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4年12月26日
副總統出席「民主太平洋聯盟太平洋防災中心」揭牌典禮
  呂副總統秀蓮女士今天上午出席「民主太平洋聯盟太平洋防災中心揭牌典禮」,並應邀致詞。陳總統也應邀出席此次揭牌儀式,見證太平洋防災中心的成立,並期許該中心未來運作順利,作為太平洋區域災害防治的交流平台,造福環太平洋區域的國家與人民。
  副總統在典禮開始前致詞表示,一年前的今天早上,就在一個鐘頭前,印度洋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南亞海嘯,其成因為海底地震造成,不到幾分鐘即造成二十餘萬,甚至四、五十萬居民受到影響,至今仍未完成復建。
  副總統指出,去年的南亞海嘯事件告訴我們,災難世代其實已經來臨,除了地震外,人為的重大因素,例如長期使用石化燃料,濫墾森林、破壞生態等,造成大氣中溫室氣體效應,形成全球暖化,也是人類未來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她進一步指出,上世紀全球地表氣溫平均上升華氏一度以上,科學界認為全球暖化將是今後人類須因應的重大課題,因為地球暖化、極地冰原溫化,造成海平面上升,淹沒低窪沿海地區,此外暖化問題也影響地球氣候,不正常的暴雨現象愈來愈頻繁,沙漠化也日漸擴大,生態因之改變,衝擊全球社經產業界,不容忽視。
  副總統指出,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評估,2100年時全球地面氣溫將比1990年時增加攝氏一點五至五點八度,海平面將上升九至八十八公分,是非常可怕的現象;而溫室氣體生命週期很長,加上往昔生產行為而產生的積量,在未來五十年地球將會持續暖化,原本該是百萬年的地質緩步發生的變化,在人類短短幾十年中即可看到。
  副總統告訴現場與會人士,過去生物遷徙主要為水平遷徙,但是如今因地球增溫,生物會以高海拔、高山地區作為移動目標,形成垂直遷徙,空間較小,也會引起族群數目的大幅減縮,此外食物鏈的重新調整也帶來新一波物種滅絕,當海水溫度升高攝氏三、四度時,海底珊瑚叢間生存的藻類也無法製造珊瑚蟲所須的食物,進而造成珊瑚白化作用,總之,全球暖化不只在極地或島國才會發生影響,所有國家或多或少都難逃與之正面碰撞,包括疾病、食物、空氣及天災等都會傷及每一個人及每一個國家,不可不慎。
  副總統也指出,去年聯合國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召開第10次會議,聯合國秘書長曾警告地球氣候災難性變遷跡象已很明顯,未來50年我們須發展更多的經濟,但不是為改善人類生活,而是用於應付不斷發生的天災,因此我們幾乎可以認定天災世代其實已然來臨。她表示,舊約創世紀所載諾亞方舟情景不再是個預言,如果我們未及時妥善處理,將是下一代子孫的共同災難。
  副總統認為,一年前南亞海嘯發生,台灣作為一個叢爾島國,雖然安然無恙,但事實上我們已長期練就與天災為伍的宿命,過去台灣發生的災情有死亡與哀痛,即使我們知道人力無法勝天,但起碼大家應學會謙卑,發展更多的科技同時學習如何敬天、惜地與愛人。
  副總統也強調,防災、避災更勝於救災,由2000年、2001年發生的重大天災中我們累積了寶貴經驗,雖然災難愈來愈多,但死亡人數已由三位數降至個位數,證明了經驗是寶貴的,更證明我們所累積的科技智慧應分享給全世界。
  副總統表示,「民主太平洋聯盟」自今年8月14日正式成立以來,即認為應共同維護太平洋永續發展,而台灣能與聯盟會員國分享的不是金錢,而是寶貴的經驗,例如福衛二號在太空所拍攝而得的各幀寶貴照片以及實驗研究院的重要研究成果,都可與世界各國分享。副總統並特別感謝陳總統親自蒞臨與會,表示總統的重視與肯定,令她甚感榮幸,此外,她也感謝國家實驗研究院的支持與協助,讓以台灣為主導的太平洋防災中心能順利於南亞海嘯週年後今天正式成立,更希望外交部能以台灣寶貴的防災、避災經驗作為重要的外交資源,與全世界共同交流,則將會是世界的福音。
  副總統最後表示,她個人持續主張的「敬天、惜地、愛人」,更需要全世界一起分享與力行,大家共同愛惜所居住的地球,一起以祈福的心,促進世界的繁榮與進步,相信這是全人類共同的心願。
  隨後,副總統也參觀防災中心各項設施,包括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實地瞭解「太平洋防災中心」的運作情形,並勉勵相關工作人員的辛勞與努力。(E)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