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5年05月05日
副總統參訪屏東縣
呂副總統秀蓮女士今天前往屏東縣參訪,除參觀屏東農業生物技術園區外,並參加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校史館及藝文中心開幕揭牌典禮,此外,副總統也視察屏東縣政府,聽取縣政建設簡報。
副總統於屏東農業生物技術園區會談中強調農業在我國的重要性,她表示,農業在平時是民生產業,戰時則為國防產業。兩岸關係風雲變化,平時要做好準備,一但發生戰爭,相關糧食之補給是極為重要的。
副總統也表示,未來的農業生物科技應定位為民族產業,因為今日台灣的農業,不僅是老祖宗傳授下來,而是加上世世代代,特別是這些年來,與科技相結合所組成的,所以有臺灣人特別的智慧蘊含在內,要予以重視。韓國係以文化產業作為民主產業,而台灣應以農業作為民族產業。
副總統指出,不久前,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赴中國大陸,中國提出許多促進兩岸農產品交流措施,其中有關台灣農產品銷中七項措施,計有:中國提供22種水果零關稅進口、11種蔬菜零關稅進口、於廣東及廣西設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福建、山東開闢台灣農民創業園、成立赴台農產品採購團、提供台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免一年租金及建立綠色通道,以開放台灣農產品銷往中國的運輸通道。副總統說,以上都是中國對台統戰措施,主要目的是想要大量竊取台灣的農業技術。
副總統強調,屏東農業生物技術園區的開發極為重要,在聽取相關簡報,對於園區訂於民國102年達到180億產值,她表示開發進程太慢,要加速腳步,副總統並表示農委會和相關單位應共同努力。
副總統指出,台灣在中國大陸的投資累計已達35億美元,一些優良水果生產技術及人才被中國吸引,她說,聽到民間反應,台灣農業技術人員常接到中國的電話,邀請去中國投資,甚至中國胡錦濤主席下令,台商每月應提供農產品新技術及新品種予中國,這是嚴厲的警訊,政府相關單位及人民要共同來關注。
副總統並以中興新村規劃案為例指出,中興新村的開發是結合中興大學及全國大學農學院,在一部分範圍內將設立農業生物研發中心,屬於國際級的,她期盼屏東農業生物技術園區也是國際級的。
結束屏東農業生物技術園區參訪後,副總統前往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參加該校校史館及藝文中心開幕揭牌典禮,她在致詞時表示,全球化、專業化及國際化是周昌宏校長及教授、學者治理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的共同信念。她說,屏科大經過天蠶九變才有今天,美麗的校園,宏偉的校舍,更重要的是治校理念,為全校師生同感驕傲。
副總統指出,如同周校長所說,美麗的日子,是在科技蘊藏豐富的人文素養下建立,過去台灣傳統的農業景象就是一幅又一幅美麗的藝術圖畫。而周校長對我國農業科技發展付出許多心力,屏科大在推動農業外交上可以說是領先群雄,許多農業相關問題都是由全校師生共同解決,副總統給予高度肯定與感謝。
對於總統出訪去程過境一事,副總統表示,國家所受到的委屈,國人應感同身受。某些人表示與北京關係良好,為何此時不請中國不要打壓台灣?國家有難時卻落井下石,國人應該齊心關懷總統此次的出訪。
隨後,副總統前往屏東縣政府聽取縣政簡報,於致詞中除再次提到「國共經貿論壇」中對台灣農產品銷中七項措施外,就兩岸農業交流結果,副總統表示,台商對中國在農業的投資累計達到35億美元,而像是水果、種豬等台灣的優良產品流至中國,再者如學者、退休官員及農業科技人員等外流至中國大陸,以及台灣海外農產品市場喪失,對台灣來說,對我農業產業都是一大傷害。
副總統提到有關台灣農業安全戰略思維,她表示,台灣農民對中國有疑慮,有55.5%台灣的農民擔心銷售中國的農產品隨時喊停,她認為,我們應維護國家的公權力,建構兩岸貿易透明性,來保障農民的利益,更要維持台灣在農產品上的競爭優勢,同時確保農業生產的相關技術,以重視智慧財產權的保障。
副總統就台灣生鮮水果出國到中國的情形指出,以2004年及2005年的數據表示,在2004年,出口值為34億美元,佔我國水果總產值0.02%,並佔我國水果外銷總值1%;而在2005年,出口值達164億美元,佔我國水果總產值0.09%、我國水果外銷總值5.8%,顯見台灣提高對中國的輸出。
副總統以調查數據指出,台灣水果銷往美國價錢每公斤為2.24美元、銷往韓國為2.15美元、銷往日本則為0.71美元,同樣東西銷往中國卻僅每公斤0.54美元,相差甚多,台灣的水果是屬於高品質、高知名度、高價格及高消費水平,然而在中國大陸的售價竟是低的如此,著實傷害了台灣農民。
副總統表示,在台灣的農業結構中,有41.98%是屬於農業,0.14%為林業,25.54%是漁業,而32.34則為牧業,其中在農業部分,有10.54%生產蔬菜,7.12%種植水稻,6.47%生產水果,其餘則為17.85%。副總統也提到新四農,即新農民、新農業、新農村及新農會,她表示,台灣的農業走向全球化要做到三件事:第一,強化衛生安全網-加強有關動植物檢疫、病蟲害的防治及通報、食品安全的檢驗;第二,建立農產品履歷制-將農產品從農場到餐桌的資訊,要做到公開、透明、安心及安全;第三,建立台灣農業品牌-也就是建立品牌行銷網,以開拓國際市場。藉此,提升台灣農業在全球化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