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6年04月16日
總統府舉行4月份總統府月會暨宣誓典禮
  總統府今天上午舉行4月份總統府月會暨宣誓典禮,陳總統水扁先生親臨主持,並聽取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邱坤良專題報告。
  典禮上午十時在總統府大禮堂舉行,總統由總統府秘書長邱義仁陪同抵達會場,中央政府機關首長均與會。
  在唱國歌及向國旗暨國父遺像行三鞠躬禮後,首先舉行宣誓儀式,宣誓人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陳明通、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劉世芳、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曹愛蘭,在總統監誓下宣讀誓詞,儀式莊嚴隆重。隨後,邱坤良主任委員以「縮短城鄉差距-人才培育與社區營造」為題,進行專題報告。
  專題報告內容為:
一、前言:城鄉差距的迷思
  城鄉差距、區域資源失衡,以及本島、偏遠地區的嚴重落差,由來已久,也是當前國家發展所必須面對的問題。從清末台灣建省,到日治和國府遷台,政治重心都在台北,而日治開始,都市興起,城鄉之間的差距逐漸明顯。台北市也快速成為人口最多、資源最集中的全台首善之區,另外,受到漢人拓墾移民歷史影響,比西部平原晚開發的東台灣,更成了發展落“後”的「後山」。
  同樣在台灣,不同的區域、城鎮、鄉村便有不同的身分與身價,而且隨著半世紀以來的工商發展與社會變遷愈加明顯。鄉村青壯人口大量移入都會,就學就業,拉大了城鄉差距,都市是政治經濟的心臟,也是文化中心。重要公務機構、金融機構,頂級消費的餐廳、百貨賣場和名牌旗艦店,高等教育機構,大醫院和圖書館、博物館、劇院、音樂廳等大型的生活機能與公共空間,以及藝文展演服務設施,多集中在都市。大型的藝文展演活動因而也多集中政經強勢的都市,而形成了”人文薈萃”的都會文化。都會-特別是台北市-獨享資源,其他區域,特別是中南部、南部、東部的農村、山地、離島更淪為國土的邊陲。更矛盾的,許多企業工廠設置在南部或其他區域,地方默默承受環境污染的問題,營運總部則大半設在北市,在地繳稅,並提供城市作為公共建設經費。
  其實區域資源失衡、城鄉文化呈現巨大落差固然是一般人普遍的認知,但無論概念、語意,以及解決方法仍有討論空間。例如所謂「重北輕南」,除了台北市的確成為政經文化重心之外,其餘桃竹苗、基隆等北部城市與台北又有一段差距,南部各縣市,雖然普遍比不上台北市,但台南市、高雄市的情形又比其他南部縣市佳。
  而所謂鄉村雖常被視為偏遠、落後,但距離台北市區不遠的鄉村不但保有鄉野寧謐的生活空間,又可以享受台北都會區的公共設施與藝文展演活動,生活機能比都會區更佳。
  再者,城鄉、區域之間資源分配不均,生活環境與工作條件迴異,而縮短其間的教育、文化差距也早已成為政府施政的重要目標。
  然而,如何縮短?是要「解決」哪個環節或「縮短」城鄉哪一部份的「差距」?是以哪一個區域的哪一個城市作為標準,台北市?台中市?或其他被視為進步的城鎮?皆值得思考。而台北「文化發達」的摩登意象,包括大型演藝廳的大師級演出和觀賞人潮、公立美術館推出的國際藝術大展等,是否就是各地城鎮鄉村推動文化建設時,全力以赴的”進步”標竿?
  換言之,所謂「縮短城鄉差距」的真正意涵何在?應該先予釐清。否則,一味縮短城鄉差距,容易掉入單一的都會價值,以都會作為進步生活的典範與國家發展的準則,造成鄉村盲目追趕都會文明,反而抹煞了原有城鄉文化「差異」的正面意義,導致「城不城、鄉不鄉」,不僅讓鄉村文化失去應有的自信,城鄉「差距」反而更加擴大。
二、打造城鄉文化共同體
  每個城市、鄉鎮都有屬於自己的歷史傳統、人文環境與自然景觀,生活機能條件容或不同,鄉鎮的文教措施、醫療設備、休閒活動也有極大的改善空間,但要改善不同地區的生活環境與文化措施,基本策略仍在於建立區域的空間文化特色。
  從民間文化發展史來看,無論就族群祭典禮儀、掌故表演、工藝,或是文化景觀,鄉村地區經常是文化傳統孕育與發展的沃土,與城市商業的鼎盛活力,相輔相成,兩者同等重要。長久以來,國家藝術、文化的發展常常呈現鄉村文化「進城」的情形,而未必是文化「下鄉」的結果。即使近代農村經濟凋蔽,文化活動轉弱,但是面對全球化的競爭,保留著傳統文化的在地鄉村,反倒成為城市文化的後勤加油站。
  由於城鄉命運唇齒相依,城鄉文化均衡發展的重要性顯而易見。況且,從區域發展的角度分析,國家即使擁有超級都市作為文明的堡壘,以都市的人文景觀,代表國家頂尖文化的意象,那些保存了地方特色的鄉村文化,則有如文化生態系中淨化心靈、涵養活力的綠色之肺,仍將牽動著區域文化整合的成敗。加上,城鄉文化的消長,原本就是個持續變動的概念,城、鄉的角色互補,密不可分,是個共生的資源網絡,應該打造為區域合作概念下的「城鄉文化共同體」。
  城鄉關係並非一成不變,全球化的當代浪潮更將改寫台灣未來城鄉的歷史,是探究城鄉差距不可忽視的面向。全球化帶來資訊、科技、資本、人才與文化創意的跨國流動,影響所及,有形的國界消失,空間距離不再具有實質意義,原本居處國土「邊陲」的鄉村將逐漸「去邊陲化」,核心都會區則面臨「去中心化」的壓力。透過全球資訊網絡的超連結,任何偏遠的小地方只要能夠凸顯地域特色,都可能躍上國際舞台,麻雀變鳳凰。相對來說,城市也需重視在地精神,以免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喪失了自身的認同,以致輕易被取代。
  簡言之,孕育多元文化的城鄉差異,可望成為跨國競爭的重要憑藉,全球化表徵的「城市」以及在地化意象的「鄉村」,可望脫離二元對立的思考模式,融合兩者的「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則是打造「城鄉文化共同體」的主要動力。從城鄉共生體系來看,台灣整體可視為一座多采多姿的「大都會」(cosmopolitan)。尤其,高鐵運輸使得南、北距離大幅縮短,將逐步形成一日生活圈,也可能出現貫穿西台灣,帶狀的鉅型城市(megacities)。透過交通系統動線,各地的生活條件、學習空間都能有效連結,城市固然有城市的活力,鄉村也有鄉村的吸引力,鄉村涵蓋在都會系統之中,即所謂的「有城有鄉」;而保住鄉村,就是保存了城市競爭力,亦即「保鄉保城」。透過密集交織的地理空間,建立本土與國際、城市與鄉村,以及南/北與東/西的文化匯流。
三、強化地方文化認同
  過去政府為了縮短城鄉差距,曾經採取都市開發的模式,推動台灣鄉村的建設與發展,而少見針對鄉村文化特色的國土發展政策,有關鄉村文化的保存與傳承、社區或部落共識的凝聚,產業技藝的復育皆付之闕如,結果是鄉村景觀和生態環境的嚴重失序。因此,針對縮短文化的城鄉差距,應在都市文化發展之外,擬定一套「以鄉村為主體」、「認同鄉村價值」的文化策略。
  回溯台灣早期社會,包括農、漁村或是偏遠聚落,各個社群的凝聚力極強,不論是歲時祭祀或地方公益,在地方頭人號召下,無不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甚至粉墨登場,娛神娛人,傳統藝術就是在這種全民共同參與的情形下,香火不息。
  社區總體營造強調人的改變,提供由下而上、自主營造的社區發展模式,正和激發民間活力、重建鄉村文化現場的理念相契合。不過,審視現今社區的文化參與,雖然已見生機,但仍多需仰賴公部門資源的挹注,以及少數地方菁英熱心的投入,因而,若能持續找回民間自發的文化活力,將更能擴大社造影響的深度。
  文建會新近展開的「台灣生活美學運動」,即從激發民間活力的施政理想出發,盼能從日常生活場域做起,透過個人文化習慣的涵養,居家所在的聚落空間、信仰中心的寺廟等公共環境的改造,以及民俗演藝的社區扎根,提昇一般人的文化素養和美感意識。此計畫不僅鼓勵地方上的國民小學設立以學童為主體的「學生美術館」,進行公民美學的生活扎根,也將原來集中在少數菁英的藝術資源,釋放到各個鄉鎮社區,讓當代創意融合在地文化特色,活化公共空間,而成為社區再造的力量。           
  作為社區再造延伸的地方文化館,更是鄉村強化自我文化認同,打造鄉村意象的前進基地。雖然,部分地方文化館因管理營運問題,被某些民代批評為「蚊子館」,地方文化館有被集體污名化的不公情形。不過,地方文化館強調地域特色,是詮釋地方文化主體性的表徵,它的在地定位清楚,可和全球化潮流中,迎合國際主義文化品味的都會型博物館,形成認同上的區隔。
  況且,許多地方文化館是整個鄉村聚落中唯一打造的藝文據點,可發展為民眾生活情感的寄託,文化意義值得肯定,參觀人數的多寡,不應該是政策評估的唯一標準。曾經獲得文建會補助興建的地方文化館,迄今已超過兩百座,即使部分館舍的後續營運管理,確實有檢討改善的必要。然而,過去數十年來台灣的鄉村地區罕見地方藝文設施,在地民眾的文化權益不彰,對照之下,文建會近年來推動地方文化館的政策施行,顯然對於縮短文化的城鄉差距,已有建樹與突破。
四、以文化創意帶動地方經濟
  回顧1994年,文建會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相關政策,是縮短城鄉文化差距的里程碑。如今,正值社造十年轉型的關卡,台灣城鄉發展也面臨新的轉折。受到全球化時代產業跨國流動的衝擊,台灣傳統產業正加速外移,工廠多遷移到薪資更低廉,環境管制寬鬆的開發中國家,導致原有產業消失,在地的工作機會也大幅減少,本地城鄉同時面對另一波產業變遷的壓力,經濟模式的興革勢在必行。因此,文建會下一階段推動社造,可順勢介入鄉村社區的產業轉型,以文化和創意結合的新類型產業,扭轉鄉村的經濟劣勢。
  強調創意研發和品牌行銷的知識經濟,不只適用於都會菁英,鄉村地區也有發展社區型創意產業,開創文化經濟版圖的潛力。尤其,社造回歸地方主體,恢復鄉村的自信,許多傳統鄉村的「寶貝」也就容易找回,轉化為鄉村未來發展的支柱。原來鄉村「落後」歸咎的因素,應該從「負債」變「資產」,而被視為鄉村重新發展的機會。
  各縣市鄉鎮的地方工藝、民俗祭典表演,以及聚落文化景觀,既是地方魅力所在,也是發展文化經濟不可或缺的創意源頭。例如,澎湖二崁原本是個人口大量外移的離島漁村聚落,一度形同被世人拋棄的廢墟。但是,近年來因為一批年輕人相繼返鄉,投入社造行列,他們透過傳統聚落的活化、再利用,發展出觀光民宿、創意的個性小店,以及檀香等多項文化產業,終於讓已沒落的文化景觀,重現生機。
  人口高度集中的都會,因為過度開發的結果,常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地景的破壞,社群文化的保存較不容易,社區人際網絡也更為疏離。對照之下,原本被視為「落後」、低度開發的鄉村地區,特別是客家及原住民聚落,反而保有較多傳統的族群文化,許多歷史悠久的地方聚落,多仍維繫著親密的社群互助網絡,它們的生態環境資源也更為豐沛,具備綠色開發的優勢。尤其,台灣「後山」的東台灣,是山海淨土的日出之地,也擁有多族群的文化景觀,比起其他西岸的都會,更能符合人文環保的當代普世價值,反倒是台灣文化展開國際競爭的最大利基。
  在工商開發的傳統思維以外,文化創意是城鄉發展的另一條出路;文化創意成為地域發展新的選項,也將打破城鄉競爭力的傳統版圖。例如,南投縣和台中縣,其境內大部份是地處偏僻、經濟條件不佳的鄉村地區,也曾受到921大地震的嚴重破壞,但是,它們透過社造重建的力量,塑造一個個自主、覺醒的社區,並且逐漸發展出有別於工業量產的社區微型產業。他們投入工藝創作、有機農業、生態旅遊、休閒民宿,以及特色餐廳等的經營,不僅活化在地經濟,更提高了社區民眾就業的機會,間接帶動青壯輩回流,可說是以社造人文力量,改善城鄉差距的典範。
  鄉村傳統資源的重新認定,鄉村文化資產再利用,是發展鄉村創意經濟,縮短城鄉差距的重要切入點。觀察過去文化資產的守護,多以文化資產硬體的單點修復為主,經常忽略了社區居民認同、工匠技藝傳承,以及在地文化資產人才的培育,至於無形文化資產保護,就更難掌握推動的成效。因此,文建會一方面推動「文化資產社區守護網」,讓有形、無形的鄉村文化資產,藉由在地社群的共同凝聚力,建立起安全守護的網絡。另一方面,這些過去被忽視的在地文化資產,也將是重建「鄉村價值」的最佳詮釋者,這些文化資產活化以後,將可轉化為鄉村發展創意產業的豐厚文化資本。
  從地方工藝振興的角度來看,生活工藝既是國民精神的表現,也是地域文化資產的累積,人民、土地和聚落更是工藝美術植根的土壤,談台灣工藝的復振,更須從喚回族群自信出發。因此,將無形文化財的社區傳統工藝,納入文化創意產業,藉以發展出在地特色的文化觀光,應是縮短城鄉文化差距的可行對策。
  台灣鄉村的創意產業發展,如果能夠以文化帶動觀光,將可再創區域發展的高峰。況且,文化與觀光結合,是先進國家推動政府組織再造的新趨勢。只不過,台灣現今的觀光發展仍以硬體開發為主,對人文環境的整體關照,以及文化創意、美學思維亦待提升,相對地,文化部門向來以文化藝術為本位,對於相關產業的投資觀念和成本效益分析,較為不足,兩大部門未來若能進行業務整併與組織調整,定能發揮最大的文化效果,亦能振興地方觀光,並且進一步結合文化與經濟,建立創意產業的總體發展模式。
五、推動區域性文化整合
  基於「城鄉文化共同體」的信念,縮短文化的城鄉差距,必須跳脫城鄉競爭、城鄉價值對立的傳統思維,而採取區域整合策略,爭取「城」、「鄉」雙贏,最後形成文化多樣性的國土開發模式。例如,去年10月17日是日治時期台灣文化協會成立85周年的紀念日,文建會不只把它訂為「國民文化日」,並將設置在中部地區的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臺中圖書館、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國立臺灣交響樂團、二十號倉庫以及台灣建築、設計與藝術中心等國家級藝文機構,共構為「中部文化圈」。
  帶動區域整合的「中部文化圈」,是要以策略聯盟的概念統合各個館舍的文化行銷,除了提供藝文加值的跨館服務,更要成為中部文化資源的輸出/輸入平台,開拓總體文化版圖。這個文化圈也企圖結合區域內的其他博物館(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縣市文化局、地方文化館、鄉鎮圖書館及在地社區等,將零星「點」狀的文化設施,整合為全「面」的文化板塊。
  值得注意的是,「中部文化圈」所連結的各個文化據點,剛好分佈在不同的城鄉地理與人文環境,它們的整合,代表了城鄉資源匯流、跨界合作的區域文化想像。區域內的各個文化據點也不再是單打獨鬥的局面,而是彼此功能統合,擴大藝術能量的整體文化戰略。因此,若從單一文化據點個別的比較,區域內的城鄉差距確實很難在短期間內弭平,不過,透過這種區域文化網絡的整合,打破藝術分工的藩籬,長期以來文化落差的問題,即可因資源交流與分享的共同行動,而趨緩和。因此,文建會將逐一推動具地域特色的區域性文化整合(例如,全面架構「地方文化生活圈」,或是建構具多元族群特色的「東台灣族群文化圈」),以達成縮小城鄉差距,平衡區域文化的目標。
六、鼓勵藝術人才落地生根
  過去台灣表演藝術發展的主流,多以西方的詮釋觀點為依歸,後來,雖然歷經本土化運動的洗禮,整個表演藝術生態仍然受制於台北的文化風向,地域性格強烈的台灣中南部,長久以來被視為表演藝術的沙漠,竟習以為常。為了縮短表演藝術的區域失衡以及城鄉差距,即將在高雄衛武營興建的「高雄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中台灣的「台中大都會歌劇院」等,對於表演藝術資源過度集中台北市的情形,將有所改善。不過,推動文化的硬體建設固然影響極大,相關軟體條件的同步配套措施更形重要。因此,這幾座國際級表演藝術殿堂推動硬體興建工程的同時,文建會將率先啟動表演藝術人才培育的「南方表演藝術發展計畫」(簡稱「南方計畫」)、「中部表演藝術發展計畫」等,並且制訂具體的獎勵與扶持措施,鼓勵具在地特色的演藝團隊在中南部「落地生根」,讓「軟」、「硬」兼施的積極南進政策,有效拓展本土精緻文化的版圖。
  由於城鄉差距涉及廣泛的國家區域發展問題,縮短城鄉差距,也絕非單一行政部門就可完成,而是需要透過政府跨部會施政的整合,才能展現具體的成效。台灣鄉村的青壯人口嚴重外流,是產生城鄉差距的重要原因,如今,若要喚回鄉村原有的活力,就得提供年輕人足夠的歸鄉誘因,同時解決他們在鄉村所面對的生計問題,才能進一步鼓勵他們投入當代農、漁村的生活現場。不過,當代鄉村文明的重建過程,若能思考地方新世代的精神品質和娛樂生活的需求,將更具永續發展的可能,文化創意豐沛的鄉村生活,也將更能留住青年人的心。文建會將結合相關部會的人才培育以及在地扎根計畫,推動「南方計畫」、「中部表演藝術發展計畫」等,鼓勵藝術人才暨表演團隊「落地生根」。他們如同傳統鄉村延續戲曲香火、凝聚社群認同的地方子弟團,將和返鄉的地方新世代聯手出擊,以創意形塑農、漁村的未來。
七、節慶在地化
  地方上世代傳承的傳統節慶,是鄉鎮活力的指標,如何透過「節慶在地化」的文化策略,凸顯城鄉「差異」的多元文化優勢,也是思考城鄉議題的重要面向。尤其,歲時節令原存在於每個人的生活之中,也結合地方歷史、地理與人文傳統,處處都有節慶的影子,甚至成為地方一年一度全民參與的盛大祭典。然而,以元宵佳節為例,從台北、高雄、嘉義的元宵燈會到平溪放天燈、鹽水放蜂炮、台東炸寒單(玄壇)……,全台鬧彩彩,顯現台灣民間的生命力,但也反映當前節慶活動與地方文化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現在的節慶活動已呈現兩極化的現象,有些地方愈辦愈大,並不斷以花俏、聳動的內容博取媒體青睞,營造全國性的知名度,吸引大量的外來客,與本地民眾生活空間的聯結卻又明顯減少。另方面,有些規模較小、但具傳統特色的區域型節慶活動因參與者寡,而逐漸消失。
  目前各地大型節慶活動各具特色,也各有改善的空間。共同的問題應是如何回歸節慶的基本精神,擴大民眾參與面與提升活動質感。節慶的特色不只在最後的儀式性呈現,它的組織、訓練、參與過程是最迷人,也最具文化意義的部分。節慶活動的主事者應重視這個過程,讓祭典的空間意義能更加凸顯。在做法上,可把民眾的空間關係與儀式展演的籌備、訓練過程視為節慶展示的一部份。
  另外,寺廟或節慶的主辦單位也應擬定計劃,鼓勵祭祀圈內的各空間、社團組織表演團隊,讓民眾參與儀式和展演。展演的內容以當地傳統技藝為主,但現代藝文在地方共識下亦應有呈現的空間。如此,觀光客才有機會體會當地歷史與人文活動,而在旁觀、融入之間,有一些品味與省思的空間,不致在大街上擠成一堆,人滿就為「患」。
  台灣目前各大節慶紛紛走觀光路線,無可厚非。畢竟,具特色的節慶活動能為觀光產業創造更大產值,並為地方發展帶來榮景。不過,觀光的主體仍在文化層面,主事者應該了解,唯有掌握祭儀的核心價值,由當地民眾代代相承,展現細緻的人文特色與藝術傳統,才能發揚地方精神,鼓舞人心,並由此產生觀光產業的文化與經濟價值。
八、結語:城鄉多元發展 再創台灣文化高峰
  有關台灣的社會發展,人們多習慣從都市發展的主流思考出發,全盤都市化的開發意向,往往導致鄉村原貌的消失,高密度、水泥化、違反生態法則以及欠缺永續精神的都會環境價值,也嚴重扭曲了傳統鄉村的空間意象。同樣地,針對台灣文化的區域性發展,人們還是無法脫離都市發展的慣性思維,崇尚都市化的文明想像,仍不自覺地左右著鄉村人文環境的改造,所謂提昇地方文化,彷彿要把鄉村的文化內容,拉抬到都市文化發達的水平,才算是進步與革新。如果從都市中產階級的藝術品味、都市文化消費的人口與指數、都市文化發展的歷史法則、以及都會型文化建設的規模和條件,來界定鄉村地區的文化發展程度,則地方的文化自卑感也會跟著浮現。
  探討區域性的經濟發展,或可化約為量化數據的產值,比較出開發指數的高低,以及先進/落後的評比;論及政治權力的消長,則有上下階級和勢力強、弱的分野。然而,有關文化發展高、低的「差距」,卻很難用簡單的標準來度量。換言之,討論文化的城鄉「差距」,本質上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問題,真正省思的應該是民眾對於地方環境、城鄉文明的認知,以及,城鄉的文化資源是否分配得當?如何儘快弭平公民文化權益的「落差」?而不應較量城鄉文化的高下,更不應該從城市「中心」傲慢的高度,輕言判斷所謂「邊陲」的鄉村文化,必定水準“低落”。
  甚至,所謂弭平文化的城鄉「差距」,也不等同於消除城鄉的文化「差異」,強調城鄉文化差異,才能在打造大城市的文化魅力之外,凸顯鄉村文化小而美的地域特色,以符合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的當代思潮。所謂縮短城鄉差距的真正含意應是多元的文化價值觀,尊重不同職業、興趣的人,以及他們所創造出來的文化景觀、生活模式,鄉村絕對不是都市化還未成功的未來都市,鄉村自有它特殊的文化發展脈絡。在這種的共識與理解下,所謂縮短城鄉文化差異最佳途徑就是維持各地城鄉的差異,讓每個城市、鄉村都有獨特的地理環境與生活景觀。
  唯有打破「都市是中心,鄉村為邊陲」的國土差別意識,尊重區域文化發展的城鄉差異,並且建立起鄉村在地文化的主體性,「縮小文化的城鄉差距」才有可能具體落實。尤其,在跨國競爭的全球化時代,作為在地文化寶庫的鄉村地區,是台灣進行全球競爭的無形資產,唯有讓都市和鄉村均勢發展,並且透過城鄉文化不同的優勢,各自建立文化發聲的場域,我們才能在全球化時代形塑國家整體的競爭力。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