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5年10月26日
副總統召開「如何強化總體外交實力」會議
呂副總統秀蓮女士今天上午銜陳總統水扁先生指示,在總統府邀集外交部、國家安全會議等相關單位召開「如何強化總體外交實力」會議。除聽取與會單位針對所負責有關外交工作外,並期盼在政府與國人的共同努力下,能以創新的思維,推動台灣的外交工作,拓展台灣的國際能見度。
鑒於台灣的國際處境艱難,陳總統與呂副總統為開創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自上任以來全力以赴,多次赴訪友邦與非邦交國家,申致中華民國政府與人民的誠摯問候。總統更有感外交工作橫向連繫攸關成效甚鉅,加以台灣爭取加入聯合國履遭挫折,為了讓台灣的身影在國際舞台發光發熱、讓世界聽到台灣人民的聲音,政府與民眾群策群力,共同打拼,是讓台灣走進世界,同時與國際真正接軌的最有利途逕。有鑒於此,總統指示呂副總統主持外交之突破與創新系列會議,探討如何以創新思維,開拓外交空間。
此次會議為該系列會議第三場,副總統在會議開始時致詞指出,中國的快速崛起,表面上為和平,然而對台灣卻是充滿威脅,甚至是軍事的威脅,加上全球化、區域整合,使得台灣愈來愈邊緣化,正因為這樣的跡象、危機與挑戰,總統才認為台灣今後的外交需要有更新的思維與策略。副總統也肯定外交部長黃部長志芳對台灣外交工作的付出與努力。她表示,黃部長雖然做得辛苦,但也有一定的成就,就如同黃部長多次報告所說,我們的外交工作確實面臨空前的險峻,所以需要與會部會攜手共同努力。
副總統強調,外交是內政的延長,必須彙整各方面的實力,用最新的思維去推動,才能讓危機變成轉機,困境變成順境。
在聽取相關單位報告後,副總統並作以下幾點裁示:
一、台灣外交的三大困境:中國的打壓、國際的疏遠、國人對外交的冷漠。
其中國人對外交的冷漠尤其值得關注,由於國內長期以來陷入朝野對立,使得民眾對外交事務毫無興趣、冷漠,是我外交困境的因素之一。
二、台灣外交的三大迷思:
(一)對邦交國數目字的迷思。
(二)「中國打壓」的迷思:無法跳脫「中國打壓」既有框架思維,以致自綁手腳,無法有效地推動許多工作。
(三)對美中台關係的迷思:耽溺於美國、中國與臺灣三方關係中打轉。對於這三大迷思我們應該要有努力的新方向。
三、創新外交:E外交
美國國務卿萊斯女士提出的轉型外交,對我們來說,轉型仍然不夠,我們必須要有創新的外交,要有最創新的思維。例如推動E外交,用E外交來統合農業、科技、醫療、環保等,也是創新、有效的方式。
四、台灣走出去、世界走進來:
要兼顧如何突破外交的迷思與困境,就是台灣要向前走,台灣GO、GO、GO。台灣要向世界走出去,也要讓世界走進來,當世界走進來時,可以縮短我們與國際間的距離,讓疏離感得以彌補,更重要的是,讓豐富的國際經驗進入台灣,可以引起國人對國際事務的興趣。此外,也可思考在邦交國及非邦交國,舉辦台灣博覽會,以Taiwan Week的方式介紹台灣,讓台灣各面向的實力展現於國際間。
五、善用非政府組織力量:
去年成立的民主太平洋聯盟(DPU),集合太平洋國家愛好自由民主與和平的28個會員國家,共同為世界民主、和平與繁榮奉獻心力,我們應善用類此組織,共同重視與努力,進一步強化聯盟功能。
六、加強與現有國際組織及非政府組織溝通平台:如WTO、APEC及LI (國際自由政黨聯盟 ),強化並擴大台灣參與國際活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