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4年11月18日
總統接見「台灣戰俘紀念協會」代表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上午接見「台灣戰俘紀念協會」代表,在一年一度的戰俘紀念週即將來臨的前夕,他特別對當年監禁在台灣的戰俘及戰俘家屬們,在戰爭中經歷過火一般的試驗,今天再度來到台灣,從當年的戰俘營到今日和平台灣的總統府,所經歷的血淚之路以及展現出的勇氣,表達深刻的紀念與敬意。
  總統致詞內容全文為:
  首先,本人要代表台灣政府與人民,以最深摯的誠意與最高的敬意,歡迎各位來到總統府。我們今天的貴賓當中,有幾位是當年被監禁在台灣的戰俘,也有戰俘的家屬們,各位在戰爭中經歷過火一般的試驗,今天再度來到台灣,從當年的戰俘營到今日和平台灣的總統府,這段血淚之路以及各位的勇氣,台灣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今年是二次世界大戰終戰六十週年,世界各地舉辦了許多活動,紀念戰爭中犧牲的生命,也反省戰爭的殘酷,我國政府及民間組織也陸續辦理相關活動,以回顧歷史,追悼死者的亡魂,撫慰生者的心靈。由於今年的歷史意義特殊,這個週末又適逢一年一度的戰俘紀念週,本人今日與各位會面,實覺意義深遠,感觸良多。
  台灣的地理位置特殊,自從人類歷史進入海權時代,即捲入世界史發展的洪流,成為列強競逐的舞台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台灣不僅是日本殖民帝國的產業根據地,更是日軍前進東南亞的基地,後來更成為國際軍事直接衝突的場域,台灣人民被迫捲入戰爭,經歷了非常慘痛的經驗。在這場戰爭中,參戰的各方亦有多人在此受難,留下血淚斑斑的事蹟。
  在二次大戰的末期,也就是1942年到1945年間,遠在東南亞作戰的同盟國軍隊,包含英國、荷蘭、美國、澳洲、紐西蘭、加拿大等國的軍人,其中遭到日本軍隊俘虜,前後共有一千多人被送到台灣來,在此度過一段艱困的人生歷程。
  日軍在台灣設置了大約十五個戰俘營,營中的戰俘生活條件非常惡劣,除了喪失行動自由,有的還被強迫勞動,參與生產,有的則遭到嚴刑拷打。由於飲食不足,衛生及醫療品質極差,在營養不良以及受到霍亂、瘧疾等傳染疾病的威脅下,加上嚴酷的勞役,不少人因而喪生於異域,等不到自由、和平的日子重新降臨,悲慘的遭遇不一而足。
  戰爭結束後,在台灣的盟軍戰俘陸續被遣送回國,終於能享受自由的可貴,重獲新生,但有些戰俘,包括他們的親屬及子孫,仍念念不忘這段艱辛的異國歲月。然而,在台灣社會快速變遷的過程中,這些戰俘營的舊址慢慢在荒煙蔓草中傾頹,相關的史實和資料逐漸被埋沒,乃至被世人所遺忘。
  幸而有賴民間熱心人士的執著,在「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成立之後,鍥而不捨地進行田野訪查和搜尋資料,終於使這段滄桑的歷史重見天日。1997年,何麥克會長及他的同志們,在金瓜石戰俘營舊址附近舉辦第一次戰俘紀念會,同年底立下了台灣第一座戰俘紀念碑,象徵這段台灣與國際接軌的戰爭經驗,也是全世界反省戰後發展的一項重要歷史題材。去年,「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又在屏東的麟洛鄉成立另一座紀念碑,相信更能提昇世人的歷史反思,以及追求自由和平的勇氣。
  民主、自由、和平,在今日的台灣是人人皆享有的普世價值,然而我們不能忘記,面對中國日漸增強的軍事力量,及其堅持不放棄武力犯台的野心,我們若不捍衛我們的國家,這些經過長期奮鬥得來的普世價值成果,也有可能被摧毀。各位深知戰爭的可怕,以及自由、和平的可貴,台灣願意做國際上負責任的自由、和平推手及貢獻者,本人也要再次呼籲國際社會,正視中國對台灣國家安全與生存權利的恫嚇與威脅。
  「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成立近十年來,致力於調查與尋找當年盟軍戰俘罹難事蹟和戰俘營遺址,為戰俘營立碑,邀請戰俘或其家屬來台參加追思紀念活動,並到世界各地採集當事人的文物和相關官方檔案,進而架設網站、發行會刊,提供跨國界的服務,種種的貢獻,深得我國政府與國民的尊敬,本人在此要向何會長及在座所有戰俘遺族及受難者表達內心慰問之意。
  本年度戰俘紀念週的活動,相信能拓展國人歷史的視野,激發熱愛和平的可貴情操,也希望後世得到借鏡,不讓悲劇再發生。最後,本人要再次祝福各位身心健康、萬事如意,但願和平永駐、戰爭不再,也願各位心中有永遠的平安。
  「台灣戰俘紀念協會」代表上午由國史館館長張炎憲與國史館台灣文獻館館長劉峰松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總統府秘書長游錫堃也在座。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