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6年11月02日
副總統出席「第一屆公共藝術獎」頒獎典禮
  呂副總統秀蓮女士今天下午出席「第一屆公共藝術獎」頒獎典禮,除致詞肯定政府、民間、企業主與創作者共同推廣公共藝術的努力與貢獻並親自頒獎。
  副總統致詞時表示,在她的成長過程中,當時的「公共藝術」就是特定人物的雕像與大街小巷的政治標語,從早期的「殺豬拔毛」、「保密防諜」、「反攻大陸」到「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後來隨著時代的演進,漸漸有人開始討論是否應遷移特定政治人物的雕像,但她認為雕像藝術品仍有其時代意義與價值,於是在擔任桃園縣長任內,她率先在慈湖開闢廣達2公頃蔣公銅像園區,收集各地的銅像,現在不僅已成為著名的觀光景點,也促成台灣更進一步的空間解放。副總統進一步表示,台灣在1998年實施「公共藝術設置辦法」,由官方與民間攜手合作推展公共藝術,目前全國已有8百多件的公共藝術品,投資總額達10億元以上,這十年間經過不斷的摸索與演進,民眾也可以逐漸感受公共藝術品的成果,讓台灣的公共空間漸漸從威權體制、貧窮封建,一路蛻變至今日的富裕開放,並呈現台灣社會多元化、欣欣向榮的活力。
  副總統也強調,公共藝術的特質首先應是「空間化」,由過去的私密空間走到公開場合,由室內走向戶外;第二即是「生活化」,使公共藝術品成為創作者與民眾之間生活的一部分;第三即是「材質的恆久性、多元化」,採用許多新科技的材質,讓創作的內涵更為多元豐富;最後即是「公共化」,在過去的時代中,藝術品專屬於帝王將相,而公共藝術打破此一限制,讓大眾有更多參與的機會,也使得創作者的前衛思考與民眾一般觀感之間,自然形成彼此的妥協與體諒,溝通出一種共同的感受。
  副總統也特別感謝所有創作者致力由不同的空間概念與藝術角度思考,在不同地方與角落都能呈現令人耳目一新的公共藝術品,形成環境改造工程,也重新詮釋整個社會對藝術的觀念與認知,讓藝術與空間有了更多對話的機會。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