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5年09月24日
總統參加民主進步黨2006憲政改造系列研討會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上午在民主進步黨2006憲政改造系列研討會「台灣憲政的困境與重生-總統制與內閣制的抉擇」致詞。
  總統表示,為了避免重蹈以往的覆轍,未來的憲政改造工程一定要突破過去舊有的窠臼,不能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要有完整的規劃與配套。如果要採內閣制就要全套的內閣制,由國會的多數黨領袖組閣成立政府,那就沒有必要存在由人民直接選舉的總統;如果要採總統制,就必須全套都是總統制,總統不但是國家的元首,同時也是最高行政首長,並對國會所通過的法案擁有完整的否決權。
  總統指出,民主就是要讓人民來做主,而一部民主的憲法,也必須是一部由人民自發參與、主動討論、蔚為風潮,最後由全民透過公民投票來決定的憲法。因此,催生新憲的工作必須是有生命的、有熱情的全民運動。在這個過程中,政黨或政治工作者,可以扮演推手、園丁或助產士,但絕對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是所有二千三百萬的台灣人民,如果沒有人民的參與和認同,新憲絕對不可能有成功之日。同樣的,只要有人民的肯定與支持,新憲的誕生也將不是任何人所能阻擋或者抗拒的。
  總統致詞內容全文為:
  今天本人非常地高興能夠應邀前來參加這一場的研討會,這是民主進步黨自這個月18日正式啟動2006憲政改造工程以來,所舉辦的第三場研討會。在前面的兩個場次中,分別針對「中央與地方政府權限的劃分」、「公民投票與修憲門檻的檢討」,以及「人民權利義務與基本國策」等議題進行研討,而今天的「總統制與內閣制的思辯與抉擇」更是整個系列的壓軸,結束之後將綜整各界的意見,具體的草擬出黨版的憲法草案,正式向中執會提案,代表著民主進步黨在邁入二十歲的成年階段時,對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所致上最好的獻禮。
  自1990年6月,民主進步黨提出「民主大憲章」做為參與「國是會議」的基本立場與主張後,歷年來民主進步黨對憲政改造所提出的各項訴求,不論是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接民選、廢省、廢國大,乃至於公投入憲等等,始終引領著台灣民主化發展的方向與軌跡,不斷為催生一部合時、合身、合用的新憲法而邁進,這不但是民主進步黨對台灣人民最莊嚴的承諾,更是為了台灣的長治久安所必須完成的政治基礎建設。在此誠摯的希望所有的先進同志,以及關心台灣未來前途的朋友們,要以為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寫歷史的心情,大家集思廣益,積極貢獻智慧與心力,為揭開台灣憲政發展的新頁繼續打拼。
  未來台灣到底應該採行美國的總統制,或是借鏡日本的內閣制,這個重大的議題隨著政局的發展,已經不再只是純學術性的研究或思辯,如今已經具有高度現實的意義。憲政體制的選擇,尤其是中央政府體制的選擇,是各新興民主國家所共同面臨的民主困境之一。過去六年多來,台灣在政治上所發生的各種紛擾,政府不斷的陷入空轉與內耗,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有相同民主化經驗的韓國與菲律賓等等,台灣絕對不是唯一的例外或個案,而我們也與其他新興民主國家一樣,仍然在學習、在摸索,為找尋新的出路不斷努力。
  憲政體制的選擇之所以成為新興民主國家最嚴峻的挑戰與考驗,因為它牽動了政治權力的重分配,也直接衝擊各方現實利益的考量。自1991年以來,台灣前後進行了7次的修憲,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必須如此頻繁的修憲,具體而微的反映出每一次的修憲都是一次複雜而激烈的政治角力,不但只能針對個別的議題進行微調,甚至許多制度的改變,例如閣揆同意權的取消,更是為了因應與遷就一人、一時之所需,結果使整個憲政體制支離破碎、相互扞格,甚至是窒礙難行。
  平心而論,過去歷次的修憲由於當時的主、客觀環境,的確存在著許多不得不的難處,但為了避免重蹈以往的覆轍,未來的憲政改造工程一定要突破過去舊有的窠臼,不能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要有完整的規劃與配套。如果要採內閣制就要全套的內閣制,由國會的多數黨領袖組閣成立政府,那就沒有必要存在由人民直接選舉的總統;如果要採總統制,就必須全套都是總統制,總統不但是國家的元首,同時也是最高行政首長,並對國會所通過的法案擁有完整的否決權。到底要採行哪一種的制度一定要有明確的取捨,不能像過去那樣,各方機關算盡,只挑對自己有利的,再來進行政治交換、任意拼湊,結果留下今天這個什麼都不是的「烏魯木齊」。
  其次,各新興民主國家從威權邁向民主的過程中,所面臨的轉型正義的問題,其中根本的問題也涉及整個憲政體制正當性與合理性的重建。這些新興民主國家原有的憲法,往往是過去的威權統治者所遺留下來的,並沒有經過人民的同意。同時,這些舊有的憲法也常充斥著特定意識形態的教條或遺緒,與民主轉型後的事實現況完全脫節。我們就以現行的憲法為例,其中有關領土的範圍,明確的規定:「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有人說,固有疆域應包括外蒙古和中國大陸。也有人說,不應以清朝的版圖為限,而應以元朝最大版圖為所謂的固有疆域,甚至是橫跨歐、亞、非三大洲。
  這種歷史的遺緒看似無傷大雅,但立刻就對現實的問題產生衝擊。如果嚴格依據憲法的相關規定,那我們到底承不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兩個聯合國的會員國,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是與台灣完全互不隸屬的另外兩個不同的國家。這種嚴肅的憲政議題,同時也是有關民主轉型重大的省思,在維持現狀的大前提下,台灣內部是不是應該容許有更充分討論的空間。
  記得在去年以及今年元旦的談話,本人曾明確的宣示,台灣是我們的國家,土地面積只有三萬六千平方公里,這樣的敘述相信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民都會接受並支持。當憲法的規定與現實狀況完全的脫節或背離時,基於對憲法正當性與合理性的要求、對轉型正義的期待與堅持,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認真思考予以必要的處理。
  隨著公投入憲目標的實現,未來任何新憲的草案都必須要透過公民投票的複決,並獲得全體選舉人二分之一以上的同意才能通過,因此由政黨菁英壟斷修憲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未來任何的憲政改造,如果沒有人民的積極參與和支持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
  民主就是要讓人民來做主,而一部民主的憲法,也必須是一部由人民自發參與、主動討論、蔚為風潮,最後由全民透過公民投票來決定的憲法。因此,催生新憲的工作必須是有生命的、有熱情的全民運動。在這個過程中,政黨或政治工作者,可以扮演推手、園丁或助產士,但絕對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是所有二千三百萬的台灣人民,如果沒有人民的參與和認同,新憲絕對不可能有成功之日。同樣的,只要有人民的肯定與支持,新憲的誕生也將不是任何人所能阻擋或者抗拒的。
  當未來我們正式提出新憲的草案,就如同將種子埋入土裡,建立一個開始、也創造一個希望,但這顆新憲的種子能否生根茁壯,有賴全民共同的灌溉與呵護,讓我們借用佛家托缽化緣的精神,讓全民能與未來的新憲結緣,早日修成正果,為台灣打造一部真正合時、合身、合用的新憲法。最後,本人要由衷的感謝由游主席所領導的民主進步黨,近幾個月來對於啟動整個新憲工程所做的努力,同時也要向所有積極參與討論、貢獻智慧與心力的朋友們,表達誠摯的感謝與最高的敬意,並預祝今天的研討會圓滿成功,各位與會的貴賓、先進及朋友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