簡化徵納雙方作業,提升稽徵績效。
-遺贈稅改革:遺贈稅最高邊際稅率由現行50%調降為40%,2010年將降至20%;課稅級距將由現行10級簡化為5級;免稅額度由目前779萬提高為1,000萬元,並允許父母可選擇於生前贈與子女時使用。
(二)建構吸引僑外投資友善環境
為建構吸引僑外投資友善環境,政府將積極洽簽避免重複課稅及投資保護協定,並推動吸引外籍專業人士來臺工作之友善措施,以排除資金與人才流動障礙。
1.積極洽簽避免重複課稅及投保協定
-避免雙重課稅協定:已簽署並生效之全面性所得稅協定計16國,已簽署但尚未生效者計3國;另海、空或海空國際運輸所得互免所得稅單項協定已簽署14國。
-投資保護協定:已簽署並生效之國家計27國。
2.吸引外籍專業人士來臺
-租稅作法:同一課稅年度在臺居住滿183天之高階外籍專業人士,營利事業為延攬其所支付之薪資以外相關費用,得列為營利事業費用,不列為該外籍專業人士之應稅所得。
-非租稅作法:積極簡化簽證手續,放寬外籍人士居留、探親與離境等相關規定,並解決外籍專業人士在臺生活及子女就學問題,提升外籍專業人士在臺生活品質。
(三)鼓勵臺商回流
為引導及協助臺商回國投資,政府刻正積極推動下列措施:
-專人協助:成立「臺商回臺投資服務辦公室」,由專人協尋土地廠房、政策性優惠貸款諮詢、研發補助之諮詢與轉介等服務。
-專案貸款:「臺商回臺投資專案融資計畫」,第一期先規劃200億元,協助有意願回臺投資廠商順利取得金融機構融資貸款。
-提供土地優惠措施:四免六減半、釋出臺糖土地、006688第二期。
至2007年10月,已確定回臺投資案件共計91件,估計投資金額約為新臺幣88億元,案件持續增加中。臺商回流主要地區為中國計43案,金額62億元,主要業別為電子電器、機械、化學品製造及傳統產業。
肆、結語:落實投資臺灣,擁抱全球商機
過去7年多來,在總統「深耕臺灣,布局全球」新世紀經濟戰略的引領下,政府全力落實各項「增加投資臺灣」施政,對臺灣經濟轉型、景氣振興與產業躍升等均已展現具體成效。
展望未來,行政團隊將再接再厲,繼續推動各項財經興革工作,落實「營造優質投資環境」、「創造產業投資商機」、「塑造魅力生活空間」、「打造具競爭力財經體制」的施政規劃,以擴大「投資臺灣」成果,引領臺灣持續經濟大步前進、擁抱全球商機。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