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6年05月23日
總統參加「2007台灣大學經濟金融會計國際研討會」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上午參加在台灣大學集思國際會議廳舉辦的「2007台灣大學經濟金融會計國際研討會」致詞時強調,「除弊」與「興利」一定要並重,「一次金改」的成功只是打底的工作,我們不能因此而自滿甚至自我設限。台灣要成為區域的金融中心或資產管理中心,我們需要更多「興利」的措施。「二次金改」雖然遭受到許多的阻力,在推動上也有許多需要檢討與改進的地方,但「二次金改」所提示的方向與初衷,始終是正確的,也有必要持續推動下去。「二次金改」並沒有失敗,只是尚未成功。
  總統也期盼讓專業回歸專業,不要把經濟或金融的議題當成政治工具,而延宕了「金融改革」推動的時程與進度。
  總統致詞內容為:
  今天本人非常高興能夠應邀前來參加「2007台大經濟金融會計國際研討會」,大家或許不知道,當2000年本人剛就任總統時,心中最大的憂慮並不是對岸的中國會不會打過來,而是擔心台灣隨時會發生所謂「本土型金融風暴」,重創台灣的經濟。
  1991年與1992年,財政部在完全沒有做好相關配套準備下,一口氣開放了16家民營銀行。本國銀行分行的家數,也由1993年的1382家,大幅成長到2000年的2693家,短短的7年內增加了一倍。結果由於銀行過度競爭,授信的品質大幅降低,逾放的比例不斷攀高,到2002年4月達到11.4%的歷史最高紀錄。
  面對這個嚴峻的挑戰與潛在的危機,在當時的行政院長,也是現任的行政院張俊雄院長的全力支持下,政府將2001年訂為「金融改革元年」,於同年的6月27日完成「金融六法」的立法,為後續的「金融改革」揭開序幕,並於2002年8月21日具體定出258的「金改」目標,也就是要在2年內將本國銀行的逾放比降到5%以下,資本適足率則提高到8%以上。結果不但提前完成預定目標,同時依最新的統計數據,目前本國銀行的平均逾放比已降到2.32%,資本適足率也達到10.11%,均高於國際所建議的標準。
  政府接著依「經發會」的共識結論,除推動農漁會信用部的改革外,於2004年7月1日更成立了「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實現了金融監理一元化的目標。同年的10月20日,並進一步提出「二次金改」的四項目標,包括:促成三家金融機構市占率達到10%以上、官股金融機構減為六家、金控公司家數減半、促成一家金融機構由外資經營或在國外上市。經過將近三年的檢驗,「二次金改」雖然在推動方式與時程的規劃不盡令人滿意,還有很多必須檢討的地方,但當初所設定的目標是絕對正確的。
  近日來,隨著「力霸集團掏空事件」的爆發,政府進一步依據「RTC管理條例」及「銀行法」的規定,於今年1月23日、3月15日及4月30日,分三次公布各銀行呆帳大戶的名單,未來將定期每年公布一次,讓全體國人同胞清楚的瞭解是誰在掏空台灣的金融、掏空大家的資產,我們一定要重建金融市場的秩序,讓惡性重大的金融犯罪無所遁形。
  另一方面,經過這幾年來不斷的檢討與精進,我們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一次金改」最主要的目的在於「除弊」,在幫銀行止血、改善資產的結構與經營的體質,而「二次金改」則著眼於「興利」,希望能建立起台灣金融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就如同本人過去所一再強調,「除弊」與「興利」一定要並重,「一次金改」的成功只是打底的工作,我們不能因此而自滿甚至自我設限。台灣要成為區域的金融中心或資產管理中心,我們需要更多「興利」的措施。「二次金改」雖然遭受到許多的阻力,在推動上也有許多需要檢討與改進的地方,但「二次金改」所提示的方向與初衷,始終是正確的,也有必要持續推動下去。「二次金改」並沒有失敗,只是尚未成功。
  在面臨愈來愈激烈的自由化與全球化競爭,台灣金融機構家數過多、業務同質性過高、創新性不足的老問題並沒有真正解決,各銀行相互削價惡性競爭,整體獲利的情況始終未見改善。此外,占市場相當大比例的官股民營銀行,經營的績效遠比不上民營銀行,但在推動民營化的過程中,不斷遭到非經濟因素的干預和阻撓,使台灣金融產業的競爭力遲遲沒辦法提升,更難以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這些都是政府與業者,更是朝野各政黨必須嚴肅面對、共同解決的問題。本人誠摯的期盼讓專業回歸專業,不要把經濟或金融的議題當成政治工具,而延宕了「金融改革」推動的時程與進度。
  在此,本人要再一次感謝主辦單位的邀請,並希望藉由「2007台大經濟金融會計國際研討會」的舉行,能夠凝聚國內外產官學界菁英的智慧結晶,共同擘劃出未來我國金融改革的新風貌,以作為政府施政的重要參考。最後,敬祝此次國際研討會順利圓滿成功,在座的各位嘉賓、各位朋友先進,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