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5年01月26日
總統參加民主進步黨新任主席游錫堃宣誓就職典禮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下午參加民主進步黨新任主席游錫堃宣誓就職典禮,並應邀致詞。
總統致詞內容全文為:
今天阿扁非常歡喜受邀請來參加咱民主進步黨新任主席的就職典禮,首先要恭喜咱所敬愛的游錫堃主席,以伊個人長期以來對民主運動的貢獻、豐富的從政經驗、以及清廉、謙虛、樸實的人品和聲望,受到大家的愛戴與擁護,高票來當選咱民進黨的主席,可以說是民意所向、眾望所歸。
去年10月,咱民進黨中央黨部贊助出版了一套非常有意義的書-《綠色年代:台灣民主運動25年》,最近阿扁又再一次詳細的讀一遍,其中看到1975年咱宜蘭民主的老前輩郭雨新先生,當年參選第二次增額中央民意代表時,所印的「萬苦千辛為大眾、一心一意救台灣」的競選傳單、1979年8月24日《美麗島雜誌》創刊時所用的封面、1987年7月12日故總統蔣經國先生批示於當年7月15日零時解除戒嚴的簽呈、1991年9月27日信介仙辭掉「終身立委」時,對立法院那個萬年國會所發表的「請與我一同來告別舊時代」的信,以及1998年北、高兩市市長選舉時,「南長北扁台灣優先」的文宣廣告等等,每一張相片的背後都有一個講不完的故事,就是靠著這樣一點一滴的累積和打拼,永遠站在人民這邊,由黨外邁向組黨,由群眾運動走向議會路線,最後透過人民手中神聖的選票,用和平的方式打破了威權統治的黨國體制,把原來屬於人民的權力完整的還給人民,讓二千三百萬的台灣人民能夠當家做主,由自己來決定自己未來的前途和命運,開創了台灣歷史的新頁,同時也締造了台灣民主的奇蹟與成就。
這一套書其中還有一張特別有意義的照片,就是1986年9月28日,在台北圓山大飯店所舉行的「黨外選舉後援會」,原本這個會議是要推薦當年立委和國大選舉黨外的候選人,後來經過提案變更議程,結果變成組黨會議,並且在當天的下午六點零六分對外宣布民主進步黨正式誕生。那一天主持會議的就是在當時擔任省議員的游錫堃主席,經過二十年的磨練,於今日正式來接任咱民進黨的大家長,可以說是命中注定,一切上天攏有安排。
二十年來民進黨不斷在逆境中成長,在考驗中壯大,咱沒黨產,沒有、也不能國庫通黨庫,唯一可以給我們依靠的只有人民對咱的期待,以及堅持「台灣主體意識」的正確道路。如果離開了人民,民進黨就一無所有;如果背離了「台灣主體意識」的道路,民進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民主就是人民做主、人民最大,任何的個人或政黨,如果心中只有伊一人或一黨的名位或利益,伊的心目中就不可能有人民的存在,就一定會和人民愈走愈遠。愈熟的稻子頭愈低,擔任愈重要職務的人,包括阿扁在內的執政團隊的每一份子,甚至所有的黨、公職人員,一定要謙卑、一定要清廉,不可辜負人民對咱最深的期待和願望。謙卑執政、清廉執政,無私無我,不斷反省檢討,永遠和人民站做伙,以國家的利益為優先、為民眾的幸福來打拼,勤懇樸實、只求付出不問回報,這就是咱「台灣牛」的精神,也是咱民進黨要好好珍惜和堅持的優秀傳統。
去年「三合一」選舉,咱在縣市長的部分成績非常不理想,面對外界甚至是黨內先進同志的批評、指教和責難,咱都必須要虛心來接受,好好檢討。失敗就好像一面鏡子,只有勇敢的面對,才有法度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還需要改進的所在。在這阿扁要特別感謝最敬愛的林前主席義雄兄的指導,林前主席對台灣民主運動的犧牲與貢獻,以及伊個人澹泊名利,堅持理念「人格者」的風範,為國、為民、為黨不斷的操勞和關心,使人非常的感動和欽佩,林前主席是咱民進黨永遠的精神領袖和道德的典範,林前主席的離開絕對是民進黨最重大的損失和遺憾,阿扁今日以非常誠懇、嚴肅的心情,在此拜託咱游主席,以及所有黨內的先進同志,大家共同來慰留林前主席,希望咱所敬愛的林前主席,能夠以台灣未來的前途,以及咱後輩子孫的平安和幸福為念,繼續留下來跟大家共同做伙打拼!
民進黨也是台灣這塊土地、台灣這個偉大的母親所養育而成的政黨。過去在國民黨威權統治之下,「台灣」這個代表咱國家最美的名、最好的名,不但不能用,而且和台灣本土有關的一切,不論是文學、藝術,以及語言等等,都受到無情的打壓和迫害,結果造成今天台灣國家認同的分歧,以及族群之間的緊張和不信任,這是台灣目前所面對最大的危機和挑戰。台灣是咱的國家,面積三萬六千平方公里,人口二千三百萬,台灣的國家主權屬於二千三百萬的台灣人民,絕對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和中國是二個不同的國家,台灣的前途也只有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才有權利決定。雖然這樣的國家主權論述已經是台灣社會大多數人民共同的信念和主流的民意,但是仍然有部分人士有不同的意見。
日前有某一個政黨的領導者就公開表示「統一」是該政黨的終極目標,這款的主張相信在座的各位,以及大多數的民眾都無法度接受,但是台灣已經是一個非常民主自由的社會,有人有不同的聲音和主張,咱也應該要給予尊重。不過大家也一定要瞭解,一棟分裂的厝是無法站起,如果沒國家的認同就沒法度保衛國家的安全,也沒法度捍衛國家的利益,這就是為什麼咱面對無數的艱難和挑戰,猶原堅持「台灣主體意識」這條正確的道路。
「台灣主體意識」的強化,不只是要確保台灣國家的主權不受侵犯與威脅,更重要的是要落實到政府施政的每一個層面。在國家安全上要建立足夠的自我防衛力量;在產業發展上要不斷投資台灣、深耕台灣,並且做好風險的管理,以維持台灣競爭的優勢,這才是拼好台灣經濟的核心價值;在文化和藝術上要提升對台灣這片土地的認同和感情;在社會建設上要積極的照顧和關懷弱勢,具體來落實社會公平和正義的原則。這些重大的工作,絕對不是黨或政能夠單獨來完成,必須靠整個執政團隊,包括府、院、黨、黨團,以及執政的縣市,大家精誠團結,密切合作,才有可能順利來推動。
民進黨自創黨以來,一直是一個自由開放的政黨,從來不曾有過所謂的「家長制」,更不是「一言堂」,多元、敢言一直是我們的傳統,過去黨內也曾針對「大膽西進」等議題,進行過公開的大辯論。目前黨內對於國家重大政策的走向,尤其是有關黨的路線及中國政策這兩大議題,的確存在著些許不同的主張與觀點,這絕對是健康的。阿扁始終相信先要有溝通與辯論,才可能產生結論與建立共識。因此,我們希望游主席上任之後的首要工作,就是籌辦一場黨內政策與路線的世紀大辯論,透過坦誠、理性而且有系統的辯論,進而凝聚全黨的智慧與共識。同時,也唯有黨內先有一致的主張,才可能在之後召開的「二次經發會」中,爭取社會各界與民眾的支持與認同,為國家未來的經貿發展策略,勾勒出更完整也更清楚的藍圖。
過去在中國國民黨執政的時代,執政黨和政府之間的關係非常的單純,就是延續威權統治「以黨領政」的體制。自從二000年「政黨輪替」以來,我們毅然地決定絕對不再步上「以黨領政」這種舊思維的後塵,以鞏固並深化台灣的民主。過去五年多以來,我們一直在摸索、也在思考,要如何建立起一套符合民主的原則,同時又能有效運作的黨政分工合作機制,這絕對不是民進黨一黨的家務事,而是關係整個台灣民主發展非常重大的課題。昨天和今天新的行政與黨務系統相繼完成改組,各就各位,阿扁相信未來整個執政團隊一定能夠秉持者「合議分工、集體承擔」的精神與原則,為黨政的協調與合作,建立起一套可長可久、有效分工、權責分明的制度。
黨與政是整體施政一體的兩面,唯有黨強、政也強,兩者才能夠相輔相成。雖然今天是黨主席的交接典禮,但阿扁也要藉此機會向蘇院長所領導的新內閣表達幾點個人的期許。蘇院長是一個做事的院長,新內閣是一個做事的內閣。阿扁非常贊同蘇院長對新內閣要「走正道、做實事」的自我期許與要求,為政不在多言,多做少說,把事情做出來、做得好最重要,施政的績效和人民的感受就足以說明一切。阿扁也期待新的行政團隊要把政府當成企業來經營,大幅提升施政的品質,針對規劃、決策、執行與檢討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嚴格貫徹全面品質管理(TQM)的理念,謀定而後動,並以滿足人民頭家的需求做為一切施政的依歸。同時,阿扁也希望未來新內閣對政府的管理,要具體落實:目標管理、成長管理、走動管理及危機管理的四大要求,訂定數量化的考核標準與實施期程、強化各部會縱向與橫向的聯繫、提升政府預防及應變能力,除舊佈新、除弊興利,一步一腳印,穩健向前,以具體的施政成果,積極贏得人民對政府的支持與信賴。
蘇院長曾經擔任過三任的縣長,從台灣尾拼到台灣頭,行政經驗豐富,並以最具有執行力、行動力著稱,阿扁相信蘇院長一定會同意,一個最少被批評的政府,只可能是最不做事的政府。在一個民主多元的社會,任何再周延的政策,絕對不可能讓所有的人都滿意,各種的抱怨、批評,甚至是惡意的攻訐與唱衰絕對在所難免。政府施政必須傾聽民意,探求民瘼,但主事者也必須要有定見,有擔當,為所當為,做所該做,不要輕易受到某些媒體的影響與左右,更不要看報紙治國、看新聞執政。俗話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在不同的位置上有不同的視野與制高點,阿扁願與全體執政團隊的同仁共同勉勵。
一項偉大事業的開創與傳承,背後更有著許多默默的奉獻與付出。阿扁要再一次感謝謝前院長所帶領的執政團隊過去一年的努力與貢獻。傳承、交棒是不同階段的責任與使命,在今天新一屆主席就任之時,阿扁也要特別感謝呂副總統在過去一個多月代理黨主席的期間,所付出的辛苦貢獻,不但使這次黨主席的補選能夠圓滿來完成,同時也順利推動了「廉政委員會」的正式運作,並陸續成立了「黨務發展委員會」、「正副議長選舉監督小組」、「女性議員連線」、改革了黨費收繳制度、積極淨化黨內選舉風氣等十大工作,強化了黨的體質、充實了黨的基礎建設,雖然時間不長但成果豐碩,應該給予高度的肯定並感謝。
啟航的號角已經響起,領航的舵手也已就定位,阿扁在此期盼所有執政團隊的成員,要秉持著同船一命、和衷共濟的體認與使命感,動心忍性、堅持百忍,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戮力以赴,為台灣以及全體國人同胞的福祉,不斷奮鬥前進。最後,祝福在場所有的貴賓、先進及朋友,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同時預祝大家新春愉快、闔家平安,新年新氣象、吉祥更如意,狗年旺旺、台灣更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