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主持99年中樞紀念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辰典禮
中華民國99年09月28日

  總統府今天上午舉行「99年中樞紀念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辰典禮」,並安排義守大學校長傅勝利以「高等教育之國際化」為題,進行專題報告並接受提問。
  典禮上午9時在總統府大禮堂舉行,馬英九總統親臨主持,蕭萬長副總統及中央政府機關首長均出席與會。
專題報告內容如下:
壹、前言
  台灣四面環海,缺乏天然資源; 然而,在二十世紀,台灣創下了「經濟奇蹟」、並獲有「亞洲四小龍」之美譽。高水準且優質之人力資源,應是成就的主因之一,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自然也扮演了舉足輕重之角色。
  隨著科技進展、經貿全球化、以及我國加入WTO伴隨而來之衝擊,高等教育國際化不僅已成為世界趨勢、也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極為重要之挑戰。
  當前台灣社會,對內有少子女化、人口高齡化、社會M型化與網路世代興起等社會轉型挑戰;對外則面對中國崛起、兩岸關係變化、其他區域聯盟如歐盟及東協等新興勢力形成,地球暖化加劇,知識半衰期縮短,及各國產業結構調整等壓力,高等教育國際化更是刻不容緩之課題。
貳、高等教育之現況
  根據教育部統計,九十八學年度公私立大專院校 (含軍警院校)共計175校;若不含九所軍警院校與二所空中大學共計164校,其中大學校院數為149所,專科學校為15所。自八十三年以來,大學校院增91校,專科學校減少57校,淨增加34 校。
  若以學生數而言,一般大學校院之學士學生數為499,618人,碩士學生數為148,634人,博士學生數為30,965人;技專校院之學士學生數為511,267人,碩士學生數為34,767人,博士生數為2,786人。高等教育(18-21歲)之粗在學率也由八十三學年之38.32%,上升至九十八學年之82.17%;僅次於南韓,高於美、英、日、法、澳、等國。
  我國大學院校助理教授以上師資所占比率,由83學年之48.10%,逐年上升至98學年之75.27%;而助理教授以上師資具博士學位之比率,由83學年之76.95%,逐年上升至98 學年之90.01%。大學招生名額,由83學年度之5.6萬餘人,增至98學年度之近11.8萬人;錄取率在83學年為44.35%,98學年多元入學錄取率大幅提升之至75.48 % (其中指考繳卡錄取率97.14%)。
  我國學生辦理留學簽證總人數由87年之27,101人, 升至98年之33,339人;出國留學地區以美國居首,其次依序為澳大利亞、英國、日本、加拿大、法國、德國、紐西蘭。 外國在華留學生以亞洲留華學生數居首,其次為美洲及歐洲學生;在華留學生人數,由83學年度之5,596人,增至98學年度之19,376人;98學年度修讀學位之留學生比率約為40%,其中亞洲學生為48% 、美洲30%、歐洲18%。近八年來、回國僑生人數,每年均有成長,91學年度為11,024 人,98學年度增至13,869人,其中又以97至98學度增加1,433人,為近年來增幅較為顯著者。
參、高等教育之挑戰
一、少子化與高齡化
  我國新生人口數,由70年414,069人急遽降至98年191,310人;根據經建會之推計報告,未來新生人口數,仍呈逐年減少態勢;民國110年,大學招生人數,將首度超越該年高中職畢業生。對照逐年上升之大學錄取率,與少數學府招生不足之現況,此將對未來高等教育產生重大影響。
  經建會統計,台灣65歲以上人口,將由97年239.7萬人, 107年增至348萬人,117年增至536.1萬人;75歲以上人口,將自97年103.2萬人,107年增至145.2萬人,117年增至221.5萬人,逐漸邁向「高齡社會」。大學校院如仍擬提供「終身受用」之教育,將有重大衝擊與挑戰。
二、新科技與知識半衰期
  新科技之開發與應用,對於高等教育學府、創新與傳播知識造成衝擊;而網際網路盛行後,高等教育之實施與內涵,亦均面臨極大挑戰。在知識半衰期大幅降低狀況下,課程、教材之內容與設計、教學與考評之方式、均須有大幅更新。
三、全球化經貿與產業調整
  科技與交通之大幅進展,將經貿發展推向全球;在全球化競爭與新科技開發環境下,產業科技調整之週期縮短,大學所教授之課程內容、與學生所學習之知識與訓練,甚至於系、所課程與專長規劃, 將必須動態調整與更新。
四、兩岸關係
  中國之崛起與兩岸關係之改善,不僅對於經貿文化有極大助益,對高等教育也有重要影響。繼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簽訂後,有關大陸學生來台求學與學歷承認之三項法案亦已修法完成,兩岸高等教育將邁入新的紀元。審酌前述各項挑戰,以及兩岸之現況,透過兩岸高等教育之交流與發展,可以使台灣各大學校園多元化,並有利於國際化;兩岸之青年學子共同學習、建立友誼,不僅可以開拓彼此之視野,更可以促進了解,同時對於國內部分閒置教育資源之利用率,亦有相當助益。
  唯兩岸高等教育之實施背景,畢竟尚有差異,對於大陸學生來台就讀後、課堂學習以外之輔導與服務,各大學仍缺乏經驗;校規與校園活動規範是否亦應做適當之增刪修正,似應妥加思量與調整。
肆、 高等教育之國際化
  高等教育之國際化包含走進台灣--招收境外學生、與走向國際--鼓勵我國學生出國留學,而境外學生包含有外國學生、大陸學生、與僑生。
一、擴大招收外國學生與僑生
(一)教育部刻修正「外國學生來台就學辦法」及「僑生回國就學及輔導辦法」,未來大學招生不足額部分可招收僑生或外國學生,不受現行以各校當學年度招生名額外加10%之限制。有關僑生入學管道,海外聯招會規劃於100學年度實施僑生來台升學多元管道方案,除現行海外聯招制度外,增設申請入學方式,並開放各大學校院得開設僑生專班、及由學校自行辦理招生。
  教育部自94年度特訂定「教育部獎勵大學校院擴大招收外國學生補助計畫」,98年修正為「獎勵大學校院推動國際化補助計畫」以達全面推動之目的,並將於100年納入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與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相關項下持續推動辦理,以因應全球化及我國加入WTO後所帶來之衝擊。透過該計畫執行,獲補助學校招收外國學生人數逐年增加,至98學年度止,全國大學校院招收外國學位生人數已達7,764人。
  現階段教育部正規劃及推動「精進大學校院全英語授課學程方案」,鼓勵增開全英語授課學程、設置國際學院,與先進國家發展跨國學位學程,及擴充大學部通識教育英語授課教學資源平台,以解決大學部全英語授課困境。
(二)除以專案計畫經費補助大學加強辦理招收外國學生,並鼓勵各校設置外國學生獎助學金及設立華語中心;教育部並與政府相關單位提供外國學生來台留學專案獎學金,如「台灣獎學金」、「華語獎學金」等;並鼓勵學校成立外國學生及國際事務專責單位,以提供專業諮詢與生活輔導等服務,計有約30校已設立專責外國學生及國際事務之一級單位。
(三)為有效支援國內科技產業投入創新研發,填補國內現階段產業發展所需人力之缺口,同時促進全球交流,由經濟部會同教育部等相關部會,結合企業力量,推動設置「產業研發碩士外國學生專班」,延攬外國優秀人才培養為我國可用之人力,以提升我國際競爭力。自94年度秋季開始,每年分春、秋二季進行招生,至97年度春季班為止已招收94人,97年度秋季班核定招生名額111名。
(四)強化外國學生無語言障礙學習環境
  教育部及財團法人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以下簡稱FICHET),近年已辦理國內44所大學校院國際學生學習環境實地訪評計畫,以督促國內主要招收外國學生之大學,能持續強化國際學生學習環境。另教育部及FICHET已著手蒐集該44所大學開設「國際學程」資訊,並依其英語授課程度予以分類。預於99年10月於留學臺灣資訊平台(www.studyintaiwan.org.tw)公佈,供全球外國學生瀏覽國內主要大學開設之全英語授課學程、或採中英文混合授課之國際學程,以選擇合適系所或學程申請就讀。
二、與國外大學辦理跨國雙聯學制合作
  為使我國高等教育與國際接軌,在符合大學法、大學辦理國外學歷採認辦法、及各校學則等規範之前提下,國內外大學得經由國際學術合作模式,合作辦理雙聯學制,使學生得同時在國內外大學修讀雙學位等,提供學生更多元化出國學習的正規管道與接觸他國文化的機會。至97學年度止,計有48所大學校院與國外大學建立雙聯學制合作案共198件。
三、開設英外語授課學程與專業課程
(一)開設全英外語授課學程(系所)
  雖然國際化並非僅是英語化, 但是英語在國際化之重要性不言可喻;因此,教學方面應加強英、外語授課的方式與課程,並提升教學國際化程度,規劃專為外國學生開設學程,同時促進本國學生實質英、外語能力,發展為具全球化、專業化的特色課程或學程。
(二)開辦「國際研究生學程」
  國內臺灣大學、清華大學、中央大學、中興大學、國防醫學院、陽明大學、交通大學等7校,自 91學年度起與中央研究院合作辦理「國際研究生學程」,針對具有前瞻性、尖端性、競爭力的研究主題進行研究並授予碩士以上學位,以達培養跨領域研究人才。
  另為吸引國外優秀學生來台就讀,透過增加簽約姊妹校、加強參與國際組織,與國外學校合作開設國際學程、參與國際認證評鑑、獎勵碩博士生出國研習、及參與國際會議等方式,來營造校園學術國際化之環境,另可藉由師生組團參訪國外一流大學、參與國外教育展宣傳、赴海外國家頂尖學府招生,及協助國際知名大學在台招生活動等,以增進國際交流合作管道並擴展知名度。
四、加強兩岸高等教育交流與招收陸生
  立法院於八月十九日通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大學法」、「專科學校法」之修正案,陸生來台與承認大陸學歷正式開啟。現階段兩岸教育交流仍遵循:1.階段性開放與限制 2.對等尊嚴原則 3.延長短期交流之期限由四個月放寬為一年。
  至於招收大陸學生來台就學,各主管單位除就其入學及就學規定、入境及停留規定、草擬規範外,尚須遵守「一限二不」,以及陸生不得打工之附帶決議。目前規劃每年大陸地區招生人數2,000名。截至民國98年12月底止,我國各級學校與大陸地區學校簽署書面約定書共1,512件,通過審查締盟學校:國內學校計128所,大陸地區計412所。
  為期能在不影響國家安全、經建發展,人民福祉、及族群融合下,建立兩岸教育交流長遠發展之根基;應持續推動:1.建立兩岸教育交流之政策管理機制,2.整合兩岸教育交流資源與建立合作平台,3.適時研修兩岸教育交流之法令與規範,並研擬建置境外學生網頁資訊交流平台。
五、加強東南亞高等教育輸出
  98學年度東南亞外籍學生,占來台灣就讀外籍生之總數55%;98學年度東南亞僑生占來台灣就讀僑生之總數46%;此外,我國高等教育赴東南亞開設境外專班、雙聯學制、以及來台修習華語等加強與東南亞之合作,對於我國高等教育輸出,並逐步邁向產業化,甚具重要性。
教育部刻規劃「連結亞太,深耕東南亞」計畫,以「透過深化東南亞主要國家對我國之學術依賴,藉以融入東南亞整合體系」為核心目標,規劃3大主軸及13項推動策略,期以擴大招生、深化對我國學術及人才培育之依賴,強化與東南亞交流互動機制等階段性推動工作,使台灣成為東南亞高階人才培育之重鎮,以達成融入東南亞體系之最終目標。
(一)強化東南亞菁英來台
  統合各校獎學金或學雜費減免及全英語授課學程等資訊,向東南亞重點國家行銷推廣,並仿台越合作培育高階人才計畫模式(至2020年,越方選送500位大學講師來台攻讀碩博士學位,我方每年提供至多50名越南獎學金學生在台就讀學費減免優惠,期限最長為4年),與印尼及菲律賓政府洽談,吸引該國優秀學子或教師來台攻讀研究所。
(二)擴增東南亞高等教育輸出資源
  協同國內大學校院於越南、馬來西亞及印尼舉辦教育展,宣傳留學台灣優勢及特色。強化東南亞區域(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台灣教育中心之留學台灣諮詢及辦理華語研習等功能。鼓勵大專校院赴東南亞開設境外專班、及產業研發碩士外國學生專班。教育部也將積極爭取於東南亞主要國家增設文化組,提升駐外人力資源(現越南泰國已有派駐人員,印度已設立文化組,馬來西亞及印尼仍爭取中)。
(三)突破學歷承認限制
  為拓展台印高等教育交流,突破印度對我學歷承認限制,99年3月已由台印雙方高等教育法人機構代表於教育部簽訂合作備忘錄,99年5月印度已全面承認我國學歷。
  我國獲國際組織認證之工程及科技相關系所,已為馬來西亞及新加坡政府承認學歷。
  我國高等教育宜運用早年來台求學僑生之向心力,配合兩岸簽定ECFA,減緩東協與中、日、韓、紐、澳、印度洽簽經貿協定之衝擊,並運用中華文化正統之優勢,積極開發此一極具潛力之市場。
伍、大學校園之國際化—以義守大學為例
  在政府政策指導下、各大學均盡力配合國際化,雖然各校狀況不一、但推動國際化之心意相同。今以義守大學為例,說明在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指導下,大學校園之國際化。
  義守大學為一所由企業家林義守先生創辦之私立大學,由於充分體認國際化之重要性,因此對於校園之國際化,均依循辦學進程而適度調整加強,以增加學校與學生之競爭力。
  創校二十週年之義守大學,國際化發展藍圖設計遵照政府政策、董事會辦學理念、學校之能力與特色,充分體認社會之脈動、並配合集團關係企業之發展之優勢,訂定國際化發展藍圖,並據以實施。基本上,先由加強校園中各成員之國際化素養著手,逐步進展至鼓勵教師出國、學生出國、同時以吸引優秀之僑、外生來校學習為目標,促進校園國際化。
  校園國際化可以分別就:鼓勵學生出國、及吸引僑外生來校學習之「走向國際」,以及針對大陸學生來校交流訪問與學習之「陸生來台」兩點加以說明:
一、 走向國際
  基於獎助學金應該用於獎助學生「學習」之理念,本校結合國際化學府行銷,以及增進學校競爭力之目的,規劃並執行學生獎助學金政策;另外依「與時俱進、量力而為、趁勢而行」之原則,配合政府政策、董事會辦學理念、以及關係事業之發展趨勢,開拓國際化之契機。學校積極拓展國際空間,現有簽約之國外姊妹校共計132所大學及5個機構,其中包括47所大陸大學。依上述準則規劃、執行、與推動之獎助學金與事項概述如下:
(一)學海助學金
  為消除學生對於英語之生疏感與恐懼感,增進其英語能力與國際觀,本校自1999年起,每年選派優秀學生赴英語系國家姐妹校語言學習四至六周,由學校支付學雜費、機票、食宿費以及零用金;迄今,已有882位同學獲得獎助,經費總金額逾億元台幣。
(二)鷹揚計劃
  配合學海助學金之實施,以及教育部學海飛颺計畫,有次序、有規劃培養學生之國際觀;選派優秀學生赴姐妹校學習一年,由學校配合提供機票與學雜費獎助,97、98學年度共有15位同學獲得獎助,赴美國、澳洲、與日本進修一年。
(三)雙聯學位
  本校分別與馬來西亞、越南及澳洲友校建立雙聯學位關係,提供本校同學留學之選擇,以及吸引該校學生來本校修讀學位;亦與一美國友校建立碩士雙聯學位;並在二越南友校,設有境外碩士專班。
(四)英外語授課課程、學程、與學位
  為增進本地學生之英語學習能力,並吸引與容納外籍生來校修習,98學年度本校開授有一個英語授課專業學程,全英語授課專業課程有72個,外語授課數有291個。外語授課之學士學位3個、外語授課之碩士學位有2個。
(五)國際學院
  為更積極促進校園國際化、並為招收外國學生做準備,本校於98學年度開辦國際學院;所有專任教師均為外籍優良師資,並將逐年增加外籍學生比例,大一新生一律住宿於雙語環境之國際會館,大三並規劃境外學習,以擴大學生國際視野。另規劃有情境餐廳與情境教室,協助學生融入國外環境。本校為響應政府對海地震災之濟助,99學年度錄取海地大一新生20名,均就讀於國際學院各學系,本校將提供免學雜費、免住宿費、並提供生活津貼。
  由於國際學院所聘教師均為外籍專業師資,其薪資、鐘點費、福利與待遇、均須額外考量;全校有關法令規章亦須雙語化,教學設施須特殊規劃與設計,但在現行學雜費政策下,無法反映成本,財務規劃十分不易,希望能加強學雜費彈性化。
  此外,若能放寬合格外籍師資之年齡限制,將可以引進資深且有經驗之外籍師資。
(六)國際專業評鑑獲認證
  為掌握辦學品質,並為國際高等教育界所肯定,所有工程學系所均通過中華民國工程教育學會辦理之工程教育認證;管理學院及所屬各學系,正由AACSB實施管理教育認證中。
(七)海外參展與網路學府行銷
  為增加學校之能見度,參加國際教育展為一重要活動。本校在1999年即參加亞洲及太平洋大學協會(AUAP)在菲律賓克拉克基地之會議及大學展;自2005年起,更積極參加國際教育展:如韓國教育展、歐洲高等教育展、及馬來西亞教育展;2010年參加有馬來西亞台灣高等教育展、亞太教育者年會(澳洲陽光海岸) ,及澳門教育展。
值此網際網路時代,網路資訊之傳播無遠弗屆,由隸屬於西班牙教育部、CSIC研究機構之Cybermetrics Lab所做之網路大學排名(Web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雖然推出時間並不很長,與其他排名系統採用之方法與標準亦有不同,但由全球近20,000個大學來做網路大學排名,其廣度與影響力仍具參考價值,本校因而選擇該一網路大學排名,做為增加學校國際能見度之努力指標。學校也積極採用由國內學者開發、教育部認可之網路英語檢定(NETPAW)系統,除對職員及學生加以測試檢定外,亦可藉此與國際聯結、或測試來校就讀國外學生之英語文能力。
(八)國際活動(Events)學府行銷
  由學校參與或主辦大型國際活動,增加校園國際化之氛圍、以及師生對國際化及國際事務熟稔度;如97年在本校舉辦國際花式溜冰競賽,98年提供世界運動會比賽場地,當年提供亞太影展場地、並協辦亞太影展「與電影大師對話」活動;另亦主辦或協辦TARNET, EMAP,IMPACT,TPCA等有國際參與之學術活動。
  2011年將與國際發明家聯盟總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Inventors’ Association, IFIA)合辦「2011電腦應用發明與文化創新節」 (CICI’11) ,主要活動包括有「電腦應用發明世界盃」、「國際文化創新節」、與「現代創新國際會議」,除可推介本校外,更可以行銷台灣、介紹中華文化。
(九)發揮學校特色
  本校校本部高雄縣觀音山區內「義大世界」即將全面開放,其中設有觀光飯店、亞洲最大精品暢貨中心、遊樂場與劇院,全區規劃以國際觀光客源為主,本校將體認此一變化、重新擬訂校園管理策略,改以開放融入之概念,使校園亦呈國際化新貌;除管理學院原有之觀光學系、餐旅管理學系、以及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外、國際學院也開設觀光餐旅學系,並規劃設立娛樂事業管理學系,教師之產學合作與學生之工讀實習,均可以運用開展;學校並與觀光飯店等事業單位洽商、針對國際旅客與觀光客,合辦華語文課程及健康管理課程,依互惠雙贏原則規劃、加強校園之國際化。
  透過上述之努力,本校外國學生(不含陸生及僑生)之人數,由96學年度之4國9人、至98學年度之6國107人,99學年度第一學期外籍學生即有13國142人。僑生之人數也由95學年度之18人,於98學年度增加為99人。
  由於外籍師生增加、在師生簽證與工作證方面,若能協助或簡化申請手續,將有極大幫助。對於僑生與外籍生工作證申請,其所需居留時間如能齊一,亦將有相當助益。
二、 陸生來台
  鑒於我國高等教育,已由菁英教育發展成為普及教育,優秀專科學校畢業生均升入改制為大學之母校,義守大學為能持續改善學生結構,乃考慮招收當時基礎科學較為扎實、學習態度良好之大陸學生。
  其次,雖然中華文化道統在台灣,但與傳統文化相關之地與物大多在大陸,培養學生之對中華文化之體認、厚植文化創造之基礎,不能忽略此一事實;同時,兩岸之大學生未來可能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因此相互瞭解十分重要,兩岸大學生之相互瞭解交友、不僅可以和緩兩岸緊張關係,亦可以加強校園國際化;據此、義守大學開始規劃,在政府政策規範下之兩岸高等教育交流。
  本校所規劃事項,均以持續實施執行之計畫與方案為主:
(一)學府行銷
  為使大陸高等校院對本校有較為明晰之瞭解,本校自民國91年起即與時報廣告金犢獎合作迄今,擔任項目主辦單位,贊助以本校為主題之廣告設計競賽。時報廣告金犢獎其後成為全球華人大學生矚目之廣告獎;截至今年,參賽作品計5,580件,其中大陸地區學校計有730系所參加。本校之辦學理念與實施,以及辦學之績效,因而廣為華人社會瞭解,對於日後推展與大陸大學合作,極具功效。
(二)兩岸辦學經驗交流
  為能瞭解兩岸大學辦學特色,並與大陸高校交流,本校自民國93年起即與廣州地區之大學合辦「穗台大學校長論壇」,由本校邀請國內公私立大學校長或副校長,與廣州地區之大學校院長,共同研討辦學經驗與事項。
  本校另亦參與青島地區大學校長論壇,97年該一論壇由本校主辦,98年由中國海洋大學主辦,國內多所大學校長共同參與。
  本校亦參與安徽各大學在人事、總務、與後勤等事項之交流;匯集上述各個活動經驗,形成本校與大陸高校交流之基本體認。
  本(99)年6月11日,在本校舉辦「義守大學與大陸結盟大學校長論壇」,國內之國立大學校院協會,私立大學校院協會,以及私立技專院校協會,均派有代表與會;大陸地區共有38所與本校結盟大學校長、副校長、或校務主席親來參加,盛況空前。
(三)簽訂合作協議
  本校與大陸高校交流,均依規定簽署合作協議書,且報請教育部核備在案。結盟主要對象有17所「985」暨「211」學校,13 所「211」學校;另亦與其他優良且有意與本校交流之高校簽訂協議;迄今為止,共與47所大學簽有合作協議,在第一階段我國承認學歷之41所大陸大學,有17所為本校結盟學校。
(四)學文助學金
  自民國89年派遣學生,於暑期參加山東大學舉辦之「孔孟尋根」活動後,本校即規劃「學文助學金」,每年選派優秀同學赴大陸結盟學校,參加活動或參訪,由學校支付機票、保險、與食宿費用。迄今,獲得學文獎學金赴大陸參訪學習之學生692人,隨行教職員亦有83人,可以同時收到獎勵學生與同仁,兼可開拓師生視野之功效;自2008年起規劃有交流團與學習團,2009年之後僅有學習團,但具體之學習計劃,相關法案通過後,配套之辦法與規定,須在校內適當會議討論通過後,方能派遣學生赴學歷承認之大陸學校,依平等互惠之原則修讀課程與學分。
(五)大陸交流生來校修讀與陸生來台
  配合前述之學生結構改善,與增進本校學生與大陸大學生之相互瞭解,並加速校園國際化,本校自96學年度開始與大陸優良大學簽約交流,並接受大陸交流生來校修讀一學期。迄今,已有889位大陸學生來校修讀,所獲學分返回原校後,計入畢業學分;已有大陸交流生繼續赴歐美進修並獲得高學位者;99學年度上學期將有270位交流生來校,屆時,來本校之大陸交流生總數將有1,159名。
立法院於八月十九日通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大學法」、「專科學校法」之修正案,陸生來台與承認大陸學歷正式開啟短期交流之期限由四個月放寬為一年,本校學生此後可以依平等互惠之準則,赴已獲學歷承認之友校,做一學期或一年之交流,所獲學分亦將計入本校畢業學分;至於大陸交流生,本校亦將在確認假期輔導規劃完備後,開放一學年之大陸交流生。
  前述立法院通過之三項法案, 除有「一限二不」之規定外,也規範彼等不得打工;但學生在校園內擔任教學、研究助理或工讀,是否亦在此限制內,希望能儘早確定。
  至於招收高中畢業生來校攻讀學士學位,或招收碩博士班學生,除依教育主管當局之規定外,本校將與有合作經驗之大陸友校一起辦理招生事務,並將協助大陸學生在台求學期間之輔導事宜。
(六)教師與學術交流
  在兩岸學生交流多年,彼此瞭解,且已有績效之後,自99學年度起本校將正式開展教師與學術交流;互派教師前往授課,與共同指導研究生為初期規劃。十月初本校將與哈爾濱工大、吉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及武漢大學洽商細節,並儘速實施。
  此外,本校對於教師與研究生出席國際會議均有補助,特別對於在大陸舉辦之國際會議,亦同意予以補助,98學年度共補助40 人次、金額為新台幣50.8萬元。
陸、結語
  我國高等教育已由菁英教育步入普及教育,大學院校數量增多、 良好之辦學績效、優良之師資、均為我國高等教育之優勢;然而,由於侷限於國內之競爭,招生方式與招生策略相似,學校之組織規劃與辦學特色相近,經營管理、學府行銷、與學雜費訂定均相類似,使我國高等教育有趨於「紅海」之勢;大學校園國際化,是高等教育駛向「藍海」十分重要努力方向。
  我國高等教育之發展,除「階段化兩岸高等教育交流」外,「全球化之品牌輸出」也是努力之目標;宏碁公司創辦人施振榮先生在「品牌,笑一個」一書中提出,台灣要發展品牌,目標是多元品牌、要有很多「國際小眾知名之小品牌」;我國高等教育似應有類似發展趨勢,各校應設法找出自己之特點並加創新,建立屬於自我之「品牌」,透過認真優質辦學、適當「學府行銷」、在全球高等教育競技場中,建立屬於台灣優勢之高等教育領域;自然可以使台灣高等教育產業,踏著二十世紀台灣「經濟奇蹟」之成功軌跡,成為二十一世紀台灣傲人之成就。

Code Ver.:F201708221923 & F201708221923.cs
Code Ver.:201710241546 & 201710241546.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