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6年08月13日
總統主持8月份月總統府月會暨宣誓典禮
總統府今天上午舉行8月份總統府月會暨宣誓典禮,陳總統水扁先生親臨主持,月會並聽取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專題報告。
典禮上午十時在總統府大禮堂舉行,總統由總統府副秘書長陳其邁陪同抵達會場,中央政府機關首長均與會。
在唱國歌及向國旗暨國父遺像行三鞠躬禮後,首先舉行宣誓儀式,宣誓人在總統監誓下宣讀誓詞,儀式莊嚴隆重。隨後,彭淮南總裁以「中央銀行之功能」為題,進行專題報告。
宣誓人員為:
行政院政務委員林錦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黃文雄、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武雄。
專題報告書面內容為:
壹、經營目標
根據「中央銀行法」之規定,中央銀行之經營目標為促進金融穩定、健全銀行業務、維護對內及對外幣值之穩定,以及在上述目標範圍內,協助經濟發展。
所謂對內幣值穩定係指維持物價之穩定,而對外幣值穩定是指新台幣匯率之動態穩定。
為了達成四大經營目標,中央銀行審慎釐定、執行貨幣政策,進行外匯操作及管理,強化支付系統管理,經理國庫,並辦理金融檢查與其他相關業務。
貳、貨幣政策
一、貨幣政策與總體經濟
影響總需求之因素包括民間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出口、貨幣數量、利率、匯率及國內外所得等。影響總供給之主要因素為就業量、勞動生產力、技術進步及進口等。
中央銀行可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情勢,改變貨幣數量,進而影響總需求,以達成維持物價穩定並協助經濟成長之目標。
二、貨幣政策之基本架構
中央銀行理事會明定執行貨幣政策,在於達成物價穩定與經濟成長等最終經濟目標。由於貨幣政策從執行到最終目標之達成,時間上會有落差,因此央行須先選擇與最終目標密切相關之中間目標,藉以確保當中間目標達成時,最終目標也將得以實現;根據國內過去經驗,貨幣數量M2與物價之關係相當密切,因此央行係以M2為中間目標。不過,貨幣政策操作不能直接及於中間目標,因此央行選擇與中間目標關係密切,且央行能夠直接控制之準備貨幣做為操作目標。
央行透過貨幣政策工具之運用(包括存款準備率、貼現窗口、公開市場操作等),達成操作目標(準備貨幣),再傳達至貨幣數量M2之中間目標,最後及於最終目標。
三、貨幣成長目標區
我國係以貨幣數量M2為中間目標。央行在每年底用經濟計量方法估計貨幣需求函數,參酌行政院主計處預估之經濟成長率,並考慮可容忍之通貨膨脹率及制度面因素後,估算次年之貨幣需求情況,提交理事會決定次年之M2成長目標範圍。歷年M2年增率大都控制在目標區內。
四、貨幣政策工具
貨幣政策工具係中央銀行執行貨幣政策之手段。主要工具包括:
(一)存款準備率 央行透過存款準備率之調整,改變銀行信用放款能力,進而控制貨幣數量或其他重要金融變數。
(二)貼現窗口 中央銀行在金融機構出現資金短絀時,可透過貼現窗口給予資金融通,係金融業者資金來源之最後貸款者(lender of last resort)。融通利率(即重貼現利率)係由中央銀行訂定,具有宣示作用。在經濟景氣過熱時,中央銀行可調高重貼現利率;在景氣不振時,則可調降重貼現利率。中央銀行也會反映貨幣市場利率之變動而調整利率。
(三)公開市場操作 公開市場操作係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以買賣票債券之方式,增減銀行體系之準備金,以調控準備貨幣數量與拆款市場利率之操作機制。86至95年10年間台灣之超額儲蓄高達5.46兆元,致銀行體系資金十分充裕,為避免市場資金浮濫,中央銀行經常以發行存單之方式回收資金。央行定期存單目前餘額達3.3兆元。此項操作為央行運用最為頻繁之政策工具。
(四)金融機構轉存款 中央銀行可視經濟金融情勢之需要,接受金融機構所吸收存款之轉存,以穩定金融。此一轉存包含郵政儲金、農業金庫及銀行轉存款。96年6月底金融機構轉存款為1兆9,860億元。
五、貨幣政策之傳遞機制
中央銀行設定合理之貨幣數量目標區,以維持物價穩定與協助經濟成長。若實際之貨幣數量偏離目標區,中央銀行將採取適當之貨幣政策調整銀行體系資金情況,以影響短期市場利率,並進而帶動中、長期利率、匯率、銀行信用及貨幣數量等金融變數,這些變數之變動,將進而影響民間消費、投資支出及出口,最後及於整體經濟活動。若經濟景氣過熱,而有引發通貨膨脹之虞時,中央銀行可緊縮貨幣數量,以提高利率,進而降低民間支出,促使物價回穩。而若經濟成長減緩,在不影響物價穩定之前提下,中央銀行可擴張貨幣數量,降低利率,以增進民間支出意願,擴大經濟活動。此外,中央銀行也可透過貨幣政策之操作,影響大眾之預期心理,使其經濟行為產生變動。
六、達成低且穩定之通膨率
由於貨幣政策之效果發揮所需時間較長,有時間落後,所以,央行擬定政策時,主要著眼於未來物價。又消費者物價中,比重高達5.6%之蔬菜水果價格極易受天候影響而大幅波動,因此,央行通常監控之物價,係剔除新鮮蔬果魚介及能源之核心消費者物價。
在央行貨幣政策操作下,過去幾年均能達成低且穩定之通膨率。
與其他國家比較,台灣之通膨率維持在低且穩定之水準,此可用通膨率之平均數及標準差來衡量;87至95年台灣之通膨率平均僅0.79%,通膨率波動幅度之標準差則僅0.95%。
七、貨幣政策之限制
物價與產出係由總需求與總供給決定,影響供需之因素很多,貨幣政策只是其中因素之一,物價穩定尚須各種政策之搭配。
需求面之衝擊:包括消費、投資、出口之變動及銀行體系存放款之變化等,對於這一類需求面之衝擊,央行比較能夠採取適當之政策因應,不致於產生目標上之衝突。例如,若民間支出太多,造成景氣過熱,則央行可採緊縮措施,抑制通貨膨脹,但不會影響正常經濟活動。
供給面之衝擊:包括國際原物料、能源價格上漲等,使得經濟成長下降、物價上升。如果央行採取緊縮措施,則固然可控制通貨膨脹,但會付出經濟成長進一步下降之昂貴代價。對於這一類之供給面衝擊,央行在實施政策時,就面臨政策目標取捨之問題,必須仔細權衡,這也構成貨幣政策之限制。
參、外匯操作與管理
一、 匯率之重要性 台灣係小型而高度開放之經濟體,以95年為例,國內生產毛額僅為美國之2.8%;而進出口占國內生產毛額比重我國達117.1%,美國僅為22.3%。95年我國經濟成長率為4.68%,其中77.6%或3.63個百分點為來自外需之貢獻,外需係我國經濟成長之主要動力。
如果匯率過度波動,勢將影響對外貿易,進而影響我國經濟之穩定與成長。因此,新台幣匯率之動態穩定相當重要。
二、 新台幣匯率政策
(一)中央銀行基本上尊重市場機能,新台幣匯率由外匯市場供需決定。
(二)但匯率在短期間經常受季節因素、不規則因素 [如熱錢,預期心理 (預期心理常會自我實現)等] 影響,而過度波動,以致偏離反映基本經濟情勢應有之價位。
(三)在此情況下,中央銀行必須適度進場調節,以「維持有秩序之外匯市場」(maintaining orderly market),此為各國中央銀行之職責。
央行逢低買入、逢高賣出,以調節匯市供需;除可降低匯率波動幅度外,尚可創造盈餘,充裕國庫。
三、新台幣匯率維持動態穩定
就89年底至96年7月31日,主要幣別匯率平均波動幅度觀察,新台幣匯率波動幅度最小,平均僅3.08%,顯示新台幣匯率走勢相對穩定。
另外,新台幣匯率亦具有彈性,反映基本經濟情勢。當台灣物價上漲時,新台幣匯率呈升值走勢;產出走高時,亦呈升值走勢。
89年初以來,各月新台幣實質有效匯率指數與過去36個月移動平均數相當接近,表示新台幣匯率維持動態穩定。
四、外匯存底之營運
(一)24小時交易
中央銀行於紐約及倫敦設有代表處,因此,可經由紐約、台北及倫敦三個營業場所輪流接手,24小時從事外匯交易。
此外,由於外匯交易係在國際金融市場進行,因此,只要國際金融市場有營業,縱使農曆除夕、大年初一,央行外匯操作同仁亦需上班,從事外匯交易。
(二)風險管理
1. 中央銀行重視交易對手及投資標的之各項風險(如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及作業風險等),並設有專職單位進行風險評估及控管。
2. 中央銀行並於台北郊外設置兩處備援中心,可確保外匯營運不受偶發因素影響而中斷。
(三)幣別組合多樣化
台灣對外交易雖多以美元支付,但進口來源卻以亞洲為主,占57.2%,其次為中東、北美及歐洲。為確保外匯存底之購買力,央行近年來將外匯存底幣別組合多樣化,以降低美元對歐元等主要貨幣貶值之風險。
(四)人才晉用與培訓
由於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金融產品日益複雜化。為加強風險控管與提升外匯資產合理報酬率,必須有專業人員從事相關工作。近年來,央行一方面從國內外卓越大學晉用具有財務及數理專長高學位畢業生,一方面積極辦理在職訓練,以提升現職同仁之專業知識。
五、台灣外匯存底遠高於各種適足程度之標準
外匯存底不是愈多愈好,適量就好。過多之外匯存底會導致超額流動性,影響金融市場之穩定。各國經濟規模及金融情況不一,最適之外匯存底因而有異。就外匯存底相對國內生產毛額之比率、外匯存底足敷進口月數、外匯存底相對M2之比率及外匯存底相對短期外債之比率等四種標準衡量,台灣外匯存底適足程度遠高於各種適足程度之標準值及18-20國平均值。
六、國際投資部位
國際投資部位係記載一國中央銀行、銀行部門、政府部門與民間部門對外持有之金融資產與負債之存量統計。近年來,台灣國際投資部位之淨資產金額呈逐年上升。89年底,台灣對外資產淨額為1,911億美元,至95年底增至3,981億美元,6年間增加約2,070億美元。
七、外匯市場蓬勃發展
台北外匯市場日平均交易量,88年僅約41.8億美元,由於近年交易日趨活絡,至96年前6月時,日平均交易量已增至182.9億美元,8年半間增加了3.4倍。
肆、支付系統之管理
人類之交易行為最早係以物易物,非常不方便,後來發明了貨幣,充當交易媒介,大大地提升了經濟效率。央行負責維持支付系統之順暢運作,茲就鈔券、票據與電子支付系統說明如下:
一、提供多種面額之優質鈔票,方便民眾日常交易
央行目前發行鈔票及硬幣各6種,本年6月底發行總額為新台幣9,755億元。由於防偽功能提升及政府相關單位加強查緝,偽鈔大幅減少。每百萬張新台幣所截留之偽鈔張數,已由92年之13.5張大幅下降至本年上半年之2.69張。
二、設立票據交換所方便支票結算(clearing),並推動電子支票(E Check)。
95年票據交換張數約1.5億張,金額達23.8兆元,較當年國內生產毛額(GDP)多1倍。目前正積極推動電子支票,以節省成本及提升支付效率。
三、建置金融機構間電子支付及清算系統(簡稱同資系統)
自86年起,央行藉由電子支付系統進行金融同業間款項收付,其範圍廣及票據交換、股票、債券及票券交易等金融機構間之清算。
95年經由上述系統處理之交易金額達新台幣450兆元,約當年GDP之40倍,換言之,該系統約週轉6個營業日即達一個GDP。
四、實施即時總額清算制度(Real-Time Gross Settlement System, 簡稱RTGS),有效消除系統風險。
支付系統之清算機制原採「定時差額清算方法」,即從上午9時起,各銀行不論其在央行帳上有無足夠存款,其支付均可執行。至下午4時30分,再就當日該銀行所有收付互抵後之差額清算,支出大於收入之銀行應補足存款。如無法補足差額,當日該銀行所有支付均應剔除,會波及其他銀行之收付,產生系統性風險。
央行於91年9月改採「即時總額清算制度」(RTGS)採逐筆即時清算方式,即銀行支付款項,必須在央行有足夠之存款,央行才會執行。
96年1月5日,中華商業銀行及力華票券營業時間終了,發生資金短缺,所幸央行及早採行RTGS,致未波及其他銀行之收支清算,避免發生系統風險。
五、建置備援措施,並落實風險管理,確保支付系統營運不中斷
為確保支付系統營運不中斷,央行平時即注重事前防範之風險管理,俾防範危機於未然。除遵行既定之作業規章、標準作業程序、內部控制外,針對央行同資系統、票據交換系統及外匯資金調度等作業系統,均建置備援措施,並研擬因應天然災害或遭受人為破壞之緊急應變流程,督促各相關單位加強實地演練,以確保營運不中斷。由於央行落實風險管理,有助於防範危機於未然,96年3月12日經行政院核定為95年度行政院所屬各部會風險控管學習之標竿。
伍、與其他國家央行之聯繫
近年來,中央銀行積極推動與其他國家央行之往來關係,以促進國際交流並增進台灣在國際間之能見度。
中央銀行係東南亞中央銀行聯合會(SEACEN)之會員,該組織由16個亞太地區之中央銀行組成。央行藉參加年會之便,與我非邦交國家之央行高層互動交流,並經常就重要國際經濟金融議題,交換意見。此外,中央銀行與美國聯邦準備銀行、日本、法國、英國、德國、瑞士中央銀行以及國際清算銀行之間之往來,相當密切,建立良好關係,並經常派員至各主要國家央行觀摩、實習與參加國際研討會。
陸、中央銀行面臨之挑戰
金融全球化使得金融市場密切整合,全球外匯市場一天交易額即高達1.9兆美元,一個星期之交易總額,即相當於一整年全球商品與勞務貿易之總額,可見金融交易之規模,遠超過實質交易所需。金融全球化也使得全球金融市場之間反應與調整非常迅速,如果一地之市場情勢改變,就會立即傳導至全球各地,使得國際資金移動速度與規模皆相當驚人。
這些情況對中央銀行形成很大之挑戰:在資本管制已大幅放寬的情況下,如果中央銀行想維持匯率穩定,則須避免國內外利率差距擴大引起資本鉅額移動,因而往往被迫跟隨主要國家調整利率,失去了貨幣政策之自主性;而如果中央銀行追求貨幣政策之自主性,則若國內外利率差距產生變化,容易產生國際資本移動,影響了匯率穩定,以台灣小型且高度開放經濟之特質,就會影響國內經濟金融之穩定。
這就形成了有名之「三者不可得兼」(Impossible Trinity):匯率穩定、資本自由移動與中央銀行貨幣政策之自主性三者無法同時達成。由於台灣資本已可自由移動,如何根據經濟金融情勢,在匯率穩定與貨幣政策自主性兩者之間取得平衡,係中央銀行面臨之挑戰。
除此之外,中央銀行也面臨第二個挑戰。台灣多年來由於儲蓄超過投資,而產生鉅額之超額儲蓄,86至95年10年間,台灣之超額儲蓄高達5.46兆元,使得銀行體系資金十分寬裕,央行乃不斷以公開市場操作、金融機構轉存款等貨幣政策工具吸收過剩之流動性達5.3兆元,以控制貨幣數量成長於目標區內,從而維持物價穩定。但台灣超額儲蓄之根本問題並不會因央行之貨幣政策而消失;所以如何促進國內投資,可能是大家要共同思考之問題。
柒、其他業務
央行除了根據「中央銀行法」所賦予之任務,從事與職責相關之業務活動外,由於央行係政府部門中之一分子,在達成物價與金融穩定目標之前提下,尚應配合政府之政策,提高全國民眾之福祉。
近年來,央行配合政府相關單位所從事之非傳統性業務,包括辦理921震災專案貸款、就學及留學貸款,以及優惠房貸等。
一、辦理921震災專案貸款,協助受災戶重建家園
為協助921地震受災戶重建家園,並減輕其經濟負擔,中央銀行在88年9月21日地震發生當日下午主動開辦921震災家園重建專案貸款,以提供受災戶購屋、重建、修繕之長期低利房貸。
本專案貸款最長期限為20年,其中購屋或重建貸款,每戶最高350萬元,150萬元以內免息,超過150萬元部分,目前按年率2%固定利率計息;修繕貸款每戶最高150萬元,目前按年率2%固定利率計息。
截至96年6月底止,921震災專案貸款戶數34,661戶,貸款金額已達615億元;由於貸款利率相對較低,對於協助受災戶重建家園助益頗大。
二、92年2月奉總統指示協助教育部改善就學貸款制度
由於就學貸款逾放比率偏高,銀行貸款利率因此較高。92年2月中央銀行奉 總統指示,協助教育部改善就學貸款制度,由教育部及大學分別保證75%及5%,利率因而大幅下降,創造學生、銀行及政府三贏之局面:學生畢業後負擔利息大幅降低,教育部於學生在學期間補貼之利息支出大幅減少,銀行承擔之風險降低。
93年8月中央銀行又協助教育部規劃留學生貸款。這兩項貸款實施以來,成效卓著,利率由6.25%降至3.60%;嘉惠國內學子之人數增加近30萬人。自96年8月起,利率由3.60%再降為3.45%。
就學貸款的期限為以貸款學期數為貸款年限,於學生畢業或服畢兵役一年後開始償還,特殊還款困難者延長50%的還款年限。
三、辦理優惠房貸,減輕民眾購屋負擔,並衍生總體經濟效益
為協助提振景氣,並減輕民眾購屋利息負擔,政府自89年8月開辦優惠房貸專案,由央行負責行政作業,銀行辦理房貸,內政部編列預算補貼利息。由於民眾反應熱烈,於90至94年間數度增撥額度續辦,總額度增為1兆8千億元。
本專案貸款最長期限為20年,台北市每戶最高貸款額度為250萬元,台北市以外地區最高可貸額度為200萬元;貸款利率目前為3.36%,係郵儲2年期定儲機動利率(目前為2.485%)加1%減政府固定補貼息。其間由於市場利率水準大幅下降,為減輕財政負擔,政府固定補貼息由原來0.85個百分點降為0.125個百分點。截至96年6月29日,優惠房貸已受理逾91萬戶,金額達28,771億元。
優惠房貸辦理以來,已帶來諸多效益,包括:
(一)減輕民眾購屋負擔及穩定國內房地產價格。
(二)創造總體經濟之引伸需求,90至95年,對經濟成長貢獻率依序為0.72%、1.03%、1.00%、1.05%、0.72%及0.21%。
(三)創造銀行貸款總額26,541億元,有助銀行消化過剩資金及改善資產品質。
(四)對政府稅收貢獻估計約1,413億元,遠超過未來政府20年累計補貼利息72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