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4年11月24日
總統出席「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八屆討論會」開幕典禮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上午出席「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八屆討論會」開幕典禮,致詞強調目前我們最需要努力的,除了落實民主與人權的理念,就是建立立足台灣的「台灣史觀」。
總統也表示,歷史的詮釋與民主的發展是一體的兩面,隨著台灣政治的民主化,已經沒有任何人可以壟斷或操縱歷史的詮釋。但最重要的是,自由民主人權的觀念,台灣主體意識,是否在台灣人民心中真正落實,猶待與會的專家學者、社會意見領袖們共同來認真思考。
總統致詞內容全文為:
今天阿扁非常榮幸能應邀參加「台灣1950-1960年代的歷史省思--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八屆討論會」。記得國史館每隔兩年就在這個地方,以20世紀台灣發展經驗為主題舉辦研討會,阿扁均受邀參加,並和與會的專家學者共同省思台灣100多年來發展的歷程與問題,深深覺得歷史教育對凝聚國人同胞意志的重要性;今年適逢第二次大戰結束後的60週年,國史館再接再厲,以「台灣1950-1960年代的歷史省思」為題,實在是深具意義,阿扁謹在此向全體與會人士表達敬佩與感謝之意。
回顧上一個世紀人類活動的重要軌跡,是追求民主、自由與人權的奮鬥史,雖然舊的帝國瓦解、殖民地紛紛解放、人權逐漸落實,被外來政權統治的人民紛紛獲得獨立自主,但也充滿戰爭的傷痛、專制獨裁的陰影,並面臨新帝國主義興起的挑戰。而20世紀的台灣人民,歷經殖民政權和一黨獨裁統治,以堅苦卓絕的奮鬥精神,創造了經濟奇蹟,更開創了民主成就。不過民主化後的台灣社會,仍充滿危機和嚴峻的挑戰,我們必須瞭解問題的癥結源頭。
今年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60年,反省戰後的發展和人類的未來,是世界各國思考的主要課題之一;我們的學術文化界應跳脫區域或族群的立場,客觀的反省戰後台灣與世界的關係。無可否認的,在一黨獨大、強人威權主義統治下的台灣1950到60年代,是備受統治集團扭曲、充斥政治神話的年代,戒嚴非常體制不僅箝制新聞自由、言論自由,也灌輸一套黨國體制的世界觀。那段歷史中有權者的言論,目的在維繫政權的存續,卻混淆歷史的真相,直到今日,我們仍不容易還原這個變動年代的真實面貌。
台灣的歷史是全民所擁有的,不可能由少數人所壟斷或片面詮釋。10月25日,本人參加「台灣光復六十週年慶祝茶會」致詞時就曾強調:「任何為了特定政治目的而服務的歷史沒有資格被稱之為歷史,充其量只是一時的政治教條而已,完全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在民主化的台灣,我們無需再製造政治神話和政治教條,而需誠懇面對歷史。但台灣人民作為台灣歷史的主體,如果我們不注重自己的歷史,要由誰來解釋我們的歷史,指明我們的道路。因此阿扁認為,目前我們最需要努力的,除了落實民主與人權的理念,就是建立立足台灣的「台灣史觀」。
對於過往歷史的檢視與反省,一直是推動時代進步最大的力量,我們在進行台灣史的整理與重建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先建立「台灣史觀」。譬如,用台灣人民的史觀重新詮釋10月25日「光復節」的真正意義,就是要「做自己的主人」,如果無法捍衛做自己主人的權利,歷史的悲劇只會不斷重演。然而威權統治時代所遺留下來的深層的文化性、結構性問題,非常需要進一步嚴肅、深刻的省思。所以,要建立一套符合台灣人民共同認知的「台灣史觀」,是非常艱鉅的工程,而要甩掉由過去威權統治者片面的詮釋、積非成是的歷史包袱,則是更加的困難。歷史的詮釋與民主的發展是一體的兩面,隨著台灣政治的民主化,已經沒有任何人可以壟斷或操縱歷史的詮釋。但最重要的是,自由民主人權的觀念,台灣主體意識,是否在台灣人民心中真正落實,猶待與會的各位專家學者、社會意見領袖,大家共同來認真思考。
國史館5年多來在張館長的領導下,積極蒐集、整理並開放各種史料,也出版台灣及近代史發展的相關書籍,使得過去被忽視、曲解的事蹟能重新為國人所認識,進而打破社會禁忌、開拓學術研究領域。這幾年所主辦的學術研討會,如2001年舉辦的「二十世紀台灣的歷史與人物」研討會,以及2003年舉辦的「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研討會,其議題貫穿兩個世紀之交的深層問題。研討會的成果讓國人更能親近台灣,體會前輩所付出的心血和代價。阿扁深深表示讚許,也期勉國史館今後能繼續努力,為台灣的國家歷史留下見證,提供國家施政的藍圖。
此次研討會的內容涵蓋極廣,以1950到60年代為主,包含原住民政策、法制變遷、國家主權、國際關係、土地財政、經濟發展、教育文化以及族群政治等等,每個問題都是台灣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課題。希望經過大家熱烈的研討,讓真理越辯越明,台灣經驗更深入人心。最後,阿扁要再一次敬祝這次大會圓滿成功,各位身心健康、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