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4年12月23日
總統與總統府顧問餐敘
  陳總統水扁先生偕同呂副總統秀蓮女士今天中午在台北賓館與總統府顧問餐敘,並於餐敘前致詞。
  總統表示,歷史進步的巨輪並不會因為少數人對過去舊有時光的依戀而停止,台灣主體意識的深化與強化會不斷持續下去,但如何在這個深化與強化的過程中,積極落實民主憲政的精神,並維持整體社會的團結與向心力,這是當前台灣社會最重要的課題
  總統也指出,過去國家認同的建立是透過政府強力的灌輸,是由國家一手主導,由上而下來推動。今天我們絕對不能再犯相同的錯誤。國家認同絕對不能簡化成口號或教條,一個健康且與土地連結的國家認同,一定是發自於民眾的內心、來自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感受與記憶的累積,因此一定是透過民間的力量,經由各種藝術、文化及展演的活動,透過家庭、學校及社會等教育的管道,由下而上來養成,而政府只是從旁協助,使得整個國家認同凝聚的過程能夠更和諧、更加平順及更加精緻化。
  總統談話內容為:
  早上的總統府國父紀念月會,和各位顧問一起聽取了前陸委會副主委陳明通教授,有關「民主化台灣新國家安全觀」的專題報告,不但收穫很多,感觸也特別深。過去在戒嚴威權體制之下,「國家安全」的整個領域,不但為少數人所壟斷,更嚴格禁止一般人去涉獵、討論及研究,深怕反對運動的人士掌握了有關國家安全的知識,就會用來挑戰政府,甚至顛覆政府,結果造成台灣社會對國家安全議題普遍的陌生與疏離。
  阿扁始終相信國家安全必須是全民的共同語言,阿扁在擔任立法委員時,就特別選擇大家普遍認為比較冷門的「國防委員會」,就是希望能夠突破這樣的禁忌,拋磚引玉,讓全民不但對國家安全能有知的權利,還能更進一步有發言的機會。今天很高興看到陳教授,以及他所領導的小組,雖然都不是出身傳統的國安領域,例如:軍方或情治系統,但卻能結合台灣民主化發展的現況,以及「911恐怖攻擊事件」之後,世界各國對國家安全的新思維,提出「民主化台灣新國家安全觀」,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具體勾勒當前台灣國家安全所面臨的威脅、挑戰、機會與優勢,這不僅是國家安全在論述上一個新的嘗試,更充分的顯示自由、民主與開放,不但不會危害台灣的國家安全,反而吸引更多的資源、活力與創意,投入這個攸關全民幸福與安全的領域,這樣的成果不只令人感到欣慰,更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相同的研究與出版呈現在國人的面前。
  陳教授在書中第二章,特別將當前國家安全所面臨的問題,歸納為「來自對岸的威脅」,包括中國在政治、經濟、社會、軍事及外交等方面的不友善,甚至是敵對的行為。其次,則是「來自內部的挑戰」,包括:族群問題與統獨立場糾葛、憲政體制與政黨政治不健全、經濟結構轉型及產業升級未完成、整體社會安全觀淡薄及社會信任度下降,以及土地狹小自然資源稀少等五項。
  「來自對岸的威脅」有許多的因素與變項並非完全操之在我,我們只能審慎以對,但「來自內部的挑戰」,這個部份則是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只要大家將心比心、團結合作,就能把這些挑戰對國家安全的影響降到最低。
  雖然陳教授把「來自內部的挑戰」列舉了五項,但追根究底其實只有一項,那就是「國家認同」的問題,只要這個問題能夠解決,憲政體制所存在的舊有包袱就可順利地卸下,在產業發展上,要求業者進行風險的評估與管理就能獲得普遍的支持。同時,有了清楚的敵我之分,整體社會的危機與憂患意識才可能建立,最後集合全民的力量,建立堅實的國防體系,積極克服天然地理條件的限制,以「決戰境外」來擴大戰略的縱深。
  當然,「國家認同」的問題能夠解決,就不會有早上我們為了軍購案要不要付委、討論,也變成另外一個問題;當然,不是說「國家認同」強化了,其它的挑戰就會自動消弭於無形。但是「國家認同」不處理,而只專注其他的問題,結果只會治絲益棼。在過去戒嚴統治的強人政治之下,台灣的國家認同充滿著虛幻、不切實際的所謂「大中國思想」,隨著政治的民主化,台灣的主體意識逐漸獲得確立,並凝聚出一套有別於過去的新國家認同。依據一項長期的經驗研究,1996年時,41%的受訪者認為我國的領土範圍只包括台澎金馬,另外有42%認為包括中國大陸,到1998年改變成65%對27%;到2003年,更變成71%對14%。而關於台灣的前途,1996年有73%的受訪者認為只有台灣人民才能決定,13%認為中國大陸13億人民也有權利參與;到了1998年,則變成81%比13%,之後的研究不可得,但相同的趨勢應該會繼續發展下去。
  由以上的研究經驗可以清楚的看出,台灣主體意識已經成為今天台灣社會的主流價值,但仍然有超過一成,13%左右的民眾依舊堅持著舊有的國家認同。在民主的社會,部份民眾對國家認同抱持不同的態度,甚至有著強烈感情的附著,這不但必須被容許,當然也要給予充分的尊重,儘管我們不一定認同或支持。
  過去台灣社會在國家認同上存在著嚴重的混淆與分歧,完全是源於威權高壓的統治與政治教條的灌輸,這種反民主,甚至是反智的制度與措施必須全面的加以改變。當然,經過半個世紀所建立起來的意識形態體系,不可能在一夕之間完全消失,在這個「解構」的過程當中,會遭遇各種的阻撓與杯葛。2000年「政黨輪替」以後的所謂「唱衰台灣」,以及2004年連任以後,明顯的「向中國傾斜」,都隱含著對強化台灣主體意識的抗拒。
  歷史進步的巨輪並不會因為少數人對過去舊有時光的依戀而停止,台灣主體意識的深化與強化會不斷持續下去,但如何在這個深化與強化的過程中,積極落實民主憲政的精神,並維持整體社會的團結與向心力,這是當前台灣社會最重要的課題。
  過去國家認同的建立是透過政府強力的灌輸,是由國家一手主導,由上而下來推動。今天我們絕對不能再犯相同的錯誤。國家認同絕對不能簡化成口號或政治教條,一個健康且與土地連結的國家認同,一定是發自於民眾的內心、來自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感受與記憶的累積,因此一定是透過民間的力量,經由各種藝術、文化及展演等活動,透過家庭、學校及社會等教育的管道,由下而上來養成,而政府從旁協助,使得整個國家認同凝聚的過程能夠更和諧、更加平順及更加精緻化。
  台灣是你我共同生活的家園,也是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立足世界、迎向國際的起點,每個人對台灣這個國家的愛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將這份情感化做有形的力量,凝聚成一股團結社會、穩定政局,以及強化國家安全的屏障,還有賴在座的各位顧問及全體國人同胞一起來努力及攜手奮鬥。
  阿扁曾在之前特別提到,要堅持台灣主體意識的路線,絕對不會改變,我也相信,堅持台灣主體意識的路線今後如何有積極的作為、如何推動,並有效落實,也是在明年之後,我們必須要全力以赴的理想與目標,屆時還請各位不吝給予指教。
  當然,早上陳明通教授也特別提到歐盟統合的相關議題,引起大家非常熱烈的討論,阿扁也必須提出,有關歐盟的統合過程,只是一個參考的模式,並不是唯一的模式,也不是台灣未來要走的最後模式,當然也不是解決兩岸歧見唯一的參考模式,但是有關歐盟統合的過程當中,其所揭櫫、呈現的精神價值是值得我們來參考的。
  個人認為,在歐盟統合的過程當中有四大原則是不容忽視的。第一,主權的原則;第二,對等原則;第三,民主的原則;第四,和平的原則。大家都知道,歐盟統合之所以能夠有今天,最重要的是彼此之間能夠尊重,並接受每一個會員國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所以,對於主權國家的尊重及接受,才讓歐盟統合走到今天此一地步;第二,有關對等的原則,也就是在歐盟所有會員國中,沒有大小之分,不能說有一方是國家,另一方不是國家、有一方是中央,而另外一邊只是地方,這絕對不可能有今天歐洲統合的進度與成果,所以,對等及平等的原則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有關民主的原則,也就是說,人民當家作主,人民最大,每一個國家的人民都是最大的,必須要尊重人民的選擇,必須要尊重人民自由意願的選擇權利,這就是民主精神、民主原則非常重要的核心價值的所在;最後是和平的原則,亦即任何問題、歧見的解決,都不能違背和平的原則,也就是不得訴諸武力或非和平的手段,必須要透過對話,以和平的原則來加以面對及妥善的處理與解決。在歐盟統合過程中的四大原則:主權、對等、民主、和平,當然也適用在兩岸問題及歧見的解決,絕不能有任何違逆及牴觸。我也相信,陳教授提到的歐盟統合模式,基本上所要表現的也是在此,個人在此作補充,並提出個人淺見就教大家。
  最後,在耶誕佳節及新春元旦即將來臨之際,先預祝各位顧問耶誕節快樂、新年快樂,闔家平安、萬事如意。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