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4年12月27日
總統出席「教育部第9屆國家講座暨第49屆學術獎」頒獎典禮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下午參加第9屆國家講座暨第49屆學術獎頒獎典禮,並於致詞後為獲獎人頒獎。
總統致詞時指出,在新的世紀裡,知識就是力量,而知識與創造力更是國際競爭的關鍵。在場的每一位得獎人藉由學術的力量,跨越國界的藩籬,讓台灣為世界所稱羨,他期許所有教育界及學術界的先進們,能夠同心協力,繼續推展學術研究的創新與應用,強化國內學術研究環境與文化,讓這股知識所形成的影響力深入國家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共同為台灣的永續學術發展攜手努力。
總統致詞內容為:
歲末年終,阿扁非常榮幸受邀參加教育部「國家講座暨學術獎」的頒獎典禮。首先要恭喜在座的15位得獎人,在眾多角逐者中脫穎而出,榮獲「國家講座」及「學術獎」的殊榮。各位長期投入研究及教學工作,在艱辛漫長的學術道路上,對國家學術研究的發展以及提昇台灣國際競爭力的卓著貢獻,令人相當感佩,在此阿扁謹代表政府及全體國人同胞,向各位表達最高的敬意與最誠摯的祝賀之意。
「國家講座」是教育部目前所頒贈的最高學術獎項,而「學術獎」則為國內歷史最悠久的學術榮譽,無論是參與遴選或受推薦者,均須在學術研究上有重要或傑出成就,經國內外學者審查後擬具候選人名單,再經教育部2次的審查及票決後,才遴選出今天的得獎人。如此嚴格的條件和甄選過程,正足以凸顯得獎人學術研究的卓越表現,讓我們再次以最熱烈的掌聲,恭喜這15位得獎人。
「國家講座」設立的目的,除了肯定獲獎人在學術上的成就與貢獻,更要將大家的智慧與學識擴大傳遞。歷屆「國家講座」主持人都是學術界的碩望之士,我們期望各位透過主持「國家講座」的殊榮,以自身豐富的學術涵養,啟迪學生學習興趣;並且帶領研究,向前開拓更寬廣的知識領域。
另外,「學術獎」的頒發,則是表揚得獎人終身學術研究的傑出成果。大學及學術研究機構是探索真理的地方,也是知識創新的發源地,教育部成立「學術獎」將近50年,即是鼓勵學者在學術研究上的卓越貢獻與努力。阿扁深信,各位「學術獎」得獎人不但是高等教育學術精進及提升的一股堅實力量,各位在學術專業研究精神的發揮,更將成為後輩學習的最佳典範。
當然,提升研究或教學水準的目標,不能只靠一個「國家講座」或「學術獎」就能達成,我們需要政府、產業與學術界彼此之間,更多的配合以及更密切的合作。除了總統府為了鼓勵國內長期致力科學研究的學者,每兩年頒贈國家最高科學榮譽-「總統科學獎」之外,教育部也逐年編列重點發展經費,以建構我國具競爭力的高等教育體系。
回顧過去幾年來,教育部逐步推動各項教育制度的改善,努力建置完善的教育及研究環境,過程當中或許有些不同的聲音,但政府對於高等教育的重視與期待有目共睹;例如,在政府經費並不寬裕的情形下,仍然編列五年五百億預算,推動邁向頂尖大學計畫,透過「拔尖策略」以提升國內大學的世界競爭力;當然,我們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不只著重於研究,我們也瞭解到,大學的競爭發展必須是研究與教學相輔相成,學生受教品質也必須受到重視與保障,人才的養成更必須從奠定厚實的教學基礎做起。所以教育部從今年的預算中寬籌10億元,推動「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鼓勵各大學之間的良性競爭,以引導學校提升教學品質。阿扁覺得這是一項非常重要而有價值的計畫,因此特別指示明年起擴編經費為50億。阿扁深信,投資年輕學子的教育就是投資台灣的未來,我們有信心,在未來培養更多的台灣優秀學生,成為我國學術界邁向卓越的尖兵,擴大我們達成目標的勝利基盤。
同時,我們也積極推動公、教分離、修正大學法等具體措施,透過制度面的改革,希望提供所有從事教學及研究的學者們一個更彈性、更自主的學術環境,協助國內學術機構靈活運用人力資源,發展成為各具特色的頂尖學府,並促進產、官、學、研之間學術動能與研究資源的整合及流通,我們期望透過每一次「國家講座」和「學術獎」的頒發,繼續帶動國內學術發展向前邁進、向上提升。
在新的世紀裡,知識就是力量,而知識與創造力更是國際競爭的關鍵。在場的每一位得獎人藉由學術的力量,跨越國界的藩籬,讓台灣為世界所稱羨。阿扁期許在座所有教育界及學術界的先進們,能夠同心協力,繼續推展學術研究的創新與應用,強化國內學術研究環境與文化,讓這股知識所形成的影響力深入國家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共同為台灣的永續學術發展攜手努力。
大家都知道,「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是從事學術研究的基本信念,必須要以足夠的毅力與熱情,持續不懈的付出,最後才能收獲成果,因此在這條漫長而寂寞的道路上,家人的支持與鼓勵是一股尤其重要的力量。阿扁除了要再次恭喜15位「國家講座」及「學術獎」得獎人,同時,也要向長期支持得獎人潛心研究的各位寶眷們致敬與感謝,因為大家的 犧牲奉獻,在座的各位得獎人才有今日的豐碩成果與傑出的成就。最後,藉此機會預祝大家新年快樂,也祝福全體與會嘉賓、先進、朋友,身體健康,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