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5年03月08日
總統參加全台首座女性文化地標—淡水女學堂揭幕儀式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上午參加全台首座女性文化地標—淡水女學堂揭幕儀式,除應邀致詞外,也在隨後參觀校園,獲得全校師生熱烈歡迎。
  總統致詞內容為: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婦女節」,非常高興能夠在這個專屬於女性的日子,與各位嘉賓共同參與全台首座女性文化地標—淡水女學堂的揭幕式。這座地標,不但宣示了男女平等,從女人和男人一樣可以踏進學堂開始;這座地標,更賦予台灣女性接受教育後逐步提升地位的鑰匙。
  淡水女學堂是全台女子首學,1884年由加拿大傳教士馬偕博士與台灣妻子張聰明女士,於台灣女子還纏足的年代創建,共有45名女子入學,大半是來自宜蘭的噶瑪蘭族。由於當時的女性受教育是不分年齡,不論婚姻,1910年的婦學堂甚至還可以看到媽媽帶著孩子,一起唸書的溫馨景象。而負責女學校的西洋女傳教士參與男性社會,巾幗不讓鬚眉,獨立自主的身影,也提供台灣女性一種學習的典範。
  淡水女學堂培育了多位傑出的台灣女性,比如:第一位西醫女醫生蔡阿信女士,創設了清信產婆學校,訓練助產士,改善無數母親生產的命運;鍾信心女士一生就等於是台灣護理界的簡史,一手建立了教育到臨床的制度,作育英才無數;還有畫家林玉珠女士與鋼琴家陳信貞女士;以及1950、60年代斐聲國際的純德女子籃球隊等等。這些典範,都是憑藉著傑出的表現,讓世人見證了台灣女性的改變。
  為了讓佔台灣人口一半的女性活動經驗能浮出歷史,文化總會與多位關心女性文化的工作者及女書文化出版社合作,以台灣近百年的歷史為「經」,台灣女性的活動經驗為「緯」,架構台灣女人的歷史文化座標,尋找在那個時代中無法被抹滅,在歷史上具有開創性,能反應或促進婦女地位的公共空間,設置女性文化地標,繪製成一張台灣女性的歷史文化地圖。
  從北到南,由東向西,我們走一趟女性文化地標,共同緬懷台灣女人走過的路:從大甲節孝坊回看女人為夫家盡孝守節的片面道德;在旗津二十五淑女墓憫見父母悲憐早逝未婚的女兒,礙於傳統,不能在自家祭祀孤魂,同時也看見台灣女性勞工的貢獻;由花蓮慰安婦地標,記憶戰爭對台灣女性的殘酷;到日據時期台中清信產婆學校,見證母親生產時的生死交關與婦女的古老行業;在蔡瑞月舞蹈社看到有膽識的女性突破社會觀念限制,發揮所長、影響後人等等。每一個地標,都讓我們可以循著前輩拓荒的腳步,找到值得學習的典範與標竿。
  台灣走過半個世紀,在政治民主與經濟發展上創造出傲視全球的奇蹟,但無可否認,我國傳統社會是一個男尊女卑的社會架構,為了打破舊制,努力將台灣建設成為一個符合性別平等、性別正義的社會,這些年來,政府做了多項努力,其中包括:通過「婦女政策綱領」,促進兩性平等參與及共治共決;建構性別統計,規劃適合我國運用之性別影響評估指標;通過「行政院各部會推動性別主流化實施計畫」,促進性別平等;建立中央各機關編列婦女預算審查機制,逐年增加婦女相關經費;通過「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性別主流化訓練計畫」,為打造性別友善的台灣奠定基礎;制訂「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設立「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基金」;推動婦女國際參與,培育婦女國際參與人才;廣設參與式民主委員會,推動婦女權益工作;建立婦女團體溝通平臺,傾聽基層婦女的聲音;督促各級學校及機關落實性別平等教育法措施;以及制訂性騷擾防治法,保障婦女人身安全等等。阿扁希望藉由相關措施的落實,有朝一日能將台灣建設成「男女平權、性別平等」的理想國度。
  最後,阿扁要再次感謝文化總會,特別是陳副秘書長秀惠女士策劃奔走,與女界文化人士攜手合作,將在五月份感謝母親的日子,出版「女性屐痕--台灣女性文化地標」一書,以文字圖片進行巡禮。讓這張台灣女性歷史文化地圖標示,引領我們跨越時空,踏入前輩女性屐痕,走出台灣女人更美好的未來。謹祝大家三八婦女節快樂!也要祝福所有女性同胞,永遠青春美麗!健康快樂!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