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6年06月28日
總統出席行政院「國家發展研究班第7期」暨「女性領導發展研究班第7期」聯合開訓典禮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上午出席行政院「國家發展研究班第7期」暨「女性領導發展研究班第7期」聯合開訓典禮,致詞期勉大家在接下來6週的研究期間,大家除了能更瞭解國家的發展與政策、領導與管理等各項議題之外,也可以在腦力激盪下,為我們國家提供許多具體可行的方案。
  總統致詞內容為:
  今天非常高興也非常榮幸能應邀參加行政院「國家發展研究班第7期」暨「女性領導發展研究班第7期」的聯合開訓典禮。非常高興能與各位學術單位、民間企業、政府部門以及非政府組織的精英共聚一堂、互相切磋,相信在接下來6週的研究期間,大家除了能更瞭解國家的發展與政策、領導與管理等各項議題之外,也可以在腦力激盪下,為我們國家提供許多具體可行的方案。
  新閣組成迄今才1個多月,在張院長的卓越領導下,不但緊盯進度,並大刀闊斧積極交出了「一週一利多」的好成績。除了自7月1日起調漲基本工資百分之九點零九;在院會中通過「農村改建條例草案」,匡列1千億元的「農村改建基金」,以改善農村地區的生活環境、積極照顧農民權益;「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也在立法院三讀通過,期許生技新藥公司在享受相關租稅獎勵和法令鬆綁等優惠措施後,能夠成為帶動台灣經濟轉型的主力產業之一。
  針對中小企業行,政院也推出多項新的方案,運用國家發展基金一百億元來參與中小企業的投資,同時透過中小企業信保基金,提供中小企業超過5千億元貸放的額度。此外,昨天剛通過「吸引外籍專業人士來台工作之友善措施」,讓外籍人士在台的旅費、水電費等費用列為企業營業費用,期許藉此招攬更多優秀的國際人才前來台灣發展。攸關八百萬勞工權益的「勞工退休基金監理會」預計在7月2日掛牌上路,屆時基金便能順利進入市場運作,讓所有的勞工朋友都能夠分享經濟成長的果實,真正達到勞資雙贏的目標。
  延宕半年的96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終於在6月16日通過,在此特別要感謝朝野立委的辛勞。儘管經常性經費及延續性計畫,可於上年度執行數範圍內動支,所受的影響較小,但新興資本支出及新增計畫必須等預算完成審議程序之後才能動支,影響層面非常深遠。期盼政府各單位在總預算案通過以後,能夠加速執行的腳步,確保中央與地方政府的運作順暢,攜手再創亮麗的經濟表現。
  今天在此我也要特別補充說明幾點,因為大家都是「國家發展研究班」、「女性領導發展研究班」的菁英,也都是不管來自政府、企業界、學術單位的佼佼者,利用今天難得的開訓典禮來作補充報告。大家都知道,來自中國的威脅與外交打壓,很多人從媒體報章略知一二,但是可能大家沒能真正知道政府來自中國的軍事威脅有多大,來自中國的外交壓力有多大,所以我們必須讓大家進一步瞭解到、感受到。2000年本人接任總統時,中國針對台灣部署的飛彈不過是200枚,而7年過去了,最新的數字是988枚,其中880枚戰術導彈、另外108枚東海10號巡弋飛彈,這些都針對台灣的飛彈分別部署在浙江、福建、廣東、江西的城鎮,短短7年間成長足足成長了5倍,這也不是最後的數字,每年還以100至120枚、甚至超過120枚的速度增加。根據美國國防部所公布的軍力報告書,目前兩岸軍力確實已向中國傾斜,從18年前的天安門事件之後一直到現在,中國每年的軍備支出即國防預算以兩位數增加當中,美國國防部寫得非常明白,中國的軍備擴張已逾越看我防衛之所需,不只對台、也對美國、日本在亞太的利益構成非常嚴重的威脅,這些都是我們不能輕忽的,何況2005年3月14日中國人大還通過所謂的「反分裂國家法」,為他們對台動武取得法源依據,中國不放棄對台動武的企圖,又通過「反分裂國家法」,18年來國防預算以兩位數增加,又在東南沿海部署對台飛彈,而且只增不減,這些結果顯示,中國對台動武絕不是危言聳聽,而且情資報告顯示,中國已經完成了三階段對台動武的任務準備。他們要在今年2007年之前形成全面應急作戰能力的準備,2010年之前完成大規模作戰能力的準備,2015年之前完成決戰決勝能力的準備,這些都是鐵的事實。因為有來自中國的軍事威脅,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全國不分彼此、不分黨派強化台灣自我防衛及提升的重要。「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有關於三大軍購案,這不是在我個人的任內能夠交貨,今天預算通過,也不可能於明年可以交機,交付需要時間,愛國者三型飛彈、潛艦,這些都需要時間,今天預算全部通過,下一任總統四年任內也不可能有任何交貨,可能還要再等下下任總統才能有初步的交機交機、交船、交艦、交飛彈,這些是延續性的,一棒又一棒,國防是全民共同的語言,也是2300萬台灣人民的共同利益。
  總預算案並沒有完全支持三大軍購案及其它急需的強化軍備武器,這些都是令人憂心的地方,因為中國的飛彈是不長眼睛的,無關哪一個政黨或個人,為了確保台灣的國家安全及2300萬台灣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需對此更加關心;除軍事安全外,來自中國的打壓只會與日俱增、變本加厲,不會有任何的放鬆。而中國外交的打壓絕對不分藍綠顏色、地方與中央,甚至不分人和動物,他們對台灣的外交採三光政策-挖光、堵光、擠光;挖光台灣的邦交國使台灣成為零邦交國,成為真正的國際棄兒,他們更要堵光、擠光台灣在國際舞台的空間,甚至將台灣從國際社會驅逐出境,這些都是我們所無法容忍的,但我們須一起面對。中國不只挖走我們的邦交國哥斯大黎加,前外交部長錢復任內重要的邦交國-中東大國沙烏地阿拉伯、我們的邦交國中人口較多處於亞洲的南韓,皆毫不留情的挖走;同樣的,前外交部長胡志強任內,也將非洲大國-南非挖走,這些都是鐵的事實,不會因為所謂的國統會、國統綱領或主張一個中國,或接受終極統一,中國對台灣的外交打壓便會手軟;當馬英九擔任台北市長時,中國對台灣的打壓也不分中央與地方;依稀記得在我擔任台北市長最後一年期間,成功舉辦「世界地方政府聯合會」(IULA)底下的「世界首都論壇會議」(WCF),其中美國華府市長貝利也親自與會;之後,中國對台灣地方政府城市外交的打壓也毫不留情,北京取代了台北,台北市在WCF的名單中遭到移除,原因是中國認為台北不是首都、台灣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台北只是中國的一個普通城市,中國首都在北京而不是在台北,台北因此被趕出來了。中國沒有因為台北市長是由國民黨籍的馬英九先生擔任,和陳水扁有不同的顏色而手軟。2004年年底馬市長至雅加達爭取「亞洲主要城市網」會議(由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所發起)並於雅加達舉行年會,當北京獲知此事後,即表達參加意願,原本有競爭本來是正常的事情,經協調後,原認為2005年先由北京舉辦「亞洲主要城市網」會議;2006年優先由台北市主辦,並希望與會者簽字,發起人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雖支持臺灣,但北京卻不簽字,2005年由北京主辦的年會寧願讓它開天窗,因為他們不支持;中國認為海峽兩岸只有一個國家,既然北京要主辦,台北就不可以主辦,幸好石原知事支持,由台北市主辦2006年「亞洲主要城市網」會議,而讓北京開天窗。
  因此,中國對台灣的外交打壓是不分黨派、顏色中央與地方的,只要涉及臺灣主權象徵、意涵,都不會手軟;不只對人,對動物也一樣,台灣長久以來原是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的正式主權國家會員,但中國硬將台灣從主權國家矮化成為非主權區域會員;孰可忍、孰不可忍,這些都是身為台灣2300萬人民需要知道的一件事。2005年的4月、5月幾位在野黨領袖相繼到北京,並表示中國一定會協助、幫忙台灣適度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言猶在耳,而所謂的支持台灣適度加入WHO的結果是2005年7月,中國和WHO的秘書處私底下秘密簽署備忘錄MOU,其內容為: 當台灣的衛生醫療專家要參加WHO技術性會議與活動時,須提早五個禮拜前提出申請,再經WHO秘書處的人員轉給大陸衛生部審核、同意,甚至只能以個人身分,而不能以代表的身分,還矮化成中國台灣的專家,同時必須以個人的身分出席,層級要在處長以下,而且會議資料一律要註明是來自「中國台灣」的專家。我們的衛生專家是代表中國的衛生專家,更過分的是當台灣發生類似2003年SARS疫情這種嚴重的公衛時,MOU備忘錄中寫道需由中國認定是否屬緊急重大疫情,且WHO能否派員到台幫忙、協助疫情,亦需由中國決定,當我們愈了解密約的內容時,愈知道大家都被騙了,過去不知道,但現在知道了還要再繼續被騙嗎? 過去的十年,我們非常地委屈,我們也非常地謙卑,非常地讓步,但是並不是因為我們委屈就可以求全,甚至我們希望能夠以所謂的衛生實體的概念,申請成為WHA的觀察員,並不是用台灣的名義,只是用一個衛生實體的概念,不是成為WHO的正式會員,只是成為WHA世界衛生大會的觀察員,但是全過去了,甚至十年過去了,我們一直沒辦法如願以償,結果一些友我國家,他們非常地好意,他們也真的非常用心,也幫我們想辦法,台灣沒辦法成為WHA的觀察員,是不是讓台灣有意義來參與WHO所舉辦的會議或者相關的活動,但是根據MOU的內容,意義在哪裏,有意義的參與成為沒有意義的參予,做為社會的一份子,必須要非常清楚的告訴所有同胞,希望大家能更認識中國的本質,他們對台灣的打壓絕對毫不留情。
  對於加入用台灣的名義世界衛生組織,不分黨派全力支持政府爭取成為WHO的會員,這是非常難得的,對此我感到相當欣慰,也需表達感謝之意;同樣的,台灣有超過70%的人民支持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也希望能進行公投決定讓全世界聽見台灣2300萬人民的聲音,但有些人卻不支持,甚至公開反對,公投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有三個主要內涵:一為公投;二為以台灣名義;三是加入聯合國;在此內涵下,反對者所反對為何?大家要明白公投是基本人權和普世價值,許多國家都享有此權利,難道台灣是二等公民,要被剝奪、無法享有這項權利?過去7年公投一直是政府重要的施政重點,從公投立法到防備性公投,公投制憲不到3年的時間便完成,但光是享有公投的權利仍不夠,權力是彌足珍貴而非形式的,如享有公投的權利,而台灣的未來與兩岸的關係只有一個選擇而沒有其他的選項是不對的,那是假的、表象的公投,不是一個真正實際的公投。
  另外,政府施政的推動一方面要落實公平正義、一方面要堅持台灣的主體意識。大家應知道:一、以台灣的名義加入聯合國並沒有涉及國號改變;正如聯合國190多個國家中,將近有近四成所用的名義都不是自己的國號;台灣參加國際社會的名義,有APEC「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的名義,也有用「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那麼長的名字參加WTO,但這些都不如我們用台灣的名義,這是最強而有力的名字,也是最好、最美麗的名字,2,300萬台灣人民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也是最貼近台灣這一塊土地、最接近台灣人民的名字,與國號無關,也不牴觸「四不」的保證;這是一個非常清楚的問題,如果不用台灣的名義,要用什麼名義?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可以嗎?如果可以誰會反對,因為過去幾十年以中華民國的名義,既不能改也不能用,怎麼辦呢?大家應該要思考這個問題,必須有國家共同體觀念的訓練,必須團結在一起,不要再無限上岡、泛政治化,因為台灣是每一個人的,今天要參加聯合國、WHO這些重要國際組織,當然不希望被拒絕、被隔離,這是基本人權和衛生人權,更是政治人權,無論是符合WHO或聯合國的憲章和精神,這都是非常清楚的一件事。
  學習歷史有所謂的「同心圓」理論,就是先從最切身的家庭到周遭環境,延伸至國家以致於全世界。國家的發展也是一樣,必須先落實「深耕台灣」,之後才能「迎向世界」。除了要加強民眾對國家的認同感,也要鼓勵企業深耕台灣、投資台灣、加碼台灣,確保國家發展的主體性,進而於國際社會建立我們競爭的優勢。再一次向大家致敬,也要感謝各位的參與,敬祝各位在研究期間一切順利、圓滿、成功。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