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6年10月30日
副總統出席第七屆國家公益獎頒獎典禮

  呂副總統秀蓮女士今天下午出席在台北圓山飯店舉辦的第七屆國家公益獎頒獎典禮,除為得獎的個人及機構頒發獎座外,並代表陳總統表達祝賀之意。
  副總統首先推崇每一位得獎者長期奉獻心力,從事社會服務工作的精神,令人感佩,因此國家公益獎自從舉辦以來,陳總統和她每年一定會參加,一方面恭喜得獎人,一方面也感謝他們長期付出愛心,關懷社會弱勢。
  副總統表示,目前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不只反映在物質層面上,也反映在精神層面上。在物質層面,由於新高科技經常使掌握知識的人一夕致富,相形之下,缺乏高深教育者變得越來越難翻身;在精神層面上,由於社會快速變動,影響到價值觀改變,相較於過去建立在穩定的兩性關係的婚姻,如今變得越來越不穩定,單親、失婚者日益普遍。而在這個全球化的世代中,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現象越來越嚴重,目前全世界有50%的財富掌握在20%人口的手中,在美國境內,70%的財富掌握在10%人口的手中,目前全世界有超過3億人每日生活費不到一美元。因此,我們需要更多人從事公益事業,讓每個人都能有免於匱乏的自由。
  副總統進一步表示,她早已倡議,把「愛心」當作一種新興產業。她認為人生有三個階段,學生時代學習如何賺錢,出社會後努力賺錢,然而當所賺的錢遠遠超過生活所需時,人則需要學習怎麼花錢。她曾經聽過一段很有智慧的談話,令她十分動容:一個最會理財的人,在他雙眼閉上的當下,他不只是不欠人一毛錢,同時也是不剩下一毛錢。副總統表示,這個境界的確很難做到,但卻是最有智慧的理財哲學。她並強調,能夠懂得善用財富才是一種福氣。她很樂見,在台灣,愛心已經變成一種新興產業,隨著有錢的人越來越多,參與公益活動、願意捐款助人也越來越多。她提供一個數據來作為我國社會熱心公益的指標,在1968年全國只有742個民間社團,但是,到了2005年全國民間社團已經增加到6569個,全台灣2300萬人一年的捐款總額更高達427億元,而願意投身善心事業或拿錢出來幫助別人的人佔總人口的44%。副總統也對國內報紙近來益發重視社會公益的轉向,表達稱許之意,由於國人經常是透過媒體來得知哪裡需要幫助的消息,因此媒體可說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過去,國內報紙的頭版都是政治新聞,但這半年來,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益新聞登上頭版,她認為這種改變是十分正面而令人期待的。
  副總統指出,從全球幸福指數來看,最幸福的國家第一名是丹麥,第二名是瑞士,而台灣是第68名、中國是第92名,可見台灣在全球化指標及幸福指標還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她強調,陳總統和她都是出身貧寒,對民生議題相當重視,如同總統在國慶講話中提到落實照顧「中南部地區、中下階層、中小企業」的「三中政策」,政府已經做了很多工作,例如提高基本工資9.09%、提高老農津貼、進行農村改建、降低教育補助的年齡以及國民年金的開辦,此外,為了使65萬特殊家庭的孩子能夠有更好的機會,她也提倡「小秀才學堂」,為這些孩子提供夜間的課外輔導。
  副總統最後勉勵大家,財富不只是要存在銀行,更應該用於社會,因為這些愛心是一種無形的財富,會使人更感到幸福。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