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5年03月14日
總統接見「2006年亞太新聞獎助計畫獲獎人訪台團」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上午接見「2006年亞太新聞獎助計畫獲獎人訪台團」時,針對中國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一週年發表談話。
  總統表示,今天是中國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一週年、也是「國統綱領」實施15週年,而今年3月也是96年台海飛彈危機10週年。10年前的3月台灣舉行史上首次的總統直選,台灣在推動民主,但中國卻以試射飛彈方式威脅台灣,3月8日第一枚飛彈落在基隆外海,3月13日第二枚飛彈落在高雄外海,距台灣本土最近距離只有55公里。中國不實施民主,但不應反對台灣落實真正的民主,中國反對、拒絕台灣的民主,但不能以武力、以飛彈威脅台灣的民主。
  總統指出,10年來大家只看到中國的崛起,但我們期待的是,中國的崛起應伴隨民主的覺醒及和平的崛起,然而中國對台灣的軍事威脅與日俱增,2000年中國部署200枚飛彈,如今已增加至784枚,足足成長四倍之多,而且每年仍以100至120枚的速度增加當中。此外,中國的國防預算17年來連續以二位數字增加,最近更成長至百分之十四點七。
  總統進一步表示,去年3月14日中國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企圖為對台動武取得法源依據,這是對台灣法理的併吞,而且根據情資顯示,中共已完成對台動武三階段的準備工作,亦即:2007年前完成對台全面應急作戰準備,2010年完成對台動武大規模作戰準備,2015年完成對台動武決戰決勝能力準備,所以台灣政府將3月14日訂為「反侵略日」是展現反對武力威脅、崇尚和平及守護台灣的意志和決心。
  總統強調,15年前的今天國統綱領正式實施,於今年2月28日正式終止適用,並同時終止國統會的運作,國統會終止運作與國統綱領止適用具有三大歷史意義:第一,這是台灣民主鞏固、深化的重要里程碑,是將決定台灣前途的權利還給人民,基於主權在民的民主原則,台灣的前途必須尊重2300萬台灣人民自由選擇的權利,統一可以是選項,但不可視為是唯一的選項;第二,要尊重民意,不能違背民意,國統會及國統綱領終極統一論在台灣社會只獲得少數支持,絕大多數台灣人民並未要求政府將終極統一作為目標,絕大多數台灣人民也未同意政府應將統一作為國家唯一的目標及選項;第三,如果國際社會肯定並推崇台灣的民主發展,就應尊重台灣2300萬人民自由選擇的權利及自由選擇的結果。 
  晤談時,總統並指出,在他從政過程中,曾辦過評論時政、批評政府的雜誌,為追求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及新聞自由,曾被判刑入獄達八個月之久,而台灣從威權走向民主,對言論自由及新聞自由的捍衛更加珍惜,因此,他個人對言論自由及新聞自由的信念是「寧願過,而不要不及」,也就是寧願有過度的新聞自由及言論自由,但絕不要不及。
  總統說,對照上星期美國國務院所作人權報告將中國與古巴、北韓、伊朗等國並列為人權侵害嚴重的六個國家之一。在該報告中,更大篇幅細述中國政府迫害、限制及剝奪言論及新聞自由,根據去年10月總部設於巴黎的「無疆界記者協會」所公布的人權紀綠,中國在167個國家當中排名第9,並指出中國是羈押、審判記者最多的國家。此外,美國「自由之家」在去年5月3日所公布針對全球194個國家所作世界新聞自由度的評比報告中,台灣排名第四十四名,較前年進步6名,而中國排名第177名,是倒數第18名,台灣與歐美國家同樣被列為新聞自由的國家,而中國則是新聞不自由國家。不過,總統也強調,台灣雖是新聞自由及言論自由的國家,但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台灣不僅是美國民主、自由、人權的同盟,也要以美國作學習的標竿繼續努力。
  在回答訪賓問到未來20年台灣的政治目標為何?總統表示,就誠如他先前所提及的為何要終止國統會運作、終止國統綱領適用,根據民意調查顯示,有80﹪、甚至85﹪的台灣人民堅決主張台灣前途只有2300萬台灣人民才有權決定,2300萬台灣人民堅決主張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與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分立而互不隸屬,台灣的主權屬於2300萬台灣人民,不與中國13億人分享;然而未來兩岸關係如何發展,則應尊重台灣人民的選擇,只要人民同意,不排除任何可能。總統強調,台灣是一個國家,不是政治實體,台灣是一個國家,不是人家的地方政府、地方行省或特別行政區,即使再過20年,台灣也一定能繼續在國際社會中屹立不搖;再過20年,希望台灣不但是世界衛生組織的會員體,也是聯合國這個大家庭的正式成員。
  有訪賓認為美國與中國經濟關係比以前更為密切,美國更為依賴中國的資金來改善聯邦政府的預算赤字,未來如果台海發生事端,台灣是否擔心美國對台灣的態度會改變。對此,總統指出,中國大陸的經濟磁吸效應,台灣首當其衝,但全世界包括美國在內或多或少也受到影響,美國與中國的雙邊貿易中,逆差已創歷史新高,中國從對美貿易獲利甚豐,是否能以中國資金來挹注美國赤字,是一個疑問;總統表示,美國認為台海應該維持現狀,也反對台海現狀被片面改變,當有一天美國進一步要仰賴中國的經濟,台灣經濟、兩岸軍力平衡也逐漸向中國傾斜,相信這也在改變台海現狀,而這也是在不久之前四年一度的美國國防檢討報告、也是去年2005年美國國防部有關中國軍力報告書中所特別強調提醒的,雖然美國根據「台灣關係法」有協防台灣的義務,但是台灣非常清楚,「靠天吃飯會餓死,靠人打仗會失敗」,我們必須強化國防、提升自我防衛能力,因此明年的國防預算將達到國民生產毛額(GDP)的2.85﹪,2008年將達到3﹪,以展現我們對國防的意志與決心。
  當訪賓請教總統以何種機制來決定台灣的前途,總統表示,2003年我們有了歷史第一次的公民投票法,2004年3月20日,與總統大選時一併舉行第一次歷史性的公投,縱使在全世界任何國家公投都是普世價值、基本人權,但然而在台灣社會,公投過去被認為是洪水猛獸、等同災難戰爭、被視為政治禁忌,去年6月7日我們完成了階段性修憲,其中包括把公投入憲,將憲法的修訂交給人民公投複決。總統指出,台灣前途及兩岸關係只有台灣人民有權作最後的決定,如果公投權利的行使,卻對台灣前途、兩岸關係只有一個選擇、一個結論,而且這個選擇、結論是由別的政黨所作出,這是不民主的。因此,我們必須尊重台灣人民自由選擇的權利,不應預設立場,不應預設終極目標,有關目前台灣現狀的改變及兩岸關係未來何去何從,只有尊重人民選擇、尊重人民決定,透過公投同意,我們不排除任何可能。
  訪賓也問到我國政府是否有何保證,讓在兩岸間從事經貿活動的企業感到安心時,總統則堅定強調,這應是中國的問題,在國統會、國統綱領正常開會、正常運作、正式實施的那段期間,仍發生1996年台海危機;在10年前台灣選舉總統落實真正的民主之時,中國仍以武力相向,企圖影響選舉過程與結果;而他2000年就職演說中宣示「四不一沒有」,也沒有因為他作這樣的宣示,讓中國不會通過「反分裂國家法」。總統並認同上週三美國國務卿萊斯女士在主持國務院人權報告時所說的,一個國家如今用這樣方式來對待其國民時,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其鄰近國家,中國的人權紀錄惡劣、惡名昭彰,因此被列為與北韓、伊朗、古巴等國同一級。
  2006年亞太新聞獎助計畫獲獎人包括賓州「匹茲堡郵報」(Pittsburgh Post-Gazette)社論版副主編Reginald G. Henry、明尼蘇達州「星辰論壇報」(Star Tribune)社論版主編Susan J. Albright、「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經濟專題製作人Stephanie Genkin、德州「聖安東尼新聞快報」(San Antonio Express-News)資深主筆Laura Lorek、華府「公共廣播電視台」(KQED)記者Jessica Smith、南加州「橘郡紀事報」(Orange County Register)地方新聞主編David Whiting一行,上午由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呂東熹及行政院新聞局副局長易榮宗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總統府副秘書長卓榮泰也在座。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