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6年08月15日
總統接見出席「新興民主體制的挑戰與前瞻國際研討會」學者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下午在總統府接見出席「新興民主體制的挑戰與前瞻國際研討會」學者,代表我國政府與台灣人民表達誠摯歡迎之意。
  總統致詞表示,雖然台灣的民主之路,一路走來非常的艱辛,未來也必須面對更多的挑戰與考驗,但台灣人民對自由、民主、人權與公義的堅持從來不曾動搖過。我們也相信民主的困境與難題,只有靠民主的深化才可能解決,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始終堅持推動「公民投票」最主要的關鍵原因。
  總統也指出,人類第三波的民主化,包括台灣在內,是在社會高度工業化、媒體與資訊迅速流通、透過大規模群眾參與,以及愈來愈激烈的全球化競爭等各種主、客觀環境之下發生,民主運動的推動者,必須在非常短的時間之內,例如他必須在兩任八年的時間內,將長達半個世紀的威權統治所遺留下來的各種問題,作一個基本的處理與解決,這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甚至是不可能的任務。總統強調,「我們不但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處理最多的問題,更要作出最多的成績,以贏得民眾對民主的信賴與支持」。
  總統致詞內容全文為:
  今天非常高興能夠有機會與各位嘉賓再次見面,首先要代表我國政府與台灣人民向各位表達誠摯歡迎之意,期待透過各位親身的體驗與見證,對台灣的民主,不管它的優點或者缺點,都能夠留下深刻的印象。
  雖然台灣的民主之路,一路走來非常的艱辛,未來也必須面對更多的挑戰與考驗,但台灣人民對自由、民主、人權與公義的堅持從來不曾動搖過。我們也相信民主的困境與難題,只有靠民主的深化才可能解決,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始終堅持推動「公民投票」最主要的關鍵原因。因為只有將決定國家未來前途的權利完整的還給人民,才能夠確保台灣不會走民主的回頭路,也才能夠真正守護這得來不易的民主成果。
  人類到目前為止,前後經歷過三波民主化的浪潮,而每一波民主化運動所面對的問題與複雜的程度是完全沒辦法同日而語的。
  第一波的民主化,包括美國與法國兩次的大革命,基本上是發生在農業社會,當時不但只有極少數的社會菁英才能夠參與政治,而許多民主的問題是經過50年甚至100年的時間才獲得解決。第二波的民主化,主要是指德國與日本在第二次大戰後所實現的民主化,在本質上是受其他民主先進國家的精心規劃與從旁督導,同樣的經驗是不可能再複製。而第三波的民主化,包括台灣在內,則是在社會高度工業化、媒體與資訊迅速流通、透過大規模群眾參與,以及愈來愈激烈的全球化競爭等各種主、客觀環境之下發生,民主運動的推動者,必須在非常短的時間之內,例如本人必須在兩任八年的時間內,將長達半個世紀的威權統治所遺留下來的各種問題,要作一個基本的處理與解決,這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甚至是不可能的任務。我們不但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處理最多的問題,更要作出最多的成績,以贏得民眾對民主的信賴與支持。
  就如同聖經詩篇所說的:「我們經過水火,你卻讓我們到豐富之地。」過去30年台灣所經歷的民主化過程,是上天要我們揹負的十字架,不斷測試我們對自由、民主、人權與公義的堅持與信仰,本人深信2,300萬台灣人民絕對是經得起考驗與試煉的。
  10年前台灣「國家政策中心」與美國「民主基金會」曾共同舉辦「全球第三波民主化的發展與鞏固國際研討會」,討論民主轉型的議題。10年後由「台灣智庫」再次匯集國內外民主研究學術菁英,舉行此次國際研討會,探討第三波民主化之後,新興民主國家在民主化過程中所共同面臨的挑戰,格外具有歷史意義。
  台灣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國家,還有許多地方要向其他先進國家學習與借鏡,但同時身為新興民主國家的一員,台灣也非常願意將過去發展的經驗與世人共享。今天難得有這個機會與各位國際知名的學者專家共聚一堂,希望能夠再次聆聽各位的高見,讓台灣的民主這條路走的更順遂、更穩健。最後,敬祝各位嘉賓與各位先進,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新興民主體制的挑戰與前瞻國際研討會」學者,下午由行政院新聞局長謝志偉與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總統府副秘書長陳其邁也在座。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