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新聞與活動

副總統參加一九九九年全國教育改革檢討會大會開幕典禮
中華民國88年05月17日

  連副總統今天指出,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促進國家發展,「其終極目的應是幫助人在人格、智慧、知識上不斷成長。換言之,教育工作應該要以人為本」。

  對於未來教育改革發展,副總統提出了五項重點目標:

  一、高等教育不應是少數青年通過聯考的窄路才能取得的特權,而是每個人只要努力就可以享有的機會。由於人的素質不同﹐性向不同﹐興趣也不同﹐高等教育應設法加以擴大來滿足並發展各自的特色。

  二、完備的教育體系下﹐建立終身學習的機制。擴大入學管道﹐增加學制的彈性﹐以便利終身學習﹐使人民在人生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年齡﹐都可以回到教育體系﹐增進生活及工作技能,以啟發潛力﹐貢獻社會。

  三、配合高等教育機會的擴張與終身學習機制的建立,在教育每一階段,鼓勵私人興學,並在一定條件下,審慎考量學費自由化的可能方向。

  四、研究如何加強學前教育,使年輕的父母親能發揮所長,減少家庭負擔,貢獻生產力。

  五、平衡國民教育經費分配,消弭城鄉教育差距,照顧弱勢族群的教育權益,透過教育機會的均等,建立機會均等的社會。

  副總統上午參加在國家圖書館舉行的一九九九年全國教育改革檢討會大會開幕典禮,應邀致詞時,作了以上表示。

  副總統致詞內容為:

  今天,教育部召開「一九九九教育改革檢討會議」,本人首先要代表李總統登輝先生祝賀會議成功。教育改革是本人在擔任行政院長時,與各位女士、先生共同努力所推動的一項重大政策。因此,今天要藉這個機會,首先對各位多年來關心教改、支持教改的行動,表示個人由衷的敬意與謝意。

  教育的重要性是無人能加以否認的。人類精神文明的傳承與創新,個人潛能的開展與實現,經濟生活水準的提升與進步,均與教育的活動緊密關聯。因此,當今世界所有國家無不以發展教育為建設國家的根基。過去四十多年中,台灣在經濟發展與政治民主化上展現了傲人的成績,相信大家都會同意,教育發展成功,應是最主要的原因。

  台灣教育發展的成就,可分以下四點來說明。

  一、台灣的教育發展,在一九五0年代和六0年代,是強調國民教育的普及,當時是台灣建設的初期,也是我們艱困的發展階段,所以教育的重點是,為經濟發展提供了供應充沛而素質優良的人力。國民教育延長,也緩和了國小階段升學競爭的壓力,使學童得以健康快樂的成長。

  二、在一九七0年代,我國教育強調高中階段職業與技術教育的發展,一方面供應產業技術水準提升所需要的技術人力,另一方面將人力經由高職導入就業市場。同一時期,高等教育的擴充,也以增設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科技系科為主。

  三、自一九八0年代以來,國家經濟結構轉向科技產業的發展,高等教育迅速擴張,特別是研究所階段與應用科技的學科,配合了產業升級的需要。

  四、儘管國內高等教育迅速擴張,但在數量上和素質上仍不足以配合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然而在國外深造或工作的留學生大量返國,適時提供了高科技發展所需要的高級人力。一九八0年代返國的人數將近一萬五千人,一九九0至九五年超過三萬人,分別佔同期國內高等教育學府畢業獲碩士或博士人數的大約四五%和五五%。他們當中有很多學有專精,經驗豐富,以往在國外,主要在美國,久滯不歸,引起所謂「人才外流」的憂慮,如今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

  不過,台灣教育發展的成功,也隨著社會的發展,日漸突顯各項問題,其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大家所共同探討的,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什麼?毫無疑問題的,台灣教育發展初期,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是配合國家建設,特別是經濟建設,培育所需的人才。這一項原則的優點,在於是經濟發展初期,得以將稀少的資源,集中於生產性的投資,促成經濟的快速成長,增加所得與可用的資源。但是這種發展,隨著國家社會的進步,我們對於教育的目標有了新的反省。許多人士都一致認為,教育應該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全人的教育。大約五年前,政府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本人很榮幸能邀請到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先生擔任召集人,當時,我們思考的重點,就是認為,教育改革的主要意義在於將教育作為一種手段,轉變為一種目的。也就是說,教育的目的若在於促進國家建設,特別是經濟發展,這種目的也只能說只是一種中間目的(intermediate end)。教育發展的終極的目的(ultimate end ),應該是在於幫助人在人格、知識、技能、智慧上不斷成長。換言之,教育工作應該要以人為本。

  從教育的本質來看,它的目的應是一種「全人」的培養,一方面要有良好的倫理道德修養,同時也要具有適應社會生存的謀生知能。科學與技術文明為人類帶來了物質生活的大幅進步,但卻也物化了人性的價值和尊嚴;事實上,科技與人文兩者不但是並行不悖,而且更應是相輔相成的。因之,科技的發明與創新,要使之成為福國利民而非禍害人類之利器,必須推動以「人」為「主體性」、「目的性」的人性化教育,倡導人文主義的教育精神。

  其次,就教育體制的規劃與調整的實務面而言,教育系統的變革自來就與其他社會系統的互動運作息息關連。因此,它一方面能夠孕育和促發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變化;但本身也需要不斷地進行調整。當前,我國教育體制正面臨許多內、外環境衝擊和強烈要求變革的壓力。以外在環境來說,本世紀來,人類知識快速擴增和資訊傳輸管道的多元化,對學校的教育功能和教師角色有深刻的影響;社會價值觀念的功利與多元趨向;民意政治的強力運作與族群自主意識的高張;人口生育數下降和老年人口比例增加;以及產業結構對人力素質需求的改變...等,每一樣都會對教育的變革形成影響。此外,僵化的教育結構體系與因材施教理念間的扞格現象也亟須調整以尋求平衡;如普通與技職教育交流管道的暢通、正式、非正式教育體系的銜接、入學試驗制度的改進、以及終生學習回流教育體制的規劃...等。因此我們唯有以人性的教育理念,促進並靈活教育體系內部的交流與運轉,強化體系彈性的適應力,才能蘊發奔放的教育活力和培養源源不絕的暢流人才。

  今天,大家齊聚在這裡檢討教改各項方案推動一年的成效,意義重大,教改關係國家未來的發展,不僅要年年檢討,而且要加快腳步來推動各項工作。對於未來教育改革的重點,本人有幾點想法,就教於各位。

  首先,本人認為,在廿一世紀﹐高等教育不應是少數青年通過聯考的窄路才能取得的特權﹐而是每個人只要努力就可以享有的機會。由於人的素質不同﹐性向不同﹐興趣也不同﹐高等教育應設法加以擴大來滿足並發展各自的特色。也就是說,一方面要廣設社區性及地區性的高等教育機構,普及高等教育機會,本人很高興得知「社區學院條例」已在行政院院會通過。此外,我們也要鼓勵大學追求卓越﹐發展若干世界一流的學府﹐為人類進步創造新知識﹐培育第一流的人才。過去台灣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依賴外國的大學培植高級人才﹐獲得先進科技,廿一世紀台灣的高等教育學府應該要自己扮演的這樣的地位,讓台灣從受益者變成提供者。

  其次,我們要在完備的教育體系下﹐建立終身學習的機制。擴大回流管道﹐增加學制的彈性﹐以便利終身學習﹐使人民在人生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年齡﹐都可以回到教育體系﹐增進生活及工作技能,以啟發潛力﹐貢獻社會;或為了滿足興趣﹐充實生命的內涵。

  第三,多年來﹐我們社會流行著一種固定的想法﹐認為教育經費由國家提供就是公平和正義﹐增加個人教育負擔﹐不符合社會正義。然而今天時代已經改變,許多先進國家的成功實例讓我們覺得應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政府所有收入都來自人民的租稅支出﹐不合理的學費負擔,會影響教育的品質,以及公立與私立學校的不公平競爭問題。為了配合高等教育機會的擴增與終身學習制度的建立﹐本人主張在教育的每一階段,都應鼓勵私人興學,並在一定的條件下,來審慎考慮學費自由化的可能方向。同時﹐我們也應增加對學生的獎助和貸款﹐幫助他們取得求學所需的經費。

  第四,由於一般家庭的營養改善,民眾的知識水準提高﹐以及社會資訊發達﹐兒童發育的情形較過去普遍進步,有些人建議考慮如何將國民教育向前延伸,惟茲事體大,但可以研究加強幼稚園、托兒所等學前教育,今天有很多年輕的雙親,雖然身懷技能,但因小孩較小,不便工作,我們可以思考研究例如在公司、工廠、機構、團體設立學前教育機構,幫助這些年輕父母發揮所長,減少家庭的經濟和精神負擔﹐貢獻他們的生產力。

  第五,教育機會的公平是社會公平一項重要的基礎,政府應調整教育資源的分配,來縮短城鄉教育的差距,平衡國民教育的經費分配﹐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照顧弱勢族群的教育權益,透過教育機會的均等﹐來建立機會均等的社會。

  最後,本人衷心的希望,新世紀的我國教育,也能充分實現教育部所建構的三條大道與三大體系的理想上-三條大道是指普通教育、技職教育、與回流教育,三大體系則是指學校、家庭、與社會。普通、技職、與回流教育這三條大道,就好像高速公路一樣,它的特色應在於暢通、多元、與彈性。因為暢通,沒有人會被排除在教育體系之外;因為多元,每個人都可以依自己的性向與能力來選擇搭什麼車子,走那個車道;因為彈性,每個人都可以依自己的需要來轉換到其它高速公路。至於三大體系,也就是學校、家庭、與社會,彼此應發展成為一個相互支援的網路,使每一個家庭與社區都成為具有學習功能的機制,使每一個國民可以永遠享受學習的樂趣。

  本人至盼教改工作能真正落實,教育改革成功,就能導引強大的力量,為中華民國在新世紀的美麗願景奠下基礎。敬祝大會成功,大家健康愉快。謝謝大家。

Code Ver.:F201708221923 & F201708221923.cs
Code Ver.:201710241546 & 201710241546.cs