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5年04月10日
副總統應邀參加企業重建國際研討會
呂副總統秀蓮女士今天上午應邀參加企業重建國際研討會,致詞時表示,目前台灣的企業面臨「三化」(中國化、全球化以及科技化)的衝擊,需要政府、企業界以及學術單位共同克服,讓台灣企業的重建與轉型能與世界接軌。
副總統表示,企業重建協會成立三年以來,持續努力帶動台灣金融重建工作,功不可沒。然而目前全球化的浪潮對世界經濟影響很大,其重點內容在物流與經營,同時也帶動人流以及文化價值。在此情形下,我們雖然能感受其好處,卻也能瞭解到若處理不當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其中,金融危機就是因為全球化所帶來的負面衝擊,我們必須從這國際危機中,妥善地因應處理。
副總統進一步表示,面臨這樣的衝擊,我們必須瞭解到,金融企業內部管控與稽核是非常重要的,而金融業界,包括所有的銀行必須建立信用評等的制度,以及加強風險管控。目前政府針對金融改革也下了很多功夫,到目前為止已有相當成果,例如以往基層農會信用部以及一些經營不良的銀行,容易發生擠兌,而造成民眾恐慌,但是經過政府努力後,自2000年以來從未發生類似擠兌現象。此外,針對不良債權處理方面,政府也作了很多努力。目前政府推動的金融改革進入第二階段,外界針對此一部分仍不儘瞭解、甚至刻意扭曲,所以各界對於第二階段金融改革是褒貶參半,副總統期待在座金融專家,協助政府向外界更清楚闡明二次金改,並提供寶貴建議。
副總統也表示,企業重建除了金融業界之外,企業本身的問題也需要有成本效益的觀念並注意市場的取向,例如國營企業「中船」以前是虧損嚴重,但是經過改革之後,明顯看到業績成長,此外,台塩企業的轉型創業也極為成功。而目前中小企業佔台灣企業的百分之98,可以說台灣大部分的企業都是中小企業,但不可否認的,由於「三化」的衝擊,台灣中小企業也面臨相當大的挑戰。
副總統指出,目前台灣企業面臨的衝擊之一也包括中國化問題。由於中國大陸土地與人工價格低廉的誘因,使目前台灣很多產業都到中國大陸設廠。據了解,我們對中國大陸的依賴程度十分驚人,目前台灣對中國大陸的投資佔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百分之6,相較美國在中國大陸的投資佔其GDP的萬分之三,明顯比例過高,而日本領土比我們大、也與大陸相鄰,在大陸的投資也只佔GDP的萬分之五。過去台灣大多是傳統產業到大陸投資,近幾年則大多是電子業,其中,我們最自傲在台製造的筆記型電腦於2001年時的市場佔有率達百分之89,但是物換星移,估計到今年底,所有的手提電腦將到大陸設廠,對我們而言,金雞母都跑掉的話,金雞蛋也不會生在台灣。從傳統產業到新興電子產業,都有中國化的問題,我們必須非常嚴肅面對,而不能僅單純的思考,認為中國有很廣大的市場而已。
至於台灣企業面臨的衝擊之二就是全球化的問題。副總統表示,很多的企業都想要全球化,但是坦白而言,我們努力得還不夠,雖然目前台灣已經捲入全球化的浪潮中,對台灣產業的發展也造成不小的影響,然而全球化很多的前提與條件,仍需要政府、民間、學術單位等持續努力。
此外,台灣企業面臨的衝擊之三則是科技化的問題,副總統認為認為中小企業或許會覺得政府太過偏心,給予新高科技百般優惠,而不理會中小企業。但是中小企業必須體察到,一個新的知識科技世代的來臨,在面臨科技化衝擊下,如果一再地以傳統中小企業自居,容易被科技進步的滾滾浪潮所淹沒,無論政府花多大的心力,與其用傳統方法來培植台灣的傳統中小企業,不如給大家一個創新的思維,只要與人的生活有關,無論食衣住行育樂,一旦與知識科技結合,都可以是創新的產業。
副總統最後強調,產業的轉型與升級,最重要的是經營者要建立創新的思維,在面臨中國化、全球化以及科技化的衝擊下,除了思考如何營利之外,也必須針對「三化」的衝擊下功夫,她也期待在企業界的薪火相傳之下,台灣本土產業的重建與轉型可以成功地跟世界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