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5年12月28日
總統參加第10屆國家講座暨第50屆學術獎頒獎典禮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下午參加第10屆國家講座暨第50屆學術獎頒獎典禮,親自頒發國家獎座給各分科主持人。
  總統致詞時也強調,知識與創造力是國際競爭的關鍵,儘管我們在外交上處境艱困,但透過在場得獎人的努力,我們已經藉由學術的力量,跨越國界的藩籬,讓台灣在世界上能夠更受到矚目。知識就是力量,凝聚更多的知識,讓這股力量深入我們國家的每一個角落,深化國內學術研究的環境與文化,奠定永續發展的基石,是今後努力的方向。
  總統致詞內容全文為:
  非常高興能在歲末年終之際,和各位學術界的菁英齊聚一堂。今天是我們教育部國家講座暨學術獎的頒獎典禮,首先要代表政府和全體國人同胞恭喜在座的22位得獎人,以優異的表現從激烈的競爭中最後脫穎而出,榮膺國家講座暨榮獲學術獎。對於各位長期投入研究及教學工作,對國家學術研究的發展、提昇國際的競爭力,貢獻卓著,特別向各位表達誠摯的敬意。
  「國家講座」是教育部頒贈的最高學術獎項,而「學術獎」則為國內歷史最悠久的學術榮譽,不管是參與遴選或是接受推薦,都必須在學術研究上有重要或傑出的成就,經國內外學者審查之後擬具候選人名單,再經過教育部兩次的審查及票決後,才能遴選出今天的得獎人。唯有透過如此嚴苛的條件和甄選過程,才能讓更多人看見得獎人在學術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與表現。
  教育部設立國家講座的目的,除了肯定獲獎人在學術上的成就與貢獻,更是要將大家的智慧廣為傳遞。期望講座主持人在大學裡授課,能以豐富的學術內涵,透過卓越的教學過程,啟迪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帶領年輕一輩投入研究,開拓更寬廣的知識領域。另外,學術獎的設置已邁入50年,此一獎項主要是肯定得獎人終身學術研究的成果。深信在各位的努力之下,台灣的高等教育將會更加地精進,各位所發揮的學術專業研究精神,也將成為後輩學習的最佳典範。
  提升研究或教學水準,不能單靠一個國家講座或學術獎的頒發,我們需要政府、產業及學術界彼此之間長期緊密的配合,才能逐步達成既定的目標。為了鼓勵更多長期致力科學研究的學者,總統府也設立了「總統科學獎」,教育部也逐年編列重點發展經費,來鞏固我國高等教育的良好基礎。
  回顧這幾年來,教育部逐步推動各項教育制度的改善,努力建置健康的教育及研究環境,過程中或許有些阻礙,但政府對於高等教育的重視與投注的心力絕對非常有心。像是:在經費並不寬裕的情形下,仍然編列5年500億元預算,推動邁向頂尖大學的計畫;不只重視研究,教育部更注重大學的競爭發展以及學生的受教品質,從94年度的預算中寬籌10億元來編列大學教學卓越競爭經費。有鑑於此項計畫影響深遠,本人也曾經特別指示自95年度起,增加經費為50億元來擴大辦理。另外,推動公、教分離及修正大學法,希望透過制度面的修訂,提供國內更有彈性與自主性的學術環境,幫助各校發展成為別具特色的高等學府。
  知識與創造力是國際競爭的關鍵,儘管我們在外交上處境艱困,但透過在場得獎人的努力,我們已經藉由學術的力量,跨越國界的藩籬,讓台灣在世界上能夠更受到矚目。知識就是力量,凝聚更多的知識,讓這股力量深入我們國家的每一個角落,深化國內學術研究的環境與文化,奠定永續發展的基石,是今後努力的方向。
  學術研究是一條漫長而寂寞的道路,除自身持續不懈的付出外,當然也需要家人的從旁支持與鼓勵。在此,向各位長期支持得獎人潛心研究的寶眷們致上最高的敬意,並再次恭喜各位得獎人。最後,藉此機會向大家拜個早年,祝福各位貴賓、各位先進、各位朋友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新年快樂!
  第10屆國家講座各分科主持人名單:人文及社會科學:勞思光、黃一農;數學及自然科學:于靖、李弘謙、葉永烜;生物及醫農科學:張清風、陳培哲;工程及應用科學:謝曉星、薛敬和、李祖添。
  第50屆學術獎各分科得獎人名單:人文及社會科學:蒲慕州、鄭伯壎、梁定澎;數學及自然科學:陳俊全、鍾孫霖、季昀;生物及醫農科學:簡伯武、鍾邦柱、張美惠;工程及應用科學:陳良基、林一平、曾俊元。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