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6年06月28日
總統接見2005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馬歇爾教授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下午在總統府接見2005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馬歇爾(Barry Marshall)教授,對訪賓應台大醫院邀請來台參加112週年院慶國際學術研討會,讓台大全體師生與醫界朋友能夠一同分享馬歇爾教授得獎心得及在醫界探索的非凡成就,他代表中華民國政府與人民表達最高的歡迎與感謝之忱。
總統表示,只因為一個人的重大發現,在短短十幾年當中,改善並造福幾千萬人的生活品質,特別是在消化性潰瘍疾病方面獲得改善、恢復健康,在全世界,很少有人可以做得到,而馬歇爾教授做到了,對此,他感到佩服。
總統指出,根據調查,台灣每兩位成年人當中,有一人會罹患消化性潰瘍疾病,這是很多台灣人罹致的疾病之一,就如他過去擔任律師期間,也許是工作壓力的關係,也曾是胃潰瘍患者其中之一,數年的執業律師當中,生活的品質可以說「餓也痛、飽也痛」,身體非常不舒服、不對勁,不當律師之後,經過長期的服藥而有所改善,現在已經好了。
總統表示,過去多數人都認為工作的壓力會引起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性潰瘍疾病,而現在已經知道,原來胃潰瘍是由於細菌所引起的,而不是所謂工作壓力帶來的,因此過去一些認知可能都有問題。由於馬歇爾教授的重大發現,讓全世界胃潰瘍患者得到福恩,馬歇爾教授可以說是胃潰瘍患者最大的恩人。
總統並指出,馬歇爾教授有非常敏銳的觀察力、過人的勇氣與認真、努力、敬業的工作態度,值得大家來學習與效法。馬歇爾教授雖出身平凡卻成就非凡,來自西澳內陸礦業小鎮的平凡家庭,卻能拿到諾貝爾醫學獎,非常不簡單。從無到有、由下而上,在有限的條件當中、最惡劣的環境之下,要開創無限的最大可能,這正是我們台灣之子-「蕃薯子」精神的寫照,這和馬歇爾教授成長、奮鬥的過程,以及今天能重大成就,完全是相通的、是不謀而合的。
總統也指出,馬歇爾教授以一位年輕的醫師,在診斷並治療病患的過程當中,能夠找到真正的致病原因、發覺新知識、發現新真理、研發新技術、以及找到最好的新方法,所以才能有今天的傑出成就,這也是我國所有醫界朋友應該予以借鏡與學習的地方。
總統並進一步表示,台灣的醫療水平甚高,醫學院的水準在全世界也是非常有名的,他期盼大家能更加努力,因為以澳大利亞來說,該國僅有100年的歷史, 2000萬人口數,但是在歷史上就出現10位諾貝爾獎得主,其中有6位是生物、醫學獎的得主。台灣人口超過2000萬、歷史不只是100年,且我們的醫療、公共衛生水平都非常高,所以他希望台灣的醫界也能像澳洲一樣,出現醫學獎或生物類的諾貝爾獎得主。總統並鼓勵在場的國科會陳主委、衛生署侯署長、台大醫學院陳定信院長及台大醫院林芳郁院長,未來台灣要拿到諾貝爾醫學獎可能就是在座的其中一位或是更多,他相信馬歇爾教授能,在座的與會者也能。
馬歇爾教授表示,他出生於一個小鎮,之後到城市唸書,並得到世界最高榮譽之一諾貝爾獎,這就是展現澳洲教育及醫療系統當中企業家的精神。他說,雖然台灣醫師看的病人人數很多、也很忙,但他會持續鼓勵台灣的醫師能夠學習這樣的精神。
馬歇爾教授下午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建仁、行政院衛生署署長侯勝茂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總統府副秘書長陳其邁也在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