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6年11月03日
副總統出席淡江大學57週年校慶
呂副總統秀蓮女士今天上午出席淡江大學57週年校慶,並以「世界的台灣」為題,發表專題演說。
副總統首先恭賀淡江大學生日快樂,並告訴現場上千位一起慶祝學校生日的師生們,淡江大學創辦人張建邦前資政在20幾歲時就創立了淡大,十分了不起,值得所有在座的年輕學子學習效法,而50幾年一轉眼過去,至今淡江大學已發展成一所成功經營的高等學府。
副總統表示,放眼全國私立學校,關懷未來全球化發展的學府,淡江可說屬一屬二,令人深為感佩,張創辦人又是她在美國伊利諾大學的學長,現任的張家宜校長與她也是北一女中的學姐妹,尤其張校長支持她所籌設的民主太平洋聯盟-太平洋大學連線,付出甚多,明年更計劃與她前往拉丁美洲召開太平洋大學連線會議,共同為促進太平洋兩岸學術交流而努力,相信此舉一定能讓拉丁美洲走進淡江,同時讓淡江的風采征服拉丁美洲。
談到專題演講題目-「世界的台灣」,副總統表示,在面對全球化時代來臨,不能再僅以台灣人的角度來看台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而應以世界觀的角度來審視台灣在世界應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她以今晚台灣入聯聖火將完成全國路跑行程,返回台北為例重申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重要與代表意義。她說,由於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正式成立,當時中華民國還是5個創始會員國之一,但是到了現在,全世界192個國家,卻只有台灣沒有加入聯合國。
何以如此?副總統繼續輔以重要年代指出,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在大陸的政權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推翻,至此中國不斷在世界詆毀、阻擋中華民國的生路,在長達20幾年的激辯後,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通過了2758號決議,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代表,中華民國自此退出聯合國,接著江河日下,原本世界承認中華民國的國家有85國,到了1973年減少為39國,現今僅剩24國,這就是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共同問題。
因此,為了拓展我們的國際空間,受到世界更多的注目,做出更多的貢獻,我們必須取得聯合國的承認,並成為會員國。副總統表示,這就是為何我們要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用意。因為,台灣若不是聯合國會員,不僅無法參與國際組織,很多重要國際會議都不能參加,對我們的影響相當大。在這樣的認知下,陳總統即便知道自己任期只剩一年,但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做,因此正式提出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倡議,更在今年聯合國大會中,獲得現場130餘國歷經3小時激烈討論台灣入聯案,這是非常難得的一件事,顯見台灣的心聲已經傳達到國際社會,接下來就是2008年的總統大選與公民投票,大家可以更清楚地瞭解到台灣加入聯合國的決心與意志。
至於不同版本的入聯與返聯案,副總統也表示,目前國立台灣博物館刻正展出台灣省議會檔案史料,從文案中可以清楚得知,訴求重返聯合國無疑是與中國爭取聯合國的中國席次,那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因為中國已佔據聯合國席次那麼久,要他們放棄,談何容易?因此以台灣的身分申請入聯,阻礙相對較少,但在政府力推以台灣的名加入聯合國同時,年輕學子們不得不對台灣的歷史、現狀與未來多加研究瞭解,否則對台灣定位認知不清,如何眾志成城,早日達成入聯心願?因此,她要以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以及台灣與中華民國的關係三方面出發,作進一步解釋。
副總統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從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建立政權後,不僅和中華民國爭誰代表中國,同時也爭台灣的主權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推翻了中華民國,因此繼承其所有;台灣根據1943年的開羅宣言,是歸還中華民國,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理所當然接收中華民國在台灣的主權。這樣的謊言不只國人同胞必須戳破它,更必須讓國際社會瞭解那無非是一件「國王的新衣」。
副總統進一步表示,歷史告訴我們,每一次影響台灣命運的重大事件都不是島內的人與台灣本土的事情,也不必然是中國,全因世界的情勢或遠處的戰爭。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滿清政府戰敗,台灣被永久割讓給日本;1945年日本撤出台灣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無條件投降。如果沒有爆發韓戰,美國同樣也會承認北京政權。而美國承認台北中華民國的政權一直到1978年的12月31日,1979年開始便承認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權,放棄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主要是因為美國身陷越戰,為了脫身而與北京謀合。
副總統認為,上述四個歷史事件證明了澈底影響台灣命運的都來自國際間的事件,為何台灣無法做自己命運的主人,因為過去沒有獨立自主的力量參予國際事務,在國際上產生影響力。二次世界大戰時台灣毫無戰略地位,但當共產世界在亞洲建立,便凸顯出台灣的戰略地位,今後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民能否擺脫被人操弄、出賣的命運,關鍵點是領導人是不是能讓台灣和世界接軌,若一心一意以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或認為關起門來,台灣人民就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這都是不懂歷史、不懂歷史教訓。
那麼台灣的世界地位如何?又應該如何與世界接軌,成為「世界的台灣」?副總統表示,台灣不僅是世界的台灣,也是太平洋的台灣,台灣的面積大概佔世界的萬分之一、人口2300萬,佔全球人口萬分之367、海岸線約佔世界400分之1、海洋魚類2500多種,佔全球的十分之一、珊瑚則佔全球的三分之一;這樣受到上帝奇妙的恩賜,又因為台灣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恰好在全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以及全世界最大的歐亞大陸交會點,所以小小的台灣成了世界重要的海洋資源,便註定了台灣是一個海洋的台灣。此外,台灣不但是全球最大海洋與最大陸地的交會點,同時也是東北亞和東南亞的中心點,台灣掌有最好的戰略優勢,台灣海峽每天有400艘來自不同國籍的船隻自由通過,天空上每天有350架不同國籍飛機營運,因此台灣應該發展自己的全球運輸中心。
副總統也以日前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各國競爭力評比報告提醒大家,台灣雖有許多優勢,但國人與政府共同努力的決心與毅力絕對要繼續堅持,因為在報告中,台灣的競爭力由原本的第13名退後一名,成為第14名,其中金融制度健全的評比更由原先的100名成為第114名,這樣的排名結果雖然是因為評比方式改變,加以去年國內許多金融機構出現問題,以及政局呈現較為混亂現象,影響國際人士對台灣印象所致,但也無疑是項警訊,值得自我惕厲。
不過,副總統對未來仍付出很大期許,她指出,10月1日以後台灣可說是進入一個新紀元,因為我們已經有了新的司法院正、副院長及大法官,台灣的司法正義將可以進一步彰顯,此外,監察院若能儘速恢復運作,政府五權就可回復完整,加上明年1月新的立法院產生,3月人民將選出新的總統、副總統,5月新的行政院院長也將出現,一個新的氣象與脫胎換骨的政府即將成形,只要大家以愛台灣的心情,繼續努力,讓台灣的憲政回到常軌,相信一定可以讓台灣成為一個正常、偉大而完整的國家。
副總統最後期勉大家,以全新的思維看待台灣的定位,發揮台灣海洋立國、人權立國與科技立國的宗旨與精神,讓台灣在世界發光發熱;她認為,台灣和世界、中國的關係牽扯不清,我們這一代如果不能處理台灣和中國的關係,便無法對後代子子孫孫有所交代。因此她以正統的歷史角度和客觀的國際觀點來分析台灣和中國的關係,希望能引起國人的重視與共鳴,大家攜手努力,為台灣的未來並肩作戰,讓台灣不僅是台灣人的台灣,更是世界的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