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5年05月18日
總統主持國家安全會議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上午在總統府主持國家安全會議法制化以後的第一次正式會議,除聽取由幕僚單位研擬《2006國家安全報告》的相關報告,並綜合與會首長就報告的討論內容,作出六點裁示。
  這次的國家安全會議正式會議不僅是國家安全會議第五十九次會議,也是總統於2000年就任以來第一次召開的國家安全會議,意義格外重大。
  總統於會議開場致詞內容如下:
  今天是本人就任總統之後,六年以來第一次召開正式的法定國家安全會議,意義格外重大。
  在座很多同仁也許覺得奇怪,為什麼這次會議是第五十九次會議,事實上,「國家安全會議」在過去動員戡亂時期就存在了。民國56年2月1日,當時的總統蔣中正先生為因應政局變化與需要,依《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頒佈《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會議組織綱要》,將原「國防會議」改制為「國家安全會議」。民國80年5月1日,前總統李登輝先生明令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各界紛紛要求進一步廢止相關的「動員戡亂法制」,早日回歸民主憲政體制的常軌。「國家安全會議」也在這時代的背景下,依憲法增修條文之規定,擬定《國家安全會議組織法草案》送立法院審議,並於82年12月30日完成三讀,明定「國家安全會議」為總統決定國家安全有關之大政方針的諮詢機關。
  「國家安全會議」法制化的過程,具體而微地反映了我們國家由動員戡亂時期的威權統治走向民主憲政的艱辛歷程。
  儘管「國家安全會議」完成法制化已經12年多了,但是,從「國家安全會議」法制化以後,李前總統和本人都尚未正式召開過法定的「國家安全會議」。最後一次的會議是民國80年2月27日由李前總統所召開第58次會議。也就是說,今天的會議,不但距離上一次會議有15年之久,而且是「國家安全會議」法制化以後的第一次正式會議。不僅如此,今天會議的目的是審查並核定我國第一部的《國家安全報告》(初稿),這也就是為什麼本人覺得今天的會議意義格外重大的原因。
  針對國安會所研擬的這份《國家安全報告》(初稿),本人在過去一年中,先後召開過六次的國安高層會議,聽取政府相關部門首長的意見,就是希望凝聚執政團隊對國家安全之大政方針的共識。捍衛國家與人民之生命財產安全、捍衛我們社會辛苦追求而建立之民主自由的價值與生活方式、捍衛我們國家主權的尊嚴,是憲法賦予總統與政府的職責。但要如何達成這個目標與使命,在當前這個多元民主社會,一定存著各種不同的看法與主張,甚至政府內部也可能有不同的觀點,國安會在研擬這份《國家安全報告》的時候,始終秉持將凝聚共識,列為最重要的原則與目的。也只有先凝聚政府各部們之間的共識,才可能求取朝野政黨的共識,最後才有辦法形成政府與人民之間普遍的共識。
  在威權統治時代,政府任何的決策或施政,是不需要共識的,因為統治者的意志就是「共識」,但在多元民主的時代,凝聚共識是政務得以順利推動的前提。沒有共識就不可能有施政,所以本人相信,沒有人會否定國家安全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但對當前的國家安全到底遭受到什麼樣的威脅與挑戰?而什麼又是我們的因應之道及具體行動的優先順序?針對這些關鍵的問題,很可能有許多不同的看法與意見,必須進一步來凝聚共識。但共識不可能憑空產生,一定要先有所本,做為討論與溝通的依據,這也是本人就任總統之後就要求國安會研擬《國家安全報告》草案的用意之所在。萬事起頭難,但是我們還是邁出了開始的第一步,希望這不但是創新的第一步,也是成功的第一步。
  總統於會後裁示內容如下:
  今天我們召開國家安全會議第五十九次會議,聽取了由幕僚單位所研擬《2006國家安全報告》的相關報告,各位與會首長也對報告的內容,作了充分的討論,在此綜整報告內容、相關發言,做以下裁示:
一、近年來「國家安全」的憂患意識在政治民主化與社會自由化的過程中逐漸地模糊,甚至由於政黨間的競爭與對立,使得「國家安全」甚至被某些人士賦予負面的意涵。然而,維護人民之生命財產安全、堅持民主自由的價值與生活方式、捍衛國家主權的尊嚴,是憲法賦予總統與政府的使命與職責。「國家安全」絕對不等同於任何特定政權、統治權力與地位的延續,而是攸關全民的福祉與安危。國家安全絕對是超越黨派意義的,國家安全必須成為全民共同的語言。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今天透過民主憲政正常法制下的第一次國家安全會議,審查我們國家第一份由政府提出的《國家安全報告》草案,而未來將更完整地向全體國人同胞公布,詳細地說明政府所認定的國內外安全威脅、及相關的因應對策,這不但是強化國家安全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之一,更是鞏固並深化台灣民主憲政,樹立了一個新的制度典範。

二、自從911恐怖攻擊之後,「安全威脅」的定義與型態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同時,隨著中國的快速崛起及其軍備的大幅擴張,加深了與鄰近國家戰略矛盾的尖銳化,加上愈來愈激烈的全球化與自由化的競爭對國內政經社會轉型帶來所帶來的各種壓力與挑戰等等,無一不衝擊著台灣的國家安全及未來長遠的發展。面對當前的內外處境,咸認國家未來的發展應以「民主台灣、永續發展」,以及「追求對話、尋求和平」作為兩大戰略主軸,同時這也是《國家安全報告》撰述的精神所在。

三、為了確保台灣民主自由的價值和生活方式,必須不斷鞏固與深化民主,經濟的繁榮與社會的公義,才得以永續發展。今後全體國人同胞必須針對以下的五個面向團結合作、戮力以赴:
(1)確保國家安全—面對傳統的軍事武力威脅,要有足夠的自我防衛能力和全民團結的意志;而對非傳統的安全挑戰,則應有靈活、快速、精準的危機處理能力。
(2)深化民主改革—無論是民主方式的政黨輪替、公投、終統,乃至於向人民提出「國家安全報告」,都在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基本權利、落實主權在民的民主原則、體現政府是為人民存在的透明施政。這一系列民主改革的深化都是為了鞏固民主的價值與制度,而未來規劃國家憲政發展宏規大模的憲改更是如此。
(3)建立永續經濟—經濟發展是台灣最重要的生存命脈,經濟的永續發展更是天然資源相對匱乏的台灣無可迴避的道路。建構完善的社會安全體系、強化長期競爭力、因應全球化與兩岸經貿的挑戰,則是建立永續經濟必須面對的三大課題。
(4)完善社會公義—經濟的繁榮要全體國人共同努力創造,但全體國人也應該要有機會分享豐碩的經濟繁榮的果實。一個不能落實社會公平與正義、照顧到弱勢群體的社會,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永續發展,也將為國家安全帶來不穩定的因素。
(5)追求公民社會—相互的社會信賴是成熟之民主發展的根基。剛剛展現民主多元的台灣社會需要建立具有公民意識基礎的土地認同與社會共同記憶,重建社會信賴、凝聚命運共同體的一體感。

四、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民主台灣的建立,雖然是以無數民主前輩與先賢的犧牲與奮鬥所換來的;但是台灣的民主轉型是在和平的狀況下實現的。這不但是民主台灣在國際上最令世人印象深刻的成就,也是2300萬人民最寶貴的資產。
今天,在我們內部,不同的政治陣營對國家的認同有所分歧;在國際上,基於國際戰略的因素及各自國家利益的考量,使台灣在全球社群中,不能正常地盡我們的義務,享我們的權利。凡此種種,都使我們的國家安全、國家發展,受到相當的威脅、限制。
面對這樣艱難的處境,我們在內部應積極尋求團結,堅持自由、民主、人權的普世價值,並依循民主憲政的原則,凝聚新的國家共同體意識。而對外要加強與世界自由民主陣營的合作、交流,使民主在全球更大的範圍得到擴展。至於台海情勢,堅持台海爭端只能透過和平對話解決,在主權、民主、和平、對等的四大原則之下,展開與對岸的對話、協商,積極建立兩岸穩定的和平互動架構,並且與全球民主社群成員,共同促進中國的民主化,以實現區域的永久和平與繁榮。

五、今天本人依《國家安全會議組織法》的規定,邀請最高民意機關立法院的王院長來參加國家安全會議,也就是希望政府行政與立法部門之間、朝野之間、政府與人民之間,也能夠加強對話,尋求共識,團結合作,共同努力,進而與對岸中國、與國際社會,積極尋求對話、追求和平,以確保民主台灣,永續發展。

六、最後,今天討論的《國家安全報告》,請幕僚單位依會中討論修改意見修正後,送交總統核定,再正式向國人同胞公開發表。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