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6年05月21日
總統府舉行5月份總統府月會
  總統府今天舉行總統府月會,陳總統水扁先生親臨主持,並聽取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專題報告。
  典禮於上午十時在總統府大禮堂舉行,總統由代秘書長卓榮泰陪同抵達會場,呂副總統及中央政府首長均出席與會。
  在唱國歌及向國旗暨國父遺像行三鞠躬禮後,何日生發言人以「慈濟人文與志工精神--從慈濟基金會扶貧濟困之實踐與理念談起」為題作專題報告。
  專題報告內容為:
前言:濟貧之目的及意義
  住在印尼雅加達紅溪河畔的居民一家四口,每個月的總收入是新台幣六百元。這個費用是臺北市敦化北路的上班族吃一頓晚餐的費用。貴州鄉間有一名學生他只有一條腿,每天上學他必須從山上用跳的下山,他得要跳兩個多小時才能到達學校。而那一刻的富裕社會科技新貴,正開著豪華轎車和他匆忙跑進校門的孩子揮手道別。若干國家的孩子可能乾瘦如柴,連飯都沒得吃。而先進文明國家的胖孩子卻可能因為過胖減肥,必須花費數萬元。阿富汗的一家三口,最年長的戶長來領救濟物資竟然只有五歲,相對於香港一位五歲孩子或許正衣冠整齊的拉著母親的手,在百貨店裏挑選最新款式的電玩高手。我們很難想像這些景象竟發生在同一個地球。每一天我們透過電視或報紙媒體讀到、聽到、看到這些人間景象,但日復一日我們持續著相同的富裕生活模式,直到有一天我們能親自站在這些孩子身旁,看見那支撐他勉強堆出來的笑容竟然是一縷瘦弱的身軀,或者我們進入貧窮的區域,親自握著一位老者的手,觸摸他被風霜刮遍的、像樹皮般粗糙的皮膚,那一刻我們才能體會滅貧的真正目的及意義。
  很多人以為他們瞭解貧窮,知道如何解決貧窮,消滅貧窮。但其實貧窮不是數字,而是一種經歷,貧窮不是一種現象,而是源於一種態度。貧窮不會被真正消滅,除非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將他人的貧窮視為自己的貧窮,將他人之苦難視為自己的苦難。因為貧窮的持續存在是因為有我們富裕社會的默許,它用著一種無聲的靜默長存在地球之上。消滅貧窮不是知識,而是行動,不是一種責任,而是一種許諾,不是一項任務,而是一種穿越歷史時空永恆不變的願力。

擴大愛的泉源
消滅惡,不是經由打擊惡,而是擴大善;消滅貧,不是經由打擊富,而是擴大愛。
  資本主義的基本模式就是自由化的競爭,自由的讓每一個個體、企業都能充分發展,但充分發展的自由化並不會帶來充分的個體化之均等發展。貧富懸殊加劇以及貧窮人口的增加是當今世界普遍的問題。如何去除貧窮,不是從去除競爭著手,不是從去除自由開始,而是從擴大愛著手。慈濟四十年來就是致力於擴大愛,來消弭因為經濟自由化的發展所帶來的物質及心靈的貧窮問題。
  從1960年代台灣正經歷經濟起飛之際,慈濟就已經開始進行慈善工作。從1966年當時證嚴法師於台灣東部看見難產的原住民婦女因為繳不起八千元而遭拒診之命運開始,她和五位弟子每天多做一雙嬰兒鞋,年存八千元救助類似那一位沒有錢就醫的難產婦女。她們當時生活拮据,但是一樣可以從事救濟工作。證嚴法師更號召婦女,每一天買菜省下五毛錢,每一個月就能有十五元去幫助貧困之人。救濟不是特別富有的人才能進行,每一個人都擴大愛,就能集結無比的能量,幫助社會脫離貧困的境地。
  在這慈濟的竹筒歲月時期,也有人說,法師,我一次給足一個月的捐款金十五元,不用每天投錢。但證嚴法師總是說每一天捐五毛錢,每一天都能發善心,募款必須先募心。證嚴法師在1978年發願要在台灣東部偏遠處興建醫院,當時募款十分艱鉅,有一位日本人支持證嚴法師的悲願,一次要捐給醫院兩億美金,等於醫院十年的經營費用。但是法師拒絕了,她要的是台灣社會人人發愛心來興建一所慈善為根基的醫院,而不是一所由少數有錢人所捐贈的醫院。
  慈濟從當年五毛錢的竹筒歲月到現在有全球將近一千萬個會員,所信靠的就是每一個人都能發愛心,每一個人只要都能發揮一些自己多出來的力量,一雙嬰兒鞋、一包水泥,五毛錢,就能聚沙成塔,對社會貧困產生無比的貢獻。五毛錢,讓每一個人都能參與,讓每一個人都覺得發善心行善舉是容易的,也是喜悅的,是慈濟能長期在台灣,以及現今在六十多個國家同時進行消滅貧窮,轉化人心的關鍵力量。消滅貧不是憑恃富有者之慷慨,或是打擊富有之人,而是經由愛的擴大。社會心理學家所說 low ball principle,就是進入慈善門檻降低,讓人人發善心,善心越擴越大,就能挽救日益惡化的貧窮問題。
  古代東方聖哲所言「不患寡,而患不均」,這現象古來有之,於今尤烈,是當今全球必須正視的議題。每日發善心,才能逐漸從心裡面根絕人心的貪念,貧富差距加大不是專業能力聰明才智所造成,而是人心之貪婪及慾念的擴大。因此慈善和滅貧的第一步就是要從一小步做起來激發人內心的慈悲。一但他開始行動,他就會逐漸強化自我之善行,西方心理學逐漸了解人心的機智是從行為開始,著名的認知不協調理論 (Cognitive Dissonance)說明,當人的思想與行為不相符合時,人們會自動調整他的思想去符合他的行為模式。換言之,一個人再自私吝嗇,一但他開始行善,哪怕是從一毛錢開始,他就會逐漸修正他的自私之性情,去符合他的良善行為,以達到認知協調。所以慈濟強調實踐,以行為實踐轉化思想及情感之障礙。這是證嚴法師超越學理之智慧,強調行經,強調由小做起,印證佛經所言,「由一種子生百千萬數,百千萬數一一復生,如是輾轉乃至無量。」經由一些小小的善行去啟發並擴大人們的愛是非常重要的慈善起點。慈濟過去在大陸賑災,土耳其地震,以及南亞海嘯等都進行街頭勸募,就是希望擴大愛心的人數,讓社會凝聚一股善的洪流。

平等愛之一:教富濟貧,無分別的愛一切人
愛的力量來自慈悲,慈悲的動力來自直接的接觸、親身的感動。
  東方古代智者在三千年前的禮運大同篇裡就提到,世界大同裡的境界必須做到「個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以證嚴法師的理念就是稟成佛陀教誨,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以平等心愛一切眾生。慈濟志工深入災區,分布在地球每一個角落,哪裡有災難,哪裡就有慈濟人。在2005年一年中,慈濟志工在全世界幫助了超過一千萬人。不管是南亞海嘯的受害者,或是巴拉圭火災的罹難者,深受愛滋病之苦的南非黑人、美國卡翠納風災的居民,甘肅缺水的農民,無法上學的印第安部落孩童或是泰北的孤兒,台灣的獨居老人,菲律賓的連體嬰,印尼的超大腫瘤男孩諾文迪等,慈濟人以平等心給予社會上處境最艱難的人最大的協助。慈濟人不分宗教、種族、國界以平等心關照一切有情眾生,這是一種平等的長情大愛。
  當代著名的倫理學及哲學大師約翰羅斯(John Ralws),生前最引起西方學術界注意的就是他的《正義論》The Justice。正義論強調要實現當今社會的正義及平等之方式及真義有二,一是創造機會均等,二是必須給予社會上最不利益者最大的利益。羅斯於1980年代在哈佛大學發表闡述平等的真義,對於高度資本化國家有了自由而失去平等做了最有利的思想論述。但是過去四十年來證嚴法師所帶領的慈濟志工已經在默默實踐這種平等觀 。
  慈濟在全世界最落後的國家進行教育工作,包括在中南美的原住民部落,南非,中國大陸,墨西哥等十多個國家興建學校,希望給予貧困的孩子同等的機會就學,以改變自身的命運。這是機會均等理念的實現。人間苦難到處都是,雖說機會均等,但是要救助所有世間的貧困,難上加難。證嚴法師深信慈悲智慧必須並行不悖,慈濟人相信欲拯救全世界,必須要先從有效的救助一個人開始。要改變整個社會,要先從改變一個社區開始。因此重點務實原則格外重要。有限的資源必須做最有效的運用。慈濟志工選定能直接有效進行慈善、醫療、教育等項目的工作地點。以當地人文風情能接受之方式,長期扎根,整村推進;如貴州的遷村計畫,甘肅的水窖,薩爾瓦多賑災後的社區整體營造,多明尼加垃圾山變成知名公寓及優良學區等。
  在許多生存條件最惡劣的國度裡面,生存機會最差的地方之一,應屬連國家的歸屬都成問題的泰北。1994年慈濟開始進行泰北的扶困計畫,慈濟志工從物資的發放,到果苗、茶苗、樹苗贈與、到舉辦農業講習、建村、通電、至近年的建校等。讓泰北的居民完全脫離過去顛沛流離、貧病交加的生活樣態。這是整村推進的典範之一。期望由這樣務實的整體營造,讓貧困居民得以安生。
  另外,慈濟國際人醫會的醫師及志工過去十多年來,在全世界各個落後國家及偏遠地區舉行上千場的醫療義診,幫助的窮困病人已經超過六十萬人次以上。慈濟醫師常在義診的場合裡感受到,我們等他一分鐘,就能改變他的一輩子。這亦是給予社會上的每一個生活處境的人平等的機會及無私的愛。

給予社會最弱勢者最大的幫助
  2002 年在菲律賓,距離馬尼拉的車程約十一小時的卡令佳村,村民馬麗雅女士生出了一對連體女嬰,對當地小村落帶來一陣騷動及議論。當地原住民的村民相信生出連體嬰是因為祖先犯錯受到詛咒才會有這樣的業。
  這一對連體嬰一出生就是不幸的,但是母親馬麗雅卻不願意放棄,堅持帶著連體女嬰到馬尼拉求醫。然而醫師說如果要進行分割手術要一百萬元以上,馬麗雅頓時天旋地轉難以形容內心的絕望。但奇蹟發生了,就在她抱著Lea和Rachel 要離開醫院的那一剎那,剛好碰到菲律賓慈濟人醫會的副總幹事李偉嵩師兄,李師兄到醫院探望一位義診的病人,看到這一對連體嬰的狀況,了解之後決心幫助馬麗雅。李師兄聯繫台灣花蓮慈濟醫院,慈濟醫院也派出醫療團隊到馬尼拉為 Lea和Rachel進行評估。在幾次聯繫及各方奔走下,菲律賓慈濟分會志工順利辦好馬麗雅及 Lea和Rachel 的護照,將Lea和 Rachel送到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進行分割手術。
  慈濟人把這一對異國來的連體嬰當公主般的看待。志工一路陪伴,各種玩具各種愛的關懷從護士到志工,從志工到醫師,極力讓馬麗雅和孩子忘記思鄉之愁。在醫學上,十幾個不同科別,五十多位醫師同仁的共同會診努力,歷經三個多月的評估、研究、添購器材,終於在2003年6月順利將連體嬰分割成功。
  馬麗雅感動慈濟人的付出,也發願終身茹素以表達對這一切的付出之感恩。菲律賓的慈濟人並且在馬尼拉幫馬麗雅找到一個處所,好讓Lea和Rachel能繼續受到醫療之照顧。志工為安定她們的家庭,還幫父親安迪找了一個工作,讓他們能在馬尼拉住下來。半年過後連體女孩的身體狀況穩定,回到山上卡令佳村,村民的驚訝及喜悅自然不可言喻。傳說中的祖先受詛咒所承受的痛苦,因為慈濟人共同的努力將它改變了。約翰羅斯所稱讓社會最不利益者獲得最大的利益,在慈濟的世界裡,每一天都在發生這樣的故事情節。這是平等真義的真正實踐。
  而要做到以平等心愛天下人,先決條件就是要接觸。直接是慈濟行善所堅守的原則,直接的發放、接觸窮困之人,就能夠轉化富有之人內心的慈悲。教富濟貧,必須從直接的親身參與著手。許多台灣及世界各地的國人企業家,過去也常常捐款給慈善機構,但是當他們真正參與慈濟慈善或醫療的工作之後,生命立即發生重大的改變。他們接觸到多明尼加垃圾山的窮苦,感受到外蒙古以及新疆寒冬的悲涼,驗證了阿富汗人民因人禍所承受的命運,體會了印尼垃圾河流裡數不盡的人生滄桑。經由直接接觸,他們的悲心從此被激發,他們不只投入行善更進而改變自己的生活及家庭。覺得自己是幸福中人,所以能夠惜福再造福。悲劇自有一股力量會讓人牽繫不已,透過災難及貧苦的親自參與,人可以轉化自己自私,淨化我們的無明。
  慈濟志工深知要做到證嚴法師期許的,能體會無所求付出的快樂,唯有降低個人之慾念及貪婪。於是一個個在實踐中逐漸走向個人修行,他們的善行不只改變了貧困人們的命運,也改變了自己家庭的命運。

平等愛之二:濟貧教富,一切人皆能付出、皆能愛人
以感恩心付出,才能讓受災戶安心,重拾生命的尊嚴及信心。用尊重的平等心付出,才能讓貧窮的人們走出悲苦,成為能付出的人,這是慈濟所欲建立的愛的循環。
  在教導富有的人濟貧之後,證嚴法師還要「濟貧教富」。貧者和富者是平等的,他們一樣有付出及佈施的可能。佛陀當年也曾稱許一位佈施一塊破布的貧婆是具有無上之功德。
  慈濟基金會的許多發放都是先進行訪視,了解災民需求,並逐一造冊才進行發放。決不會出現丟擲物品給災民,或讓災民搶物品之情事發生。因為發放的重點在尊重,在給予愛和關懷,所以慈濟志工所到之處都是隊伍整齊,發放的過程都要向受災戶致上感恩,並深深的鞠躬。一個災區的災民災難來襲前可能是一個生活相當寬裕的中產階級,一個災難襲來,親人離散,家產頓時蕩然無存,我們能不以恭敬的心關懷陪伴他們嗎?如果用傲慢的心進行發放,一定會讓受災戶心靈受到更深的創傷。因為慈濟以感恩的心情進行救災,讓災民得到物資的同時也得到關懷和愛,所以他們能從愛中逐漸得到止痛療傷。
  在災難現場協助災民走出哀傷最好的方法就是讓災民加入賑災的行列。在南亞海嘯之後的賑災期間,慈濟志工到達斯里蘭卡的汗班托塔災區。一位慈濟的企業家看到一名汗班托塔災民因為失去親人,絕望失魂,已經一週未曾進食。慈濟志工擁抱他,陪伴他和他聊天,之後再給他一碗玉米濃湯喝下去,喝完湯他終於痛哭失聲,一週以來壓抑的情緒突然崩解。第二天慈濟人請他穿上志工背心開始發放,他從那一刻起就逐漸忘卻哀傷,當看見有更多的人在受苦,人就會生出無比的勇氣及力量。因此投入志工再付出,是真正走出哀傷的良方。這是安身之後的安心,而安心要憑藉著尊重、關懷及陪伴,並引導他們一起加入付出的行列。
  南非祖魯族的黑人長期處在貧困之中,慈濟人在村落間發放物資,為他們開設縫紉班,協助他們改善經濟生活。多年後,南非的祖魯族人自己也組織起來,撥出他們縫紉所得的一部份,集合眾人之力,在鄰近的村落開設更多的縫紉班,幫助其他的黑人社區脫離貧困。像這樣的縫紉班在南非已經有六百多所,目前已經超過兩萬五千位祖魯族的婦女加入受惠。這批祖魯族黑人他們也利用週末加入慈濟志工行列,進入南非社會最黑暗的角落關懷愛滋病患。
  透過尊重及無所求的愛,讓一切被幫助的人,也都能開始為他人付出,這是愛的循環,也是慈濟人的平等愛,在非洲大陸這一批基督徒身上得到更深遠的實踐。

平等愛之三:怨親平等,用愛回應仇恨
  平等對待一切眾生,須更進一步推展到如何對待仇視我們的人。人類花在對抗所耗費的資源正是今日貧窮產生的諸多因素之一。只有我們真正放棄對抗,開始互助,我們才能終久的消弭貧窮。
  1998年當印尼發生暴動,許多華人被印尼暴徒攻擊殺害,許多華人紛紛出走。大批逃難的人等候機場準備搭機離開那個殺戮之地。但是證嚴法師那時卻呼籲他的弟子—慈濟志工不要逃離印尼,而是應該用這個機會積極的付出回饋印尼人。證嚴法師的悲心智慧啟發了在雅加達的慈濟志工。1998年印尼排華暴動期間,慈濟人在雅加達當地發放物資及藥品給十萬個以上的窮人及軍警眷屬。2002年更在雅加達最髒的紅溪河開始進行慈善及醫療之工作。慈濟人將整條長達十多公里佈滿垃圾的紅溪河整理乾淨,並且辦義診救治將近五萬人。印尼的慈濟企業家出錢出力,將住在河上的上萬名居民遷出,然後興建大愛屋讓他們能有嶄新的住所及亮麗的社區。慈濟志工更在社區內興建學校,讓下一代的孩童能接受良好之教育。同時有一個永久性的義診中心及建立庇護工廠,讓這一群原本貧困的住戶,有穩定工作謀生之機會。慈濟志工更為社區裡回教徒住民,蓋一座各宗教都可以使用的聚會所。慈濟人對於一向仇視的印尼人不只安身,安心,還要安生。這不只是力行平等愛之最高意義,更實現證嚴法師不對抗之宗教本懷。
  人類花在對抗所耗費的資源正是今日貧窮產生的諸多因素之一。只有我們真正放棄對抗,開始互助、互愛,我們才能終久的消弭貧窮。
  從十七世紀法國大革命所命標舉之自由、平等、博愛等口號,諭示著人類三階段的社會理想之實現;十八世紀的哲學家約翰米爾(John Mills)奠定了《自由》的基礎理論及實踐之後,個人無止盡的發展及自由市場之競爭,造成社會極端的不平等。一直到兩個世紀之後,才由美國的約翰羅斯提出平等的真義及理論。但是約翰羅斯解決了平等問題,卻還未解決博愛的問題。大愛/博愛,是人類邁向和諧、富足、進步的最大關鍵。而慈濟人的平等愛一切人,令一切人皆能愛,怨親平等愛,正為西方之自由、平等思惟具足後,所留下愛的理念之缺口,找到完整的歸屬。證嚴法師四十年來所實踐的《無私的大愛》,應該是當今人類消滅貧窮最終和最高之依歸!
  消滅貧窮是本世紀也是人類有歷史以來一直追求的夢想和目標。貧窮不是起因於無知,而是源於無止盡的慾望。貧窮不是導因於落後,而是冷漠的緣故,貧窮不是因為資源不足,而是過度浪費。貧窮不是因為社會缺乏正義,而是堅持正義所造成對抗仇恨,耗費鉅大的物資。
  消滅貧窮不只是從富人捐款開始,而是從一個節制的心萌芽。今天掉在地上的一粒米,可能就是幾百萬公里外飢荒的原因。眼前的仇恨對立,正是造成地球另一端孩童飢荒的關鍵因素。人類只有開始接觸貧窮,不再覺得貧窮遙遠抽象,我們才能認知自己的慾望乃是他人窮困之淵藪,我們只有開始互助,實踐無私的大愛,並且用愛化解一切種族、宗教或國家之紛爭,我們才能永遠的驅 離貧窮於地球之上。

台灣心貧的解決與出路
  證嚴上人常說天災始於人禍,溫室效應其實是心室效應。人心的慾念不斷的擴張,使得大地遭到無可回復的破壞。而隨著人類人口的暴增,森林不斷開發,水源逐漸消失了,原來在叢林中的病毒隨著開發的際遇和人類緊密的糾纏著,流行病成了人類社會生存延續的另一個巨大威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經使地球氣候異常,在未來的一個世紀,人類的生存面積必須決定於海水的高度。多數臨海城市在可預見的一個世紀會消失在海中,如同柏拉圖的亞特蘭提斯古城會幻化成海市蜃樓成為過往煙雲。而這一切都是人類的貪念無止盡的擴張所造成。
  佛陀曾說,五濁惡世有「劫濁、眾生濁、見濁、命濁、煩惱濁」。各種「濁」似乎在當今社會一一出現。人口激增所帶來的壓力,是「眾生濁」,許多牲畜一年數十億計的遭殺害,戰爭奪走多少人命,流行病讓家庭失去多少親人,這是命濁;科學專業越發達,人與人的意見越行分歧,乃至宗教間分裂越來越大,這是「見濁」。資本物質越發達,心靈越空虛,自殺憂鬱症逐漸成為社會頭號的殺手,這是「煩惱濁」。而這一切現象就是人類導致「劫濁」的宿命嗎?
  證嚴上人說「來不及!」正是因應「劫濁」的各種亂象,期待大家為災難世間多精進付出所產生的急迫感。他呼籲「心寬念純、美善人生」。人因為執著而苦惱、因貪婪而殺戮、因缺愛而煩惱,這一切都必須重回到如何保有一顆單純的心靈,及尋獲純淨的人與人之關係。
  台灣數十年來所獲得的經濟成就和社會繁榮得來不易,但是社會卻出現許多憂鬱自殺的事件,一方面是大家的心都是以物質的獲取及成就為榜樣,不斷的擴張自我的欲求,因此卡奴,生意因為過度擴張而倒閉的心貧層出不窮。加上媒體報醜不報美,報惡不報善、甚至刻意扭曲誇張某些行為及事件,都使得人心的提振,缺乏真正的正向力量。也加速社會人與人間的不信任。
  慈濟八大腳印特別落實社區,大愛親子班,凝聚三萬多個志工,培養父母與孩子的親密正向互動,社區環保志工全台五萬人,分布在五千多個環保點,為推動台灣社區淨化及人心知足的理念竭盡心力。許多致力於環保的志工,不但保護了社區和地球,也讓自己的心地更加的知足少欲,知道愛惜物命。新台灣人包括外籍新娘及外勞,慈濟開闢社會推廣教育,教導外籍新娘台灣禮儀,婆媳相處智慧,及親子互動,讓外籍新娘能融入台灣社會,進而成為一個對社會積極付出的台灣公民。人醫會定期在全台數十個定點為外勞舉辦義診,為這一批台灣經濟付出的朋友,得到身與心雙重的照顧。台灣的不快樂指數過高是心不足所導致。社區志工平常在鄰里間愛灑,希望能營造一個愛的大家庭,所以持續堆動六年的愛灑人間,至今仍在社會各角落進行著。希望秉持著微薄的力量力挽被社會大眾媒體及各種力量帶著要往下沈淪的台灣,散佈愛和希望的種子。
  只有人積極去付出,人才會忘記自己的哀傷,看到有更苦難的人,人才會了解自己其實是一個幸福的人。這就是知足的源頭。而知足是治癒心靈憂傷及心靈貧窮的唯一良方。台灣人不知足的很多,欲求多,企圖心強常常是苦的來源,我們應該力行付出利他的實踐,才會活出自我生命之價值。生命的一切價值如果只是定位在世俗成就或財富權力的獲取,這是一個無底的黑暗,因為求的人生一定是苦的人生。所以證嚴上人要大家當一個付出的人生。不問社會或命運給你什麼,而是你給社會及他人付出了什麼?在慈濟小學強調付出及利他的觀念,因此在學校裡幫同學打飯菜,甚至掃廁所的都是學業成績好的人擔任。因為服務是一種榮譽。幫助他人不是一種苦差事,而是一項成就。只有人積極的付出才能治癒因為過度企圖心急欲求造成種種生命的扭曲及不幸。上人說人要運命,不要被命運。就是要我們積極的把握自我價值,付出無所求,命運自然會跟著轉變。融入一個行善的團體自然會獲致更大的正向能量改造自我的命運。這就是一滴水如果能不乾涸,是因為它融入了閃亮的大海。
  愛他人之心及對事抱著正向的態度是祥和社會必需的關鍵。但這個理念的達成不是去要求別人做,而是自己以身作則。當別人有錯,我們不是去指責某人或某單位,而是自己以身作則,做到讓他人感動並且願意跟隨。證嚴上人從看到貧窮人無法就醫開始做慈善,到創立醫院不收保證金,從而醫院志工體系的建立後,倡導以病人為師的醫療理念,乃至創立大愛電視,希望經由人文媒體的管道淨化人心,社會祥和等;這些創建都是秉持以身作則的理念,期望清流能逐漸擴大成為主流。當指責開始,對立就產生,對立加劇,社會正義的眼睛就更加模糊。因此當別人有錯,我們不跟隨,也不指責,而是盡力的去作對的事,並逐步擴大對的足跡,同時勇敢的、智慧的去宣揚對的理念,這才是匡正社會之根本方法。
  如同證嚴上人所言,「台灣無以為寶,應以愛心為寶」。愛心的奠定及落實從自己做起,要在每一個人身上落實。因此人人都有責任,人人都可以盡力。慈濟全台上百萬志工所兢兢業業努力的就是希望擴大愛,以創造台灣為全世界最卓越的愛心之島。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