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6年05月21日
總統接受新加坡「亞洲新聞台」專訪
陳總統水扁先生於本(5)月9日接受新加坡「亞洲新聞台」(Channel News Asia, CNA)專訪,內容於今(21)日晚間黃金時段8時30分在該台「高峰對話」節目中播出,並在今晚11時30分、22日上午10時30分、23日下午1時30分及24日下午5時30分重播。
專訪答問全文如下:
問1:首先請教的是,民進黨明年總統候選人初選可以說已經明朗化,謝長廷先生的勝出,是您樂見的嗎?我之所以這樣問,是因為外界很多人說,您其實是暗挺蘇貞昌院長。另外,謝長廷先生提出的所謂「憲法一中」,也在黨內引起很多爭議與討論,結果他勝出,是否意味著民進黨內接受了「憲法一中」的說法,您個人接受嗎?
總統:謝長廷前行政院院長這次能夠勝出,我們非常高興,而且也相信他絕對可以為民進黨的繼續執政,為台灣主體政權的延續,會交出一張非常漂亮的成績單。也就是說,對於謝長廷先生代表民進黨出馬角逐2008年的總統大選,他絕對可以成功。就以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中國時報最新的民調顯示,他與馬英九只差9個百分點,這是有史以來最接近的一次,比起2000年、2004年,我要參選台灣總統的時候,在選前將近一年所做的民調,我們都輸得很多,甚至還不及對手民調的一半,所以今天有這麼樣接近的民調,可見謝長廷先生在明年的勝出,絕對是可以有信心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夠太大意,也就是說,中國國民黨仍然是一個非常強的政黨,馬英九先生仍然是一個非常強的對手,所以大家必須要非常戒慎恐懼,小心翼翼,要非常團結,要非常合作,而且要堅持我們台灣主體意識的正確路線,這樣的話,才能夠有信心贏得明年的大選。
至於謝長廷先生他曾經說過所謂的「憲法一中」,這次在整個初選過程當中,很多的對手、其他的黨員先進同志,紛紛提出很多的質疑與意見,經過他多次的說明,相信他在民進黨內部黨員的投票能夠得到這麼多的支持,這代表了他的說明是大家可以接受的,因為謝長廷先生他一再地堅持,還是走台灣主體意識的路線,他還是反對所謂的「終極統一」,他還是與馬英九很多的主張所謂的「一中各表」、「九二共識」等等,截然不同的,所以這一點,我們對謝先生有非常大的信心,沒有問題的。
問2:前陣子引起大家討論的聖火,就是明年北京奧運的聖火,奧運的聖火本來說是要從台北進香港,再進大陸,當然台北這方面認為這樣是中國方面企圖矮化台灣的作法,所以後來拒絕了聖火入境。以一個蠻政治化的解讀,來作一個神聖運動的舉措,會不會得不償失?會不會讓國際社會充分了解到台灣的用心?
總統:如果說新加坡政府與人民,這次北京2008年奧運的聖火,也要傳遞到新加坡,但是聽到的是,傳遞到新加坡這是中國國內傳遞路線的其中一站,或者是第一站,您說新加坡政府與人民又作何感想?會接受嗎?我們希望聖火能夠來,但是我們絕對沒辦法接受,就像新加坡政府與人民也不可能接受,把新加坡這樣一個國格給它矮化。台灣的主體意識,我們必須要非常清楚,我們歡迎它來。
43年前,1964年的東京奧運也有過模式,那為什麼不比照東京奧運的模式?那次是從菲律賓到台灣,然後再到日本,這次可以從南韓、北韓,為什麼不直接經過台灣再到越南?然後再轉到香港。為什麼跳過台灣?先到越南,再轉到台灣,再到港、澳。最不能接受的是,中國以及相關方面,竟然說這是中國國內路線的第一站,也就是說台灣是第一站,第二站是香港,接下來就是澳門,把台灣矮化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甚至把它當成是第二個香港,第二個澳門。
香港、澳門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是它的地方政府,不是一個主權國家,今天台灣是一個主權國家,我們歡迎聖火能夠來,但是如果在矮化台灣的大前提下,要我們做這樣的讓步,這不是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的問題,而是中國因為這樣的宣稱,又把「中華台北」矮化成所謂的「中國台北」,這是沒辦法接受的,我們是希望台灣的政府以及相關方面表達基本的立場,希望再透過中華奧委會繼續與中國方面、國際奧委會來作磋商,基本上我們還是希望能夠來,但是不要矮化台灣,我們都非常歡迎。
問3:兩岸三通大家都知道已經通了「兩個半」,唯一較棘手的是直航問題,我們還有可能在您的任期內看到直航嗎?您任期約剩下一年的時間,您的大陸政策會有一個比較大的轉變嗎?
總統:我們必須要說的是,推動兩岸關係的正常化,包括經貿關係正常化是我們的目標,也是我們不變的政策方向,但我們不希望台灣經濟的主體性喪失了,把台灣經濟變成是中國經濟的附庸、邊陲。所以堅持台灣經濟主體性是我們非常清楚的政策方向。
有關推動兩岸的三通直航,就如剛才主持人所說的已通了「兩個半」,其實不只兩個半。但是過去我的想法、政府的政策也非常具體,我們「立場堅定,務實前進」,希望「有效管理,積極開放」,這些都是最高的指導原則,但我們不希望台灣經濟的主體性喪失,那整個台灣的永續發展會有危險性。
我也知道,兩岸的經貿往來、商業合作,包括台商的投資,在我主政七年以來都是最頻密,也是表現最為亮麗的階段。沒有「小三通」就沒有「大三通」,沒有兩岸貨運包機直航,就沒有一般民航機直航,這是非常清楚的。我們從「小三通」開始試辦一直到「擴大小三通」,甚至從金、馬的「小三通」還延伸到澎湖,這也代表了我們的信心。
一樣地,我們過去只有春節包機,後來變成直航、不中停港澳,現在又增加了四大專案包機方案,我們一直在往前推;期間,我們2004年也訂下這樣的政策方向,那即是我們希望繼續推動兩岸貨運包機直航,先從貨運包機直航開始,再到人員包機直航,甚至所謂的兩岸直航。這些都要循序漸進,不可能一蹴可幾,也不可能一次到位,我們會繼續地來努力,在我任內只剩下一年,如果兩岸貨運包機直航無法實現,就不可能實現最後所謂的兩岸直航。
同樣地,中國大陸不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觀光,那很清楚地,要期待兩岸直航,可能一時之間也有困難。這些都是彼此要來做良性互動,而不是只有台灣單方面的事情,我們也希望中國方面能配合,而不是口惠實不至,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我們期待有這麼一天,但看來只剩一年時間,這完全在中國北京當局一念之間,他們要不要,而不是台灣的問題,是中國的問題。
問4:您剛才也提到了大陸觀光客來台,其實,前一陣子大家都還蠻期盼的,尤其是台灣的觀光產業,他們更希望看到大陸觀光客來台觀光。我參加陸委會吳前主委歡送茶會時,那時聽起來還蠻正面,也蠻積極的,可是之後幾個星期時間,這件事好像就停頓了,為什麼?
總統:本來我們也寄望很高,雙方磋商也非常積極,非常有成果。所以吳主委要到美國華府履任之前,他有這樣的說法,這是正確的。但是最近我們看到了真正的原因,中國又將其泛政治化、意識型態化,如果說開放中國大陸觀光客來台是基於彼此互利互惠,大家都會給予擊掌支持,但是現在北京方面又說大陸觀光客來台是來到中國台灣,為何還要再戴上這種帽子?問題就出在此處。
真正要簽訂了,他們卻又加東加西,要加上很多條件、前提,甚至將其泛政治化、意識型態化。如果說,觀光歸觀光,大陸客來台歸大陸客來台,不要再涉及有所謂領土主權意涵等,因為這些有很大的歧見、爭議,我們就暫時將其擱置、單純化,那問題很快就可解決,就像「小三通」為何能試辦、擴大。若不談這些敏感、棘手、短時間內不可能有答案的政治議題,可能會讓整個時程更加可掌握,而現在又將其複雜化,也是蠻可惜的。
問5:謝長廷先生成為民進黨2008年總統候選人,有人認為您跛腳了,北京當局可能也有同樣的想法,所以在面對兩岸重大議題時,他們似乎採取等待的方式,等到明年台灣產生新的領導人後再重啟談判及溝通。因此在您僅剩1年的任期內,兩岸問題似乎就此卡住了。
總統:對中國而言,北京政府不希望看到民進黨繼續執政,希望中國國民黨奪回政權,但他們從2000年等到2004年,又等到2008年,我必須要說可能等到2012年都等不到。因為不論是誰執政,我們民進黨的中國政策很清楚,這不是誰來擔任國家領導人能作一百八十度的政策轉變,我們仍然堅持台灣主體意識路線,所以謝先生在黨內初選時也必須好好說明,讓大家放心,事實上謝先生與本人在兩岸、中國政策方面的理念與信念是沒有太大的分別及出入。
中國與其要等到2008年或是2012年,為什麼不面對目前的現實?如果中國真的寄望於台灣人民,不應有任何的政黨考量,也不應有任何個人的區隔,所以不要再等下去,對彼此都沒有好處。
問6:您曾在第二任期開始時提到:「我們要認清事實,有些事情做不到,不要欺騙自己」,但是您在今年年初提到「四要一沒有」的論述,這和過去您提到的「四不一沒有」是天壤之別,請原諒我問得直截了當,我們該相信哪個陳水扁說的話呢?
總統:陳水扁沒有變,2000年的陳水扁、2004年的陳水扁、2007年的陳水扁都是同一個陳水扁,都沒有變,不管是對中國的政策沒有變,對台灣與美國關係的營造、建立及推動也都沒有改變。也就是本人過去向布希政府、美國政府及全世界宣示的都沒有改變,也不可能改變,至少在本人任內不會改變。
有關「四要一沒有」,我必須要更清楚說明,我所說的台灣要獨立,是因為我們都很清楚2300萬台灣人民絕大多數都是堅持也必須捍衛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國家的主權是屬於2300萬台灣人民,並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就是說,台灣的主權必須獨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統治之外,這點是毋庸置疑。
同樣的,台灣要正名,我們沒有改變國號,中華民國不能改,也不能用,所以要用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也就是台灣是我們母親的名字,台灣是最有力量的名字,台灣也是最美好的名字,所以我們希望以台灣的名義走出去,參加國際組織,參與國際活動。我們希望以台灣的名義申請加入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但這與本人過去所說的「四不」一點都沒有違背,因為不是改變國號,而是以台灣的名義走向世界舞台。
台灣要新憲,因為目前現行的這部憲法不合時、不合身、不合用,雖然經過多次修改,大家仍然不滿意,所以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政府的良好管理,及國家競爭力的提升,我們必須要進行憲改。現在有那麼多的版本,希望大家能夠集思廣益,好好討論,最後能有一部大家可以接受的新憲版本。
我們要有一部台灣新憲,但要如何來達成?仍要按現行憲改程序,先要通過立法院四分之三的高門檻同意,再交給公民投票,也就是要有公民數二分之一以上的複決同意,才算憲改完成。這是非常高難度,也是項不可能的任務,但我們相信會慢慢形成全民共識,只要人民的力量大到所有的政黨要向人民低頭時,我們就成功了。所以,我所說的「四要一沒有」完全沒有牴觸之前所作的保證,陳水扁還是陳水扁,沒有因2000年到2004年、2007年而有不同。
問7:總統剛才提到新憲問題,記得新任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先生在上任前曾提出中華民國第二共和憲法版本,總統府方面對此一版本未置可否;也有人提到,其實總統您也希望在今年及明年的選舉季節當中,推動「兩國論入憲」及「統獨公投」。在目前兩岸情勢不明朗、持續緊張的情況之下,您認為適合推動「兩國論入憲」及「統獨公投」嗎?
總統:我們沒有這個政策方向,目前提出的憲改版本有16個之多,其中包括中華民國第二共和憲法(簡稱台灣憲法)草案版本,這些都是可以討論的。所謂第二共和憲法要凍結中華民國憲法,其實「凍結」就是「連結」。另外有更極端的台灣共和國草案、台灣憲法草案,這些版本都涉及到領土、主權、國號等變更,大家可以由下而上、由外而內,針對各種不同的版本加以思考,考慮哪一個版本內容是大家需要的,哪一個版本比較合時、合身、合用的。我們對這些討論都是採取開放的態度,不是單一個人或政黨可以決定,而是必須經由立法院四分之三高門檻同意,才能交由人民複決、公投同意。
剛才提到有關「兩國論入憲」問題,這些都還不是定論,而是必須經過討論。同樣地,有關公投議題,民進黨希望將中國國民黨過去不公、不義取得的黨產透過公投來加以處理。由於立法院遲遲未通過「不當黨產條例」,所以我們缺乏法律依據來解決不當黨產問題。因此我們希望透過公投來展現人民的力量,也給立法院及中國國民黨更大的壓力。另外,目前民進黨正在提出一項連署案,即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這些都不是統獨公投,因此也沒有違背「四不」的信諾,這是非常清楚的。
問8:您剛剛也提到台北跟華盛頓之間的關係,儘管雙方目前沒有正式的外交關係,但是可能是台灣對外最重要的實質外交關係,不過最近在美國與日本所謂「二加二」,也就是外長與國防部長會談當中,卻很奇怪地將去年台海列為雙方共同戰略目標的基礎上,商討雙方在台海有事時,所可能共同採取的軍事行動,作為他們的共識,結果今年最後一刻卻把這一部分從他們的共同戰略目標上整個刪除了,您怎麼看待這件事情?因為聽起來好像蠻有針對性的,可能是針對台灣目前台獨勢力、台獨說法甚囂塵上,有意要打壓、降溫這樣一個做法,您怎麼看待這樣一個可能有針對性的舉措?
總統:美國政府以及日本政府已經公開地說明、強調,對台政策並沒有改變,對於台海兩岸的政策也沒有改變,美國仍然有台灣關係法,有協防台灣的義務,美國與日本之間也有安保條約,一樣的,日本有關周邊事態的法制,目前仍然是把台灣納入。所以如果周邊有事,也包括台海有事,當然跟日本有關,也跟美國有關,這部分是毋庸置疑的,也就是說,亞太地區特別是台海的安全、和平跟穩定,絕對是美國、日本跟台灣,大家共同關切,也是彼此共同的利益,一直都沒有改變。
2005年之所以有在「二加二」的日美安全諮商會議中,把台海議題納入,成為他們共同戰略目標之一,那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有當時的時空背景。2005年2月19日,那樣一個共同戰略目標的納入,有關於台海的爭端、兩岸的歧見,必須要透過對話和平解決,不得訴諸武力,是因為在2005年的3月中旬,中國要通過所謂的「反分裂國家法」,企圖為對台動武取得法源依據。所以針對三月中國人大可能通過所謂「反分裂國家法」,「二加二會談」才提前把這樣一個台海議題,正式納入他們的共同戰略目標之一,有當時的時空背景。2006年因此也就沒有這樣的納入,而2007年並不是第一次沒有納入,所以是因為2005年中國要通過所謂「反分裂國家法」的背景,他們才有那樣的處理,但是很清楚的,有沒有納入並不影響美國、日本他們認為台海的爭端、兩岸的歧見,必須要透過對話和平解決,不得以武力、不得諸訴其他非和平的手段,這一點是沒有改變的,所以外界的解讀,事實上是沒有必要的,對美國政府、包括他們的發言人也一直認為,沒有必要做過度的解讀。
問9:台灣怎麼去面對東協(ASEAN)有所謂加一、加二、加三,不管加一、加二、加三,說得難聽點,都沒有台灣的份,這是不是北京企圖在經貿關係方面孤立台灣的策略已經成功、奏效?台灣怎麼去面對、克服這樣的困境?
總統:台灣與東協的關係非常密切,東協是台灣第4大貿易伙伴,去年雙邊的貿易也達到500多億美元,累積台灣對東協的投資也將近500億美元,可以說關係非常好、也非常頻密,我們希望能夠繼續強化。但很清楚的,有關台灣在整個區域的經濟整合,是有點被忽略、甚至被邊緣化。這不是現在才開始,一直以來台灣就是被排擠,這是來自中國的因素。中國吸納台灣的一些經濟資源,歡迎台商到中國大陸投資,但是他們又企圖把台灣與東協的關係切割、邊緣化,這是不對的。所以,台灣希望跟所有的國家推動並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台灣除了與中美洲一些友邦國家,原先包括巴拿馬、瓜地馬拉、尼加拉瓜簽署了FTA,日前也同時與宏都拉斯、薩爾瓦多簽署FTA,而我們與美國也希望能推動台美FTA,現在正進行有關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的雙邊磋商,去年在台北召開會議,今年6、7月要在華府舉行,雖然台美FTA還沒辦法如願,但先走出第一步,從TIFA開始,甚至先推動一些個別的、如投資合作協定等,這些都可以避免台灣的經濟被邊緣化。一樣的,因為台灣在參加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為第144個會員體,而中國是以第143個會員體參與,在WTO的架構下,台灣也希望有所努力與貢獻,美國也看出這一點。此外。台灣是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的會員體,雖然台灣要與各國簽訂FTA有困難,包括與東協國家也有困難的情況下,美國認為在APEC的架構下能夠簽訂FTAAP,也就是有關於亞太自由貿易協定、亞太自由貿易區,今年要在澳洲舉行的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澳洲霍華德總理也寫信給我,在邀請函裡特別提到有關美國布希總統所倡議的FTAAP,希望能繼續討論,這樣也可以補台灣經濟被邊緣化的不足。
問10:瑞士洛桑管理學院2007年最新的國家競爭力排名調查中,台灣不僅倒退了,更令人震驚的是中國超越台灣;中國排名第15,台灣排名第18,很多台灣人都認為政治人物一天到晚只曉得政治鬥爭,只知道操弄統獨意識、分裂社會,反而忽略了經濟是台灣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對此您個人有什麼回應?
總統:台灣在IMD新的競爭力評比退步是需要檢討的,但台灣在經濟的表現和政府效能方面是進步的,中國經濟的崛起使他們的競爭力提升,這是事實,但在不同的評鑑單位,如WEF及世界經濟論壇所提出的最新報告顯示,台灣的競爭力排行第13,中國則是排行第五十幾名,所以不同的團體和評鑑單位所作的排序是有所不同的。但是我們也不會因為對自己有利的便沾沾自喜,不利的就忽略,必須對此加以檢討。去年一整年由於紅衫軍之亂、卡債的問題及力霸金融危機,導致金融秩序受到非經濟因素之影響,讓台灣在競爭力評比上面受到很大的影響,其實台灣去年雖然有紅衫軍之亂及非經濟因素,仍首度達到7、8年來政府的收支平衡;台灣的外匯存底也維持在全世界第三名;經濟成長去年4.6%,比預期更高、更好,但是我們不會因此滿足,更希望能拉近城鄉差距、縮短貧富差距,特別是在落實社會公平正義方面要更加的努力。大家都知道新加坡很進步,其競爭力是全世界排名前幾名,但在國民所得貧富懸殊差距部分,如最有錢的5%和最沒有錢的5%來作比較,台灣和韓國差不多,約相差6倍,但新加坡約相差20倍,端看你從哪一個角度來看;以競爭力來說,一般都只限於經濟競爭力的比較,但是在民主、自由這些普世價值的落實也有全球競爭力的比較,如最近即將出版的英文新聞週刊,他們認為台灣在言論自由方面是亞洲第一名,美國自由之家於5月1日所提出的「2007年全球新聞自由評比報告」,台灣在新聞自由方面遠超過日本拿到亞洲第一名,這些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包括法國的無疆界記者組織,也認為台灣在新聞自由方面,排名還在美國、日本之前;其它在言論自由、信仰自由方面,我們的排名甚至還拿到最高分—滿分,反觀中國在新聞自由是全世界一百九十幾個國家當中,排名第一百八十幾,是最不自由的國家之一,所以你看是從哪一個角度、哪一個問題作競爭力的比較,我們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更加努力。沒有錯,非政治的因素,也讓我們覺得非常的困擾,好比說像總預算,已經過了4、5個月還沒有通過,這個就是我們必須要檢討的,當然絕對不是單一因素,在野黨的杯葛,政府也是有責任的,我們必須要把這些非經濟的因素降到最低,對台灣的競爭力還可以更提高。
問11:總統可能不知道我是出生在台灣南部高雄,從1987年,台灣一連串的民主改革、政治改革,曾經綻放出令人非常驚豔的花朵,可是,總統剛才講了很多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這些是沒話講的,可是我們同事也目睹了社會裡面,在過去10年以來的一些亂象,我們看到了大批的群眾運動走上街頭、我們看到了族群的撕裂、我們看到了統獨的對立,台灣的民主出了什麼問題?20年的改革,現在卻是面臨了一個衝突、矛盾、藍綠對峙,連總預算也過不了,問題出在哪裡?
總統:這個就是作為一個新興民主國家都會碰到的問題,但是台灣還有一些新興民主國家所沒有的問題,那就是國家認同的分歧,台灣主體意識的路線,對向中國傾斜的路線,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也是非常嚴重的政治議題,更是社會的議題,這在很多的國家是沒有的,包括新加坡、日本、韓國、菲律賓也是沒有的,美國更不用說了,但在台灣就是有這樣的一個問題,台灣作為一個新興民主國家也不過是20年,今年剛好是解除戒嚴第20年,我們選總統,是11年前第一次,政黨輪替也不過是7年前的事情,我們能夠有公民投票全國性的舉行,也不過是3年前的事情。台灣是這麼樣的一個年輕的新興民主國家,政黨輪替,這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從2000年開始,2004年在野陣營希望奪回政權,沒辦法如願,所以為了政權,他們有很多的抗爭、有很多政治的動作,不管是2004年選後的一些紛擾,或者是去年的「紅衫軍之亂」,大家也必須要感到欣慰的,亂中有序,這在很多的東南亞國家,是不可能的,大家都曾經聽過我說過的一句話,我們不怕媒體亂、不怕國會亂,只要軍隊不亂,台灣、社會就不會亂,所以不管50萬人走上街頭、100萬人來圍城,最後都能平和地落幕,因為軍隊國家化,這是我過去7年所努力、大家共同打拚的一個結果,我們感到非常欣慰。一樣地,媒體有點亂、社會有點亂,但是亂中能夠有序,這個就是台灣了不起的地方,所以像這一期的新聞週刊特別提到,台灣的年輕、台灣的亂,但是在亂中我們有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新聞自由,讓台灣社會更加地穩定,所以有時候我們讓大家有一個出氣口,我們沒有打壓,我們也沒有採取高壓、鎮暴的手段,但是走完就走完了,講完也就講完了,每天媒體有一些名嘴,或者驚爆有的沒有的,大家也都習以為常,百家爭鳴,所以有人說為什麼不把電視台關掉、為什麼不把節目關掉,我就是不關掉,這就是一個疏導,不能夠圍堵,所以「新聞週刊」看到了,這一期大家可以作最好的一個見證,也是過去幾次的一些重大的街頭群眾事件,政府所採取的就是尊重、保障,而且要捍衛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集會遊行自由,但是不能脫序,你必須要在憲法的秩序之下來進行,必須要在法律規定之下,有一個軌道可循,不能夠逾越,這一點,我們還是覺得台灣人民蠻可愛的。
問12:提一個可能您不是很願意回答的問題,您的女婿、夫人,他們在過去這段期間,涉及到了一些可能是對您有些困擾的事情,當然在社會上也因為這樣捲起了一些政治的風暴,包括紅衫軍等等,危及到您過去幾年來執政所立下的清譽,您怎麼看待這個事件?包括您自己,一年之後卸任,您覺得一個卸任的總統,要有怎麼樣子的一個風範,怎麼樣子的態度,來面對可能在卸任以後要面臨的法律方面的問題呢?
總統:第一,台灣這幾年走向自由,更走向法治,讓台灣變成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家。什麼叫做民主?就是要自由加上法治,這才算是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家。剛才講了很多,台灣作為一個自由國家,沒有問題,台灣現在已經變成一個法治國家了。法治國家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要尊重法治,必須要尊重司法,必須要相信司法,所以任何一個人有問題,我們必須要尊重檢調單位、司法單位的調查與審判,不管是誰,縱使是總統身邊的人也沒有例外,這在過去是不可能想像的。所以你剛才講說,好像我面對這樣的問題不願意去談,我必須要告訴大家,這不是恥辱,對我個人來講,也只是難堪的事情,但是對台灣整體來講、對台灣的民主法治而言,那是驕傲的事情,對國家來講,那是資產,不是負債,所以一切按照法定的程序、按照司法的途徑來進行,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一樣的,本人作為總統,卸任之後會面對什麼樣的問題,我們也一樣秉持相同的想法,台灣作為一個民主法治的國家,我們相信司法、尊重司法,沒有什麼好擔心的。我卸任之後,很清楚的,必須要作為一個平民百姓,當我不再是總統,我不可能對於未來的謝總統,給他指東指西,下指導棋,我不會這樣做。
問13:您對謝先生顯然是信心十足。因為時間的關係,我想問最後一個問題。卸任以後您有何計畫?您還很年輕,還有非常長的日子,最想要做的是什麼事情?如果有機會,情況許可的話,願意到大陸去進行一次訪問嗎?
總統:當然,我曾經多次的說過,明年卸任之後,我會永遠記得每年的「520」是台灣的志工日,我提倡志工台灣,希望能夠身體力行,我希望明年「520」之後,不是每年的「520」,而是天天都是「520」,能夠作一個快樂的志工人,多做一些志工的工作,多陪家人,我覺得這樣就很快樂了。至於政治上的東西,我剛才講了,我不會去對新的總統—謝總統來指東道西,我不會下指導棋,這樣人家才好做事,作一個真正卸任的平民百姓,這是我應該要有的拿捏跟堅持,而且要能夠做到。至於卸任之後一定會到很多的國家、城市去旅遊,看看老朋友,有很多的朋友、很多的國際友人、很多的地方我很想去,過去沒有機會,特別在擔任總統的期間,我都被禁足,很不方便,所以如果有機會能夠多出去看看。中國大陸絕對不是我最優先的選擇,因為有太多的國家跟地方以及城市,我都沒有去過,甚至去過還想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