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6年01月29日
副總統主持「世界的台灣」新書發表會
呂副總統秀蓮女士今天下午在總統府主持由她所執筆撰寫的「世界的台灣」新書發表會。與會者包括考試院院長姚嘉文、國史館館長張炎憲,以及總統府前資政鍾肇政、前國策顧問蔡清彥等多位前國策顧問。席間除觀賞特別製作,由副總統親自配音,介紹台灣歷史的影片外,並與現場賓客、媒體朋友進行意見交流。
副總統致詞時表示,今天影片講述的內容,對年輕朋友來說或許是「講古」,但對與會的前資政、前國策顧問等貴賓,包括她自己,都應該有很深的感觸。
副總統告訴現場賓客,原本她也邀請一位貴賓蒞臨,但因為他今天下午必須陪同來台參訪的蒙古前總統奧其爾巴特參觀故宮博物院,因此不克前來,他就是陳總統水扁先生,雖然總統無法出席,但以致贈賀詞的方式,上頭寫著「賀秀蓮副總統力作『世界的台灣』新書出版-『世界的新台灣‧台灣的女秀才』」,表達賀意。
為何會想到出版本書?副總統表示,2004年「世界經濟論壇(WEF)」評定台灣國際競爭力為全世界第4名,那是台灣發展成果最亮麗的時刻,雖然為台灣的表現欣喜,但是當時她心中卻充滿悲痛的情緒,因為她心裏納悶著:這樣的一個進步發展國家,為何他的人民對國家定位卻不清楚,因此她認為,台灣的人民應該要瞭解台灣的定位,包括台灣的過去、現在應如何與未來銜接?基於此一理念,她將早期在哈佛大學研習時期所著作的一本書「台灣的過去與未來」,重新以新的角度與眼光來充實內容,希望能建立台灣人民一個正確的台灣歷史觀。
副總統指出,她在撰寫「世界的台灣」這本書時也發現,台灣的命運往往是受到外來事件所影響,其中很多都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她以圖表顯示,決定台灣前途有四大事件,一是1894年至1895年韓國內亂與中日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永久割讓給日本;二是1943年至1945年,二次大戰日本戰敗,陳儀代表接受台灣,在這階段簽訂了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日本降伏文書、盟軍第一號命令;三是1949年至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國民黨撤退來台,韓戰爆發以及舊金山和平會議,期間美國總統杜魯門宣布「台灣法律地位未訂」並簽訂舊金山和約、日華和約等;最後則是1970年 至1979年越戰爆發、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爭議,此階段則通過了聯合國2758號決議、美中上海公報、美中建交公報、美國「台灣關係法」以及美中八一七公報等。這些重大國際事件都對台灣造成影響,台灣人卻無能為力,無法為自己當家作主,因此一次又一次徹底地改變台灣的命運,這是她在整理台灣歷史時最大的一個發現。
副總統進一步表示,她在撰寫此書起初想法是要將台灣主權、台灣與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美國之間淵源關係,作一個釐清,但後來她深覺,台灣人民應該在一段段的歷史悲劇和錯誤中有所省悟。此外,台灣不應僅是台灣人的台灣,而應與國際接軌,真正成為世界的一部份,因此她將書名改為「世界的台灣」。
除了台灣人民應對國家定位有清楚瞭解與認知外,副總統也呼籲,國共兩黨領導人也應以正確的態度面對台灣定位問題,因為歷史不能被扭曲,這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副總統表示,她特別希望年輕朋友能體認並瞭解台灣的歷史,倘若以小孩來比喻自己的作品,本書則是她第15個小孩,由30歲開始,她就一直執筆著作,或許本書是她付出更多愛的一本作品,但同時也是在寫作中最感痛心的一本。因為,她感觸很深,為何我們呼籲建立台灣主體意識,竟要花費如此長時間的探索?她進一步指出,在執筆為文期間,正值所謂紅衫軍距總統府咫尺之遙進行抗爭時,當時吵雜的環境下,她仍靜下心來繼續寫作,因此她要將這本書獻給所有台灣人民,更要獻給所有愛台灣,關心台灣的人們。
副總統也告訴賓客們,後天在世貿中心即將進行國際書展,她將連續二天在書展為本書與讀者們進行互動,第一場是本週五晚間7時至8時30分,第二場是本週六下午2時至3時。她希望屆時年輕朋友能一起來探討台灣歷史,透過本書,更加認識台灣、愛惜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